今天是: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天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日期:
2010-08-11 15:59
来源:
市政府办
浏览量:
672

临安年鉴(200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西天目山为江南宗教名山。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在此修道,史称三十四洞天。佛教始于晋。梁昭明太子分经著文于此。元狮子正宗禅寺祖师高峰、中峰尊为“江南活佛”。清玉琳国师创建禅源寺。乾隆帝两度巡山,钦赐《无量寿经》,御笔《心经》,敕封“大树王”。历代名人墨客,登临志游,留有传世佳作。民国期间,天目山一度成为浙西抗战救亡中心,周恩来涉险临山,纵论救国方略。1986年,西天目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1050公顷。1994年,经林业部同意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4284公顷。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成员。西天目山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为国家教学科研重要基地,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实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旅游经营体制改革。确保国有林无人为火警火情,使国有林连续49年无人为火情火警。《天目山》杂志封面改版,共刊出4期,刊发文章93篇,每期1500份。中国天目山网站改版扩容。福建东南电视台《神州发现》栏目组一行三人到西天目山拍摄节目,节目在福建东南电视台《神州发现》栏目播出。《天目山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委托编制,并完成初审。西天目山被省旅游局评为“优秀休闲度假胜地”;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杭州市首批对外宣传采访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自然保护区委员会首批会员单位。

(庞春梅)


【省级以上领导考察西天目山】 西天目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众多旅游者前往观光考察。2004年,到西天目山考察的省级以上领导有:1月15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西天目山调研。4月5日,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考察西天目山。4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钱树根考察天目山。6月3日,省政法委书记夏宝龙到西天目山调研。6月17日,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张全景考察天目山。各级领导都强调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庞春梅)


【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 2004年10月,《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该《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总面积为4284公顷,规划期限为2003~2012年,明确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在国有山林内,被保护对象具有典型性,并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物集中分布地,面积617?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4%;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面积263?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除核心区、缓冲区外,其余区域均为实验区,是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旅游、教育培训和发展利用的基地,面积3403?1公顷,占总面积的79?4%,保护区只在实验区进行开发,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则进行严格保护,不进行任何开发。在《总体规划》批准后,又编制完成《天目山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并撰写《天目山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杜晴洲)


【完成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2004年8月,天目山管理局完成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分三块内容:局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原招待所改制和公开录用。对原差额拨款编制身份人员(市管干部除外)进行转编考试,对局原安置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人员实行整体改制,予以身份置换,在编人员从60人减至33人,按照《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设置岗位。建立五项机制:(一)全员聘用制,对确定的33名人员(市管干部除外)实行一年一聘,对考核过程中不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将予以辞退;(二)用人竞争机制,对确定的33名人员进行每年定期综合测评,实行末位待岗制度,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其余人员双向选择;(三)分配激励机制,依照市编委批复的三定方案,实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薪;(四)考核奖惩机制,对所有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制定考核办法,将工作绩效考核纳入综合测评;(五)修订原有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综合测评。

(陈关富)


【禅源寺附近惊现金钱豹】 2004年10月8日,在西天目山禅源寺东门青龙池坝堤上发现猫科动物脚印,经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康熙民研究员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的脚印,成双。据推测,由于连续干旱,山上水源缺乏,金钱豹为找水而下山。天目山虽有金钱豹活动的记录,但在低海拔的禅源寺旁出现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天目山自然保护工作经长期努力,已显成效,山脚植被的恢复,旅游活动中心的外移,为野生动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庞春梅)


【森林防火消防队伍建设】 西天目山保护区于2003年成立森林消防队和扑火突击队,消防队以天目山管理局青壮年干部职工组成,突击队由保护区周边乡村青壮年组成。2004年,调整队伍结构,消防队由天目山管理局和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青壮年组成,共37人,突击队15人。

(陆森宏)


【古树名木认养】 西天目山上的古树,百年以上的有5000多棵,500年以上的有2000多棵,千年以上的有500多棵。名木认养活动始于2002年7月,共推出26棵古树供认养,一棵古树可以同时被多人重复认养,旨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至2004年底,已有120余人认养26棵古树。

(赵明水)


【古树复壮】 西天目山大柳杉群落曾发生整体衰退现象。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进行有针对性的挽救,对西天目山整片的原始森林除地面施肥外,还进行叶面喷施营养液,并设立样地,进行试点研究,已初见成效。

(杨淑贞)


