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省气象台, 7月12日宣告“出梅”,7月13日开始将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预计8月22日“出伏”。 长达40天的“三伏天”将对我省香菇菌棒安全越夏、黑木耳菌棒制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极易导致香菇菌棒“烧菌”烂棒、黑木耳菌棒生产成品率下降。各香菇、黑木耳产区应高度重视香菇菌棒安全越夏和黑木耳安全生产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高温季节食用菌安全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减少可能遭受的损失。
1、及早做好香菇菌棒散堆、排场
香菇菌丝对外界温度十分敏感,气温高于35℃时可能引起菌丝死亡。原则上,菌棒应在高温季节前选择室内或室外通风散热好的场所完成散堆、移堆工作,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并且应安排在早晚低温时段进行,散堆菌棒应“三角形”或“井字型”堆放,堆高3~5层,堆间留有通风道。高温期间切勿翻动菌棒,防止菌棒受振动菌丝呼吸作用加剧而温度上升,尤应重视低海拔地区抗逆性弱的“135”品种和采取双袋法栽培的香菇菌棒越夏管理。
2、提倡室外荫棚发菌,加强通风降温
室外荫棚由于通风好、降温快,可有效减少“闷堆”、“烧菌”情况发生,是一种较好的越夏方式。室外遮荫棚宜建在山的背阴一面,顶及四周要遮光,外覆遮荫网或反光膜等覆盖物,但棚顶不宜覆盖普通塑料薄膜,以免造成棚内闷热烧菌,四周可搭架种植南瓜、丝瓜等爬藤作物,提高遮荫效果;荫棚要加厚搭高,四周可选用竹枝、树枝等有利通风的材料围成,提高通风效果。对于老菇棚,在进棚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与杀虫灭菌工作。如遇连续高温天气,可采用棚顶安装旋转喷头于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喷洒降温,在大棚内四周及棚内人行道两边挖掘出相通的地沟,引入“跑马水”降温。对于没有采用沟灌流水降温的,尽量往层架低层排放。
黑木耳养菌棚顶高宜在3.5米以上,采用黑白膜降温效果较好。可采取套袋静养,堆高宜低于5层,减少菌棒自身热量产生。高温时段,外棚顶可采取喷淋降温措施,棚内加强空气流通。
3、加强室内越夏菌棒管理,严防闷堆烧菌
选择室内越夏的,宜在通风良好、夏季凉爽的底层房间发菌,除疏散堆放密度外,还应注意增加培养房间四周的遮荫设施,如搭凉棚、挂遮荫网。近中午可关闭门窗,傍晚通风换气散热。高温天可采用室内放置若干水盆,用风扇通风散热,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有条件的还可将水喷洒在房瓦上降温,避免室温长时间高于33℃。
4、高温期间香菇菌棒停止刺孔措施,黑木耳选择早晚接种
高温期间,禁止对菌棒采取割袋、刺孔通气等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菌棒内部,增强菌丝呼吸作用而提高堆温。刺孔通气应选择高温前天气凉爽时进行,刺孔量可根据料的干湿适当增减,增加含水量高的菌棒刺孔量,并且在同一房间内要分批进行。刺孔后温度上升较快,2~3天内都应加强通风散热,防止菌丝因高温死亡。黑木耳接种宜安排在早晚,严格消毒工作,用接种箱接种。
5、做好污染菌棒的处理
对于前期局部烂棒,可通过挖除腐烂菌块至健康菌丝处,再涂以生石灰溶液或浓度稍高的杀菌剂的方法来处理,控制病菌的进一步扩展危害。对于已全面烧菌的菌棒,可及早破袋晒料,以重新利用,平原地区在9月底前还可再制香菇菌棒,但品种宜选择短菌龄品种,如L868等。利用污染料时要用生石灰水调节pH值,并且要加长灭菌时间,最好是增加新料,有利于发菌。
6、菌种购买、运输注意事项
菌种应向有资质的菌种场购买,并索取票据,索要栽培资料。新品种宜试验示范,不应盲目引种大规模推广。高温期间购买、运输菌种的,选择早晚进行,有条件的用冷藏车运输,应杜绝让菌种留置在车内暴晒,购买后的菌种宜存放在阴凉洁净处,及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