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变迁:从自行车到“自行车”
——档案见证高水平小康系列报道之九
日期:
2020-10-13 08:52
来源:
临安区
浏览量:

让老余想不到的是,59岁的他,又成了风一样的少年。

秋日的藻天线,如十里画卷,美不胜收。一辆变速自行车,让老余骑出了自由飞翔的感觉。风声在耳畔呼呼作响,两边的景色纷纷后退。他说,这种感觉,曾经在四十年前的二八大杠上有过。

把车骑得飞一样

“17岁,我就买了自行车。”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老余,回忆往昔,脸上满是自豪感。

老余叫余志江,天目山镇天目村人。家有七兄妹,他是长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只上了四年小学,余志江就不得不辍学操持家务。

在生活的磨砺下,还未成年的余志江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干起农活来毫不含糊,各种技术活也是一把好手。为补贴家用,他还无师自通,掌握了一门“绝技”,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收集竹子最顶端的枝条,为扫把制作提供毛料。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社会发展的新大门。正值年轻小伙的余志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花168元买了一辆海狮牌自行车。

“很派头的。”余志江说,那时候的村里,自行车还是个稀罕物,很多小姑娘都来套近乎,想学车。每逢有人结婚,组成自行车队去接亲,后座上坐着美丽的伴娘。“我把车骑得飞一样。”说起当年的情景,余志江满脸笑意。

1985年,余志江组建了家庭,次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分家、建房、家庭各种开支,生活的压力像一座座山横在面前。“砌石坎,搞毛料,拉货,什么活都干。”余志江骑着自行车,将打工的半径,扩大到十公里以外。

为了能多挣钱,余志江还做起了苦力,到天目山景区做挑山工。从山脚到开山老殿,空着手上山要两三个小时。别人一天挑一趟,一趟八九十斤,他挑两趟,每趟一百五六十斤。春夏秋冬,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鞋,流下了多少汗水。“年轻时吃点苦不算什么。”余志江说。

又赶了一次时髦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九十年代。当初崭新的自行车,经过岁月的摧残,最终进了废品收购站。替换它的,是一辆二手雅马哈摩托车。从此,开启了余志江十年的“下海”生涯。

当时,藻溪有个丝绸市场,远近闻名,红极一时。余志江骑着摩托车,到处收被面。方圆几十公里,都是“生意场”。一条被面几毛钱,经过印染加工后,用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干了几年,余志江有了一点小积蓄,花了12000元,把坐骑换成了五羊本田摩托车。“进口货,又赶了一次时髦。”

跨世纪那年,因为道路扩建,老房子拆迁,需要盖新房。全家人东拼西凑,借了一大笔钱,造起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四层“高楼”。“很显眼,大老远就能看到。”

住进新房后的夏天,余志江和家人正在屋内吃西瓜消暑。这时,门外来了几个上海的游客,看到这么多空闲的房间,提议说可以做农家乐啊。余志江和妻子一商量,行!说干就干。次年,休闲农家苑便开张了。

作为村里第一批农家乐,农家苑十个房间全部住满,大多是来自上海、杭州的长住客人,甚至连过年的档期都被约满了。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每天凌晨四点多,余志江冒着夜色,骑着摩托车去於潜镇上买菜。就这样,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某个冬日的凌晨,下着大雪。摩托车在半路连续熄火好几次后,再也无法发动。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雪花,狠狠地刮在余志江的脸上。他望着茫茫的冰天雪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个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无论如何,也要买辆挡风遮雨的小汽车!

终于实现轿车梦

2008年,奥运前夕,举国欢腾。余志江为了实现轿车梦,下决心考驾照。

考驾照这件事,对他而言,不亚于参加一场高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别说在电脑上做题,就连电脑都没摸过。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次性通过,顺利拿到了“上车证”。

付了4万元首付,余款按揭。余志江终于开上了梦寐以求的小轿车。这辆起亚牌小车,为家庭的幸福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买菜、接送客人,还拿来拉笋干、装山货,物尽其用。

凭借良好的口碑,农家乐生意日益红火,不断有新客人慕名而来。余志江全家的生活也越来越滋润,不仅还清了借款,还把起亚换成了七座的丰田。

时光飞逝,女儿也已经成家立业。即将花甲之年的余志江突然意识到,忙碌一辈子,该有自己的生活了。于是,除了接待一些老客外,以经营季节性山货为主。随之闲暇时间就多了起来,钓钓鱼,偶尔带上家人来个潇洒自驾游。

去年,听说青山湖绿道全线贯通,余志江想骑车逛一圈。就把女儿家闲置的一辆捷安特自行车拉出来骑了一趟,没想到,骑行也会上瘾,停不下来了。现在,骑行一年多的余志江,还想加入俱乐部。

“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感觉。”余志江说,通过骑行,既锻炼了身体,也结交了很多热爱运动的年轻朋友,从他们身上,自己又感受到了那段青春激昂的岁月。

80年代,自行车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

90年代,经典的五羊本田摩托车是一代人的回忆

2000年以后,小轿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新的出行工具

近些年,骑行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的运动方式

记者手记:

滚滚车轮的变迁,勾勒出时代变化的轨迹。从“两轮”自行车、摩托车,到“四轮”小汽车,又骑上自行车,这条轨迹就像画了一个圆。其中那个圆心,就是像老余一样的中国劳动人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展现了昂扬向上、努力奔小康的美好图景。