【资源保护】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与驻山单位、周边乡村、区内的建筑工地签订防火责任状,落实防火责任;加强防火队伍建设,组建两支防火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演习3次;对原保护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局保护科下面增设3个保护站,形成局、科、站的三级管理工作模式,护林员实行巡护管理,责任到人。与西天目乡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的通知》4500份,实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通过登记、审批、监督等手段,对在保护区内吸烟和擅自用火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严管重罚,依法查处在新扩区内非法用火的林政案件4起5人次,制止非法用火6次,共审批野外用火96次。出动防火宣传车20余次,在保护区周边乡村进行动态防火宣传,召开座谈会10余次,张贴防火宣传标语370余张,悬挂防火宣传横幅7块,通过门票点向游客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向周边乡中小学生发放告家长书3500份。帮助驻山各单位建立综治治保调解组织10个,被评为“临安市治安安全单位”。

(陆森宏)

【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5月,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公司为浙江大华建设集团下属企业,有员工70余人,下设办公室、营销部、工程部、管理部等,建有旅游客运车队。天目山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其中接待高校实习生1?2万人次;门票收入356?76万元,增长56?5%。

(张保平)


【经营体制改革】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完成旅游体制改革,12月29日,与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天目山旅游资源依法保护、开发和特许经营协议》,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禅源寺景区、老殿景区旅游由该公司承包经营,业务包括南大门、进山门、西坑、龙峰尖等四个门票点经营管理、旅游业务经营管理、旅游线上的交通卫生管理和旅游车辆、轿队的经营管理。

(庞春梅)


【旅游车队改革】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会同公安、交通、西天目乡政府、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调查西天目山景区无证营运车辆情况的基础上,取缔原有无证车辆,于“十一”黄金节开通旅游区间公交车,实行上山游客换乘制度。新的旅游营运车队由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组建,天目山管理局和西天目乡政府、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一起进行协调,交警、交通部门参与执法管理,确保公交车顺利运行。

(楼 涛)


【中国天目山网站成功改版并扩容】 2001年6月29日,中国天目山网站开通,英文域名为:www?cntms?org。2004年6月28日,该网站成功改版,并注册“天目山”网络实名。网站分旅游频道、文化频道、科教频道、保护频道、生物圈频道、地理频道和组织机构等七块内容。

(庞春梅)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2004年,清凉峰管理局立足保护,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区法律法规,制定完善保护区规章制度、联防公约。全年树立永久性宣传牌20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小册子2000份(册),张贴标语、通告800余条。在保护区界线上安置永久性保护界碑。制止违章用火10余次,查处违章用火事件5起,198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来无森林火灾、火警发生。确保了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安全。与各保护站、区内景区旅游公司等职能部门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执法保护队伍建设,局森警中队警务人员及保护科、站、点保护人员配置到位,实行共同执法保护。对执法人员进行分批参加行政执法有关知识培训。与华东师大合作研究和调查千顷塘野生梅花鹿的生存栖息、种群数量和被救护野生梅花鹿引种繁殖课题。在千顷塘保护站投资10余万元建造野生梅花鹿监测站。
    全年完成3个保护站(顺溪坞、龙塘山、千顷塘),5个保护点(道场坪、干坑、鸡保岭、东岙头、茶园里)和2个检查哨卡(龙塘山、一砖洞)的建设工作。新建、修建生物防火林带10公里、防火线及防火隔离带25公里,并被列为杭州市样板工程,拨出1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区的防火工作。投资3万余元配备风力灭火器、灭火弹等扑火工具。清凉峰防火了望台破土动工。清凉峰科技馆投入使用。

【举办自然保护区法律问题学术研讨会】2004年5月,清凉峰管理局与浙江林学院联合举办自然保护区法律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省市有关领导50余人,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和阐述新形势下保护区法律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客观分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旅游开发】 2004年,龙塘山景区基本完成停车场、游步道、门楼、公厕、餐厅等设施建设以及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侯龙公路上山路段进行路面整修和危险路段两侧加固护墙、护栏,公路边、景区内增设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护栏。景区内配置保安和导游,并配备对讲机等通讯工具。与景区旅游公司责任人签订《平安景区目标管理责任书》,是年,清凉峰景区被评为平安景区。与浙江省围垦造地公司签订投资300万元的清凉峰休闲城项目于10月完工并投入营业,与浙江青春宝集团公司及杭州天山药制瓶有限公司共同签订建造龙塘山高山度假山庄合同,完成规划设计。

【确定保护区为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2004年1月,浙江省编制委员会〔2004〕4号文件明文确定保护区为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省财政厅、省林业局5月18日正式下文,浙财农〔2004〕54号文件批准,提高保护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补助额度,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7:3比例划拨,其中省财政每人3.06万元,地方财政每人1.3万元。

(陈少华)

