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墙上到掌中 一块屏的变迁
——档案见证高水平小康系列报道之十
日期:
2020-10-28 09:02
来源:
临安区
浏览量:

“你快看看手机,有没有新的订单来,赶快递要来不及了。”老郑一边帮儿子打包快递,一边不忘催促他照看生意。

老郑名叫郑明川,河桥金燕村人。自己在老家做点小生意,本想着指不定哪天不想干了,就跟老伴两人在老家享清福,却总被做电商的儿子电话催着来帮忙。“以前不要说用手机做生意了,看个电影都要跑大队的大礼堂里去,哪有现在这么方便!”老郑感慨着跟我们聊起了他家“一块屏”的故事。

 

墙上的电影站着看

上世纪七十年代,神州大地万事待兴。“那时候还有生产大队,由乡里统一来放电影,大部分时候都是大队里包的场,每月也就来个一次。”老郑记得一到放电影的时候,整个大队的人基本都会到。

“大家都是跑着去大礼堂看电影的,人实在太多了,光站着的就有百来号人。”想起当年人挤人的场景,老郑也是一脸笑意,带着点今非昔比的调侃。大队不包场的时候,大家也会自己买票,花上一、两角钱去看一场。那时候老郑正值20岁光景,每次都是最积极的那一批。

电影投放到墙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总是那么熟悉,《地道战》、《地雷战》等一系列抗战片放了一遍又一遍,老郑却总是看不厌,“没办法,那时候就那几部电影,能看就很满足了。”他笑着说。

 

小框里看外界

1980年,改革的红利彻底激活了农村经济,衣食无忧之下,电视正式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就在这年,我们村出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村里江治家的。”老郑回忆道,那时的电视机里只有两个频道,一个中央台,一个浙江台。

12寸的小框框里,仿佛让村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外地人穿的什么,吃的什么,出行靠的是什么,一切都那么新奇。首都北京的模样,也是在那时候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当时电视机可是洋货,日本进口的。”老郑笑道,“他们家每天晚上都放,大家也每天晚上去看。”

1982年的时候,老郑买了第一台电视机,14寸的,不仅电视机大了,频道也多了一个,中央台分出了中央一套和中央二套。作为村里购买电视的“先进户”,他为此也是自豪了好一阵。“那以后,终于不用羡慕别人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1986年,老郑造了新房,1987年成家生娃,两年间完成了三件大事,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1989年,老郑又下了狠心,决定要换彩电。

 

信号的故事

敢想就敢做,老郑花下1700多元,淘汰了家里的黑白电视,买下了21寸的西湖牌时髦大彩电。外面的世界一下子有了颜色,频道也多起来了。但电视的信号却很不稳定,因为当时几个村只有两个大信号塔,几百户共用。

为了加强信号接收,老郑就在自家屋后七十米高山上,架起了一根十几米高的木头电线杆,自制了一个加强版的“信号接收器”,用铝线跟家里的彩电天线相连。尽管如此,信号还是时好时不好,每逢刮风下雨,屏幕上更是只有雪花点在飘。“你移动电视头上那两根‘辫子’,信号就会跟着变,跟开车一样。”老郑说。

有一天,狂风暴雨交加,电视突然就没了信号。老郑本不愿冒雨上山,奈何当时只有7岁的儿子坚持不肯,只得火急火燎地背起小郑上山“救”信号。信号是救好了,爷俩都淋成了“落汤鸡”,还感冒了一阵。“孩子在家最喜欢看电视,饭都可以不吃,就动画片不能停。”老郑无奈说。

 

屏幕变大又变小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2000年,电视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一度被做为嫁妆、彩礼;屏幕也越来越大了,从二十多寸到五六十寸;信号越来越好了,有线电视越来越稳定,频道也慢慢增加到了上百个。老郑家的电视换了一个又一个,家也从较偏的半山腰迁到了大马路边。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视的地位受到冲击,电脑、智能手机逐渐进入大家的生活。2015年,老郑的儿子郑鑫做起了电商。淘宝、拼多多同时上线,手机上就能操作。郑鑫从开始的几单一天到现在的1500单一天,销售额也实现了每月百万元的突破。他雇了6个人打包发货,办公场地从几十平方到400多方,生意忙时,还要叫上老郑过来帮忙。

如今,老郑的儿子在临安安了家,做了城里人。

记者 方远明

 

 

 

 

记者手记

老郑的故事,跟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一样,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当下,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墙上到掌中,屏幕变化的背后,是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小小一块屏的变迁,正是印证了小康路上,人民生活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化、理想化的最真实写照。