分享:
字体: [

]
打印
车轮上的变迁:从自行车到“自行车”
发布时间:2020-10-13 08:52:19
信息来源:临安区
浏览量:

让老余想不到的是,59岁的他,又成了风一样的少年。

秋日的藻天线,如十里画卷,美不胜收。一辆变速自行车,让老余骑出了自由飞翔的感觉。风声在耳畔呼呼作响,两边的景色纷纷后退。他说,这种感觉,曾经在四十年前的二八大杠上有过。

把车骑得飞一样

“17岁,我就买了自行车。”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老余,回忆往昔,脸上满是自豪感。

老余叫余志江,天目山镇天目村人。家有七兄妹,他是长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只上了四年小学,余志江就不得不辍学操持家务。

在生活的磨砺下,还未成年的余志江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干起农活来毫不含糊,各种技术活也是一把好手。为补贴家用,他还无师自通,掌握了一门“绝技”,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收集竹子最顶端的枝条,为扫把制作提供毛料。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社会发展的新大门。正值年轻小伙的余志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花168元买了一辆海狮牌自行车。

“很派头的。”余志江说,那时候的村里,自行车还是个稀罕物,很多小姑娘都来套近乎,想学车。每逢有人结婚,组成自行车队去接亲,后座上坐着美丽的伴娘。“我把车骑得飞一样。”说起当年的情景,余志江满脸笑意。

1985年,余志江组建了家庭,次年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分家、建房、家庭各种开支,生活的压力像一座座山横在面前。“砌石坎,搞毛料,拉货,什么活都干。”余志江骑着自行车,将打工的半径,扩大到十公里以外。

为了能多挣钱,余志江还做起了苦力,到天目山景区做挑山工。从山脚到开山老殿,空着手上山要两三个小时。别人一天挑一趟,一趟八九十斤,他挑两趟,每趟一百五六十斤。春夏秋冬,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鞋,流下了多少汗水。“年轻时吃点苦不算什么。”余志江说。

又赶了一次时髦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九十年代。当初崭新的自行车,经过岁月的摧残,最终进了废品收购站。替换它的,是一辆二手雅马哈摩托车。从此,开启了余志江十年的“下海”生涯。

当时,藻溪有个丝绸市场,远近闻名,红极一时。余志江骑着摩托车,到处收被面。方圆几十公里,都是“生意场”。一条被面几毛钱,经过印染加工后,用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干了几年,余志江有了一点小积蓄,花了12000元,把坐骑换成了五羊本田摩托车。“进口货,又赶了一次时髦。”

跨世纪那年,因为道路扩建,老房子拆迁,需要盖新房。全家人东拼西凑,借了一大笔钱,造起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四层“高楼”。“很显眼,大老远就能看到。”

住进新房后的夏天,余志江和家人正在屋内吃西瓜消暑。这时,门外来了几个上海的游客,看到这么多空闲的房间,提议说可以做农家乐啊。余志江和妻子一商量,行!说干就干。次年,休闲农家苑便开张了。

作为村里第一批农家乐,农家苑十个房间全部住满,大多是来自上海、杭州的长住客人,甚至连过年的档期都被约满了。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每天凌晨四点多,余志江冒着夜色,骑着摩托车去於潜镇上买菜。就这样,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某个冬日的凌晨,下着大雪。摩托车在半路连续熄火好几次后,再也无法发动。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雪花,狠狠地刮在余志江的脸上。他望着茫茫的冰天雪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个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无论如何,也要买辆挡风遮雨的小汽车!

终于实现轿车梦

2008年,奥运前夕,举国欢腾。余志江为了实现轿车梦,下决心考驾照。

考驾照这件事,对他而言,不亚于参加一场高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别说在电脑上做题,就连电脑都没摸过。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次性通过,顺利拿到了“上车证”。

付了4万元首付,余款按揭。余志江终于开上了梦寐以求的小轿车。这辆起亚牌小车,为家庭的幸福日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买菜、接送客人,还拿来拉笋干、装山货,物尽其用。

凭借良好的口碑,农家乐生意日益红火,不断有新客人慕名而来。余志江全家的生活也越来越滋润,不仅还清了借款,还把起亚换成了七座的丰田。

时光飞逝,女儿也已经成家立业。即将花甲之年的余志江突然意识到,忙碌一辈子,该有自己的生活了。于是,除了接待一些老客外,以经营季节性山货为主。随之闲暇时间就多了起来,钓钓鱼,偶尔带上家人来个潇洒自驾游。

去年,听说青山湖绿道全线贯通,余志江想骑车逛一圈。就把女儿家闲置的一辆捷安特自行车拉出来骑了一趟,没想到,骑行也会上瘾,停不下来了。现在,骑行一年多的余志江,还想加入俱乐部。

“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感觉。”余志江说,通过骑行,既锻炼了身体,也结交了很多热爱运动的年轻朋友,从他们身上,自己又感受到了那段青春激昂的岁月。

80年代,自行车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

90年代,经典的五羊本田摩托车是一代人的回忆

2000年以后,小轿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新的出行工具

近些年,骑行成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的运动方式

记者手记:

滚滚车轮的变迁,勾勒出时代变化的轨迹。从“两轮”自行车、摩托车,到“四轮”小汽车,又骑上自行车,这条轨迹就像画了一个圆。其中那个圆心,就是像老余一样的中国劳动人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展现了昂扬向上、努力奔小康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