编辑:唐剑平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布时间:2010-08-11 15:59:00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量:672

临安年鉴(200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西天目山为江南宗教名山。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在此修道,史称三十四洞天。佛教始于晋。梁昭明太子分经著文于此。元狮子正宗禅寺祖师高峰、中峰尊为“江南活佛”。清玉琳国师创建禅源寺。乾隆帝两度巡山,钦赐《无量寿经》,御笔《心经》,敕封“大树王”。历代名人墨客,登临志游,留有传世佳作。民国期间,天目山一度成为浙西抗战救亡中心,周恩来涉险临山,纵论救国方略。1986年,西天目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1050公顷。1994年,经林业部同意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4284公顷。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成员。西天目山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为国家教学科研重要基地,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实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旅游经营体制改革。确保国有林无人为火警火情,使国有林连续49年无人为火情火警。《天目山》杂志封面改版,共刊出4期,刊发文章93篇,每期1500份。中国天目山网站改版扩容。福建东南电视台《神州发现》栏目组一行三人到西天目山拍摄节目,节目在福建东南电视台《神州发现》栏目播出。《天目山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委托编制,并完成初审。西天目山被省旅游局评为“优秀休闲度假胜地”;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杭州市首批对外宣传采访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自然保护区委员会首批会员单位。

(庞春梅)


【省级以上领导考察西天目山】 西天目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吸引众多旅游者前往观光考察。2004年,到西天目山考察的省级以上领导有:1月15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西天目山调研。4月5日,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考察西天目山。4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钱树根考察天目山。6月3日,省政法委书记夏宝龙到西天目山调研。6月17日,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张全景考察天目山。各级领导都强调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庞春梅)


【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 2004年10月,《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该《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总面积为4284公顷,规划期限为2003~2012年,明确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在国有山林内,被保护对象具有典型性,并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物集中分布地,面积617?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4%;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面积263?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除核心区、缓冲区外,其余区域均为实验区,是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旅游、教育培训和发展利用的基地,面积3403?1公顷,占总面积的79?4%,保护区只在实验区进行开发,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则进行严格保护,不进行任何开发。在《总体规划》批准后,又编制完成《天目山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并撰写《天目山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杜晴洲)


【完成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2004年8月,天目山管理局完成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分三块内容:局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原招待所改制和公开录用。对原差额拨款编制身份人员(市管干部除外)进行转编考试,对局原安置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人员实行整体改制,予以身份置换,在编人员从60人减至33人,按照《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设置岗位。建立五项机制:(一)全员聘用制,对确定的33名人员(市管干部除外)实行一年一聘,对考核过程中不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将予以辞退;(二)用人竞争机制,对确定的33名人员进行每年定期综合测评,实行末位待岗制度,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其余人员双向选择;(三)分配激励机制,依照市编委批复的三定方案,实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薪;(四)考核奖惩机制,对所有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制定考核办法,将工作绩效考核纳入综合测评;(五)修订原有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综合测评。

(陈关富)


【禅源寺附近惊现金钱豹】 2004年10月8日,在西天目山禅源寺东门青龙池坝堤上发现猫科动物脚印,经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康熙民研究员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的脚印,成双。据推测,由于连续干旱,山上水源缺乏,金钱豹为找水而下山。天目山虽有金钱豹活动的记录,但在低海拔的禅源寺旁出现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天目山自然保护工作经长期努力,已显成效,山脚植被的恢复,旅游活动中心的外移,为野生动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庞春梅)


【森林防火消防队伍建设】 西天目山保护区于2003年成立森林消防队和扑火突击队,消防队以天目山管理局青壮年干部职工组成,突击队由保护区周边乡村青壮年组成。2004年,调整队伍结构,消防队由天目山管理局和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青壮年组成,共37人,突击队15人。

(陆森宏)


【古树名木认养】 西天目山上的古树,百年以上的有5000多棵,500年以上的有2000多棵,千年以上的有500多棵。名木认养活动始于2002年7月,共推出26棵古树供认养,一棵古树可以同时被多人重复认养,旨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至2004年底,已有120余人认养26棵古树。

(赵明水)


【古树复壮】 西天目山大柳杉群落曾发生整体衰退现象。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进行有针对性的挽救,对西天目山整片的原始森林除地面施肥外,还进行叶面喷施营养液,并设立样地,进行试点研究,已初见成效。

(杨淑贞)