分享:
字体: [

]
打印
从墙上到掌中 一块屏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0-10-28 09:02:50
信息来源:临安区
浏览量:

“你快看看手机,有没有新的订单来,赶快递要来不及了。”老郑一边帮儿子打包快递,一边不忘催促他照看生意。

老郑名叫郑明川,河桥金燕村人。自己在老家做点小生意,本想着指不定哪天不想干了,就跟老伴两人在老家享清福,却总被做电商的儿子电话催着来帮忙。“以前不要说用手机做生意了,看个电影都要跑大队的大礼堂里去,哪有现在这么方便!”老郑感慨着跟我们聊起了他家“一块屏”的故事。

 

墙上的电影站着看

上世纪七十年代,神州大地万事待兴。“那时候还有生产大队,由乡里统一来放电影,大部分时候都是大队里包的场,每月也就来个一次。”老郑记得一到放电影的时候,整个大队的人基本都会到。

“大家都是跑着去大礼堂看电影的,人实在太多了,光站着的就有百来号人。”想起当年人挤人的场景,老郑也是一脸笑意,带着点今非昔比的调侃。大队不包场的时候,大家也会自己买票,花上一、两角钱去看一场。那时候老郑正值20岁光景,每次都是最积极的那一批。

电影投放到墙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总是那么熟悉,《地道战》、《地雷战》等一系列抗战片放了一遍又一遍,老郑却总是看不厌,“没办法,那时候就那几部电影,能看就很满足了。”他笑着说。

 

小框里看外界

1980年,改革的红利彻底激活了农村经济,衣食无忧之下,电视正式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就在这年,我们村出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村里江治家的。”老郑回忆道,那时的电视机里只有两个频道,一个中央台,一个浙江台。

12寸的小框框里,仿佛让村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外地人穿的什么,吃的什么,出行靠的是什么,一切都那么新奇。首都北京的模样,也是在那时候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当时电视机可是洋货,日本进口的。”老郑笑道,“他们家每天晚上都放,大家也每天晚上去看。”

1982年的时候,老郑买了第一台电视机,14寸的,不仅电视机大了,频道也多了一个,中央台分出了中央一套和中央二套。作为村里购买电视的“先进户”,他为此也是自豪了好一阵。“那以后,终于不用羡慕别人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1986年,老郑造了新房,1987年成家生娃,两年间完成了三件大事,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1989年,老郑又下了狠心,决定要换彩电。

 

信号的故事

敢想就敢做,老郑花下1700多元,淘汰了家里的黑白电视,买下了21寸的西湖牌时髦大彩电。外面的世界一下子有了颜色,频道也多起来了。但电视的信号却很不稳定,因为当时几个村只有两个大信号塔,几百户共用。

为了加强信号接收,老郑就在自家屋后七十米高山上,架起了一根十几米高的木头电线杆,自制了一个加强版的“信号接收器”,用铝线跟家里的彩电天线相连。尽管如此,信号还是时好时不好,每逢刮风下雨,屏幕上更是只有雪花点在飘。“你移动电视头上那两根‘辫子’,信号就会跟着变,跟开车一样。”老郑说。

有一天,狂风暴雨交加,电视突然就没了信号。老郑本不愿冒雨上山,奈何当时只有7岁的儿子坚持不肯,只得火急火燎地背起小郑上山“救”信号。信号是救好了,爷俩都淋成了“落汤鸡”,还感冒了一阵。“孩子在家最喜欢看电视,饭都可以不吃,就动画片不能停。”老郑无奈说。

 

屏幕变大又变小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2000年,电视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一度被做为嫁妆、彩礼;屏幕也越来越大了,从二十多寸到五六十寸;信号越来越好了,有线电视越来越稳定,频道也慢慢增加到了上百个。老郑家的电视换了一个又一个,家也从较偏的半山腰迁到了大马路边。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视的地位受到冲击,电脑、智能手机逐渐进入大家的生活。2015年,老郑的儿子郑鑫做起了电商。淘宝、拼多多同时上线,手机上就能操作。郑鑫从开始的几单一天到现在的1500单一天,销售额也实现了每月百万元的突破。他雇了6个人打包发货,办公场地从几十平方到400多方,生意忙时,还要叫上老郑过来帮忙。

如今,老郑的儿子在临安安了家,做了城里人。

记者 方远明

 

 

 

 

记者手记

老郑的故事,跟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一样,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当下,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墙上到掌中,屏幕变化的背后,是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小小一块屏的变迁,正是印证了小康路上,人民生活越来越智能化、便捷化、理想化的最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