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 稳就业

杭州市临安区通过“三个坚持”破解企业用工“三大难题”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区人力社保局发布时间:2020-11-30 15:40:33

杭州市临安区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企业发展瓶颈,坚持靶向施策,通过“广纳英才”“强能提质”“服务提升”,有效破解企业“用工缺口大”“供需不对口”“用工成本高”等难题。今年以来,该区已提供就业岗位50000余个,促成10000余名劳动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帮助16000余名劳动者实现技能提升;为企业降费减负6.7亿元。

一、坚持“广纳英才”,破解企业“用工缺口大”难题

(一)云上助力,扩大网络招聘渠道。通过临安人才网、杭州就业网等平台,多渠道免费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目前已组织线上招聘58场次,累计为1400多家次单位发布用工需求,提供岗位48000余个,达成意向6900余人。创新“云招聘”,组织企业和求职者远程面试、直播招聘,首期“云招聘”共5家企业提供50余个岗位,招录700余名员工。针对企业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需求量大这一现状,通过“学习强国”“云助力”云招聘以及海外引才工作站、猎头公司等第三方引才平台,发布企业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岗位需求1500余个。

(二)就近吸纳,抢抓富余劳动资源。充分发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基层平台联动作用,对城乡本地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等务工主体开展就业意愿摸底,掌握务工需求,定向推送招聘信息,吸纳其就近就业。对2100多名失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文化程度等要素进行信息登记及就业分析,为复工企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牵线搭桥。如,根据调查摸底,把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定向推送给富余劳动力及失业人员,迅速抢抓本地劳动力,成功招录新员工49人,招工缺口下降25%。

(三)内外结合,加快人员来临就业。在加强内部人力资源挖掘同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加强与安徽省蚌埠市,江西省南昌县,贵州省施秉县等地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同时,积极举办校园招聘会,今年6月浙江农林大学线下专场招聘会上,临安区企业共提供岗位285个;10月,联合8家企业组团前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招引人才,提供岗位429个,达成意向141人,下一步计划前往合肥、南昌等地高校组织招聘。11月组织全区50余家企业参加2020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来临发展。

二、坚持“强能提质”,破解企业“供需不对口”难题

(一)创新新型学徒制试点。该区坚持以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于 2017 年开展全省首个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临安区技工学校和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工学交替、双师带徒”方式,加快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校职业教育与工商企业实践相脱离弊端。目前第一批学徒培养已完成,35名学徒均成为高级工。

(二)推动企业大学建设。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强化经费保障等系列举措,全力支持规模企业建设企业大学,以此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建立梯队式人才培养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员工与岗位需求的高匹配度。截至目前,已成立企业大学4 家,开展人才培养活动300余次,培养骨干人才2500余人;此外,华旺实业集团、华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在积极筹建企业大学。

(三)强化职工技能培训。疫情期间,积极鼓励技工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免费开放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录播等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并给予财政支持,截至目前,共有浙江万马股份、杭州利珀科技、杭州西子电梯等3家企业500余名职工参与线上培训,拨付培训补贴30万。另外,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方式,联合用工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电焊工、育婴师、保安员等各类培训400余期,帮助16109名劳动者实现技能提升。

三、坚持“服务提升”,破解企业“用工成本高”难题

(一)实施降费减负。大力实施社保费免、减、缓等惠企政策,通过社保大数据筛查比对,精准对接企业,转“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切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截至目前已减免企业社保费10000多家共6.3亿元(含医保7900万元),缓缴企业社保费25户共300余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积极开展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截至目前享受社会保险费返还企业340余家,惠及职工54000多人,返还金额3800余万元。

(二)纾解实际困难。成立复工服务专班,派遣驻企服务小组,全面深入辖区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重点项目走访调研,建立企业问题清单,一对一解决企业在人才招引、用工短缺等方面的实际难题。同时,组织开展“走基层、访企业、解难题”活动,通过采取“周联、月集、季访、年总”形式,构建与企业的长效沟通机制。今年以来,已组织走访企业700多家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百余  件,满意率100%。

(三)化处劳动纠纷。密切关注劳动用工关系,指导帮助企业规范完善内部用工管理制度和薪酬体系,规范企业用工。积极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加强在线诉讼服务,有效化解劳动关系纠纷,今年以来,共处理劳动纠纷320余件;共立案受理仲裁案件337件,当期结案317件,调解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