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植保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指导 > 土肥植保
红壤形成过程与主要特征
发布时间:2015-09-11 15:34:48  作者:植保土肥  来源:临安农技中心

临安地处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红壤是其境内的地带性土壤,黄壤是同地带内的垂直带谱土壤。它们都具有脱硅富铁铝化的明显特征。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岩石和母质的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岩石中的矿物均受到强烈的风化,溶解于风化液的KNaCaMg等盐基离子和硅酸,逐步向下淋洗或随地表径流流失,保存在土壤中的含量不断降低,而溶解度较低的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则相对增加,形成铁铝残余积聚层,即脱硅富铝化过程。据分析,红壤风化过程中盐基离子的迁移量达80~90%,甚至接近100%,硅的迁移量达40~50%,而铁、铝则有数倍的相对富集。红壤这种脱硅富铁铝化过程是土壤形成的一种地球化学过程。

红壤土类具有上述脱硅富铁铝化过程,还具有明显的生物富集过程。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每年有大量有机质归还土壤,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以极快的速度对凋落物矿化分解,使各种元素进入土壤,从而大大加速了生物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并维持较高水平而表现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因此,红壤虽然进行着脱硅、盐基淋失和富铁铝化过程,但同时也进行着生物与土壤间物质、能量转化交换和强烈的生物富集,丰富了土壤养分物质来源,促进了土壤肥力发展。红壤就是在富铁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前者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前提,两个过程同时长期作用。

富铁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红壤,其剖面发育类型为A-[B]-C型。A层为淋溶层和腐殖质积聚层,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侵蚀的影响,红壤的A层一般较簿,大多数红壤只有10~ 20 cm[B]为铁铝残余积聚层,是红壤剖面的典型发生层,呈均匀红色或棕红色,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C层为母质层或红色风化壳。部分红壤剖面具有红黄交织的网纹和铁锰结核层,但以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剖面下部网纹较多,这可能是古代湿热气候条件和在水成作用下的氧化还原过程中生成,并非现代风化淋溶的红壤化过程产物。

在自然植被下红壤表土的有机质含量是不低的,但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据统计(19个主剖面),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75%,而到[B]层急剧下降。红壤呈酸性-酸性反应,据统计(n=323),表土pH多在4.5~5.5之间,红壤的潜性酸也很强,交换性铝占交换性酸总量的80~90%。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尤其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红壤,粘粒可达40%以上,粘粒SiO2/Al2O3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土壤铁多以游离氧化铁存在,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0~15 cmol(+)/kg)。红壤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铁铝氢氧化物胶结的微团聚体发达,但有效水少,保水较差。

红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红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氮肥宜用粒状或球状深施;施用石灰降低红壤酸性;合理耕作;选种适当的作物、林木,种植绿肥是改良红壤的关键措施;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并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提高红壤生产力;保护植被,防治侵蚀,凡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根据陡缓状况修建宽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种植。红壤的适种性广,一般可以种植稻米、桑、果、菜,山地还适于种植各种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红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红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并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

红壤是本市分布最广的一个土类,共有175220公顷,占山地总面积的65.3%。广泛分布在丘陵、低山区和中山区的下部,海拔高度在600~800 m以下。根据红壤成土条件、附加成土过程、属性及利用特点,将本市的红壤土类划分3个亚类:红壤、黄红壤和侵蚀型红壤。红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由于本市地处浙西北,典型红壤面积不多;黄红壤亚类为向黄壤过渡类型,分布于山地垂直带,下接红壤亚类,上接黄壤土类;侵蚀型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较差的红壤类型,主要分布于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

加入收藏】 【打印】 【  】 【背景颜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