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为山茱萸科灯台树属落叶小乔木,性喜温暖湿润,幼年耐阴,大多生长于中低山的坡地、山涧溪流之畔,海拔300-900米地段结果良好,要求土壤深厚肥沃,湿润带沙性。清明前后开花,秋分至寒露成熟,鲜果多数为长椭圆形,状如枣,故称药枣。
萸肉俗名“药枣皮”,系山茱萸成熟后果实去核后的带后果肉晒(烘)干而成。在我区,湍口、洪岭、上溪、龙井桥等地所产萸肉为久享盛誉之地道药材,质量为全国之冠。萸肉是临安传统珍贵药材,栽培及利用历史的1500年以上,传统上作为补益肝、肾、补血明目、强身、延年的良药。
《神农本草经》把山茱萸列为中品,称“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逐寒湿脾,去浊,久服轻身”;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强身之药。近代分析发现,山茱萸含有多种甙,其中皂甙高于人参、绞股蓝的3-4倍,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全部具备。还有五种糖、六种有机酸、二十三种矿物元素、维生素A、C等含量丰富。还发现黄酮类物质和香豆精,黄酮与黄酮甙一般具降压、抗菌,调节血管、渗透血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