【资源保护】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与驻山单位、周边乡村、区内的建筑工地签订防火责任状,落实防火责任;加强防火队伍建设,组建两支防火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演习3次;对原保护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局保护科下面增设3个保护站,形成局、科、站的三级管理工作模式,护林员实行巡护管理,责任到人。与西天目乡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的通知》4500份,实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通过登记、审批、监督等手段,对在保护区内吸烟和擅自用火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严管重罚,依法查处在新扩区内非法用火的林政案件4起5人次,制止非法用火6次,共审批野外用火96次。出动防火宣传车20余次,在保护区周边乡村进行动态防火宣传,召开座谈会10余次,张贴防火宣传标语370余张,悬挂防火宣传横幅7块,通过门票点向游客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向周边乡中小学生发放告家长书3500份。帮助驻山各单位建立综治治保调解组织10个,被评为“临安市治安安全单位”。

(陆森宏)

【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5月,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公司为浙江大华建设集团下属企业,有员工70余人,下设办公室、营销部、工程部、管理部等,建有旅游客运车队。天目山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其中接待高校实习生1?2万人次;门票收入356?76万元,增长56?5%。

(张保平)


【经营体制改革】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完成旅游体制改革,12月29日,与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签订《天目山旅游资源依法保护、开发和特许经营协议》,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禅源寺景区、老殿景区旅游由该公司承包经营,业务包括南大门、进山门、西坑、龙峰尖等四个门票点经营管理、旅游业务经营管理、旅游线上的交通卫生管理和旅游车辆、轿队的经营管理。

(庞春梅)


【旅游车队改革】 2004年,天目山管理局会同公安、交通、西天目乡政府、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调查西天目山景区无证营运车辆情况的基础上,取缔原有无证车辆,于“十一”黄金节开通旅游区间公交车,实行上山游客换乘制度。新的旅游营运车队由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组建,天目山管理局和西天目乡政府、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一起进行协调,交警、交通部门参与执法管理,确保公交车顺利运行。

(楼 涛)


【中国天目山网站成功改版并扩容】 2001年6月29日,中国天目山网站开通,英文域名为:www?cntms?org。2004年6月28日,该网站成功改版,并注册“天目山”网络实名。网站分旅游频道、文化频道、科教频道、保护频道、生物圈频道、地理频道和组织机构等七块内容。

(庞春梅)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2004年,清凉峰管理局立足保护,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区法律法规,制定完善保护区规章制度、联防公约。全年树立永久性宣传牌20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小册子2000份(册),张贴标语、通告800余条。在保护区界线上安置永久性保护界碑。制止违章用火10余次,查处违章用火事件5起,198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来无森林火灾、火警发生。确保了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安全。与各保护站、区内景区旅游公司等职能部门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执法保护队伍建设,局森警中队警务人员及保护科、站、点保护人员配置到位,实行共同执法保护。对执法人员进行分批参加行政执法有关知识培训。与华东师大合作研究和调查千顷塘野生梅花鹿的生存栖息、种群数量和被救护野生梅花鹿引种繁殖课题。在千顷塘保护站投资10余万元建造野生梅花鹿监测站。
    全年完成3个保护站(顺溪坞、龙塘山、千顷塘),5个保护点(道场坪、干坑、鸡保岭、东岙头、茶园里)和2个检查哨卡(龙塘山、一砖洞)的建设工作。新建、修建生物防火林带10公里、防火线及防火隔离带25公里,并被列为杭州市样板工程,拨出1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区的防火工作。投资3万余元配备风力灭火器、灭火弹等扑火工具。清凉峰防火了望台破土动工。清凉峰科技馆投入使用。

【举办自然保护区法律问题学术研讨会】2004年5月,清凉峰管理局与浙江林学院联合举办自然保护区法律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省市有关领导50余人,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和阐述新形势下保护区法律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客观分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旅游开发】 2004年,龙塘山景区基本完成停车场、游步道、门楼、公厕、餐厅等设施建设以及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侯龙公路上山路段进行路面整修和危险路段两侧加固护墙、护栏,公路边、景区内增设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护栏。景区内配置保安和导游,并配备对讲机等通讯工具。与景区旅游公司责任人签订《平安景区目标管理责任书》,是年,清凉峰景区被评为平安景区。与浙江省围垦造地公司签订投资300万元的清凉峰休闲城项目于10月完工并投入营业,与浙江青春宝集团公司及杭州天山药制瓶有限公司共同签订建造龙塘山高山度假山庄合同,完成规划设计。

【确定保护区为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 2004年1月,浙江省编制委员会〔2004〕4号文件明文确定保护区为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省财政厅、省林业局5月18日正式下文,浙财农〔2004〕54号文件批准,提高保护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补助额度,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7:3比例划拨,其中省财政每人3.06万元,地方财政每人1.3万元。

(陈少华)

编辑:唐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