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中“柔”性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5:14  作者:       来源: 区科协     点击率:

姚灶华,一位为临安教育史添上浓墨重彩的教育追梦人。

他曾是晨曦教育集团的“掌门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改实验先锋校长,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工作者,杭州市“十佳校长”,杭州市“教育追梦人”,临安市科技创新人才等。

1981年从浙江严州师范学校毕业的姚灶华,分配在昌北的上溪中心学校。1995年,又调到临安石镜小学任教,4年后升任该校校长。任职期间主持了“小学生心理日记”的研究,由他与老师编写的《小学生心理日记100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小学生心理日记研究”被列入浙江省“德育精品”工程,中央电视台教育新闻中曾专题报道该校“心理日记”这一素质教育的创新举措。

2004年,姚灶华担任晨曦小学校长,探索打造“名誉管理”“名誉教育”的教育管理体系。他将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写成了管理专著《名誉管理》、德育专著《名誉教育》。  

丰厚的履历,源自教育追梦路上几十年的呕心沥血和披荆斩棘。

 

让小学课堂绽放科技之光

 

有谁会想到,如今是临安招生热门的晨曦小学东校区,在2004年创办时却面临着招生困难,原计划招4个班,因人数过少最终缩为3个班。2009年,该校以丰硕的教科研成果迅速虏获家长、学生的青睐。短短几年间,学校科研成果、教学质量持续领先,且在2017年登上《人民教育封面》,这也是临安教育史上的首次。

翻开晨曦小学东校区校史,那一抹科技之光不容忽视。每年寒暑假,晨曦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都有“研究性学习”任务——研究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树叶为什么会黄?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动……

领到任务的“小科学家”们,在家长的配合下,极富钻研精神地研究他们发现的“科学”。有的孩子研究餐巾纸为什么那么洁白,有的则研究不粘锅的原理,有的则钻进新华书店,观察书籍摆放是否合理。

在家中的房间或一个小角落,摆上一张实验桌,配置一些常用的科学仪器和材料,一个个“家庭实验室”就此建成。孩子们可以在家里探究科学课堂上的延伸内容,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操作和研究。

有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在“家庭实验”中进行了“隔空灭火”实验。只见他用打火机将蜡烛点燃,随后将白醋倒入玻璃瓶,再倒入小苏打,稍等片刻后,将瓶口对准蜡烛,此时蜡烛无风自灭。而他也在视频中说明了实验原理,是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接触到蜡烛的火焰时,隔绝了火焰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火苗才会熄灭。

“这类实验属于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姚灶华说,大约在2010年,学校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晨曦的特色教育延续下来,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学到了更多科学知识。

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善于探索的心,因为“研究性学习”,学生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去探索生活中的“科学”,让课本与生活有了衔接点。有家长曾对此点赞,孩子接触身边的科学之后,看电视和玩手机的时间少了,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上、课外书中有令他好奇的,他都会到实验室摆弄摆弄,对科学方面的兴趣确实是越来越浓了。

对晨曦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动手做实验早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做实验、设计航模、做课题研究,他们所作的成果也多次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此外,每年学校还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演讲,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学校发展,3D打印教室、陶艺教室、科技馆相继建立,这些硬件设施的打造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让每一位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和彰显了自己的创造力。

 

千方百计“突围”管理边界

 

2000年,姚灶华被任命为石镜小学校长。有丰富从教经验的他,对于学校管理却只有模糊的印象。“只能效仿前任校长的做法,在学校里忙忙碌碌。”姚灶华在一篇自述教育管理的文章中写道:“如果有什么办学思路,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学校必须有序,要规范,学生要有学生的规范,教师要有教师的规范;二是校长要帮助老师提高水平,要提高教学水平,也要提高教科研的水平。”

他深信“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好人”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发现有的教师备课不认真,就在制度上增加对备课的考核分;学校教科研成果不多,就加重了对论文的考核。对学生管理强调“静”字,只要有学生在教学区大声喊叫,就扣班级的分数……四年间,最明显的变化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由原来薄薄的几页纸变成一本“手册”。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那几年,学校校风明显改善,教学秩序井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取得较大进步,学校不仅获得好几个省级荣誉,2001年石镜小学还入选全国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100所学校之一。

“‘制度管理’让我收获了管理的第一桶金,凭借‘制度’这根大棒,学校规范建设取得实效。”姚灶华说,随着管理的深入,他开始感受到制度管理的“痛”。

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教师的自由空间,教师疲于应付各类规章制度检查。制度执行越严,教师压力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学热情减退、厌倦情绪上升。

在制度这张“大网”笼罩下,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关系就像“猫鼠关系”,那些经常被扣分的教师对行政人员从“反感”发展成“憎恨”。 教师与校长之间产生了隔阂,个别教师甚至站到了管理者的对立面。

“没有人违反制度,但也没有人超越制度,教育氛围就像一潭死水,掀不起涟漪。我的管理似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产生不了新动力,没有了新思路。”

姚灶华开始观察和思考,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区别在哪里?我心中理想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站在老师的角度想,管理应该是怎样的?……

他试图破壁,除了制度,还有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

2003年,姚灶华被调到临安教育局教科室工作,分管全临安的教科研工作。借着工作契机,从小学到中学,从城镇到农村,他跑了不少学校调查研究,不断思考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更有效的途径。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即使没有领导管理,也依旧出色。原来的制度管理,不过是利用了教师对扣分的恐惧心理实施管理,而教师在乎扣分的深层原因是“面子”,教师是个讲面子也最需要面子的职业,如果我们能帮教师“管”好面子,也就可以管好教师的行为。

“当时脑海就跳出了‘名誉’这个词。”姚灶华说,喜欢拥有良好的名誉,是人人都有的心理。莎士比亚曾说:“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我们的生命可以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万古。”

“可见,在莎士比亚的心中,名誉是自己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守护神。”

姚灶华认为,对待教师,应当全程激励,慎用批评。让校长成为发现者,不断寻找教师身上的可圈可点之处。这是对教师的认可,更能激励教师以积极的姿态去寻求变革,创造更好的管理方式。

名誉管理的想法就像一缕曙光,照亮了姚灶华的管理天空,引领他进入管理的新空间。

 

打造名誉系列教育管理系统

 

2004年,姚灶华受命履新,由教科室管理调任晨曦小学这所新学校的校长。之前历时一年的思考和摸索,姚灶华的“名誉”管理体系初具雏形,只待通过实践来检验这套系统的可行性。

如果说制度管理是“由外而内”的,那么“名誉管理”则是柔性的“软”管理。

在晨曦小学实施“名誉管理”过程中,他做到了“三个变”:

变“建章立制”为“淡化制度”。学校制定了《学校质量运行手册》,但是教师如有更加好的操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则可以不按《手册》的建议行事;

变“监督、检查”为“计划、帮助”。取消行政人员的监督职能,改监督为指导,提早制定各项计划,提早公布让教师有所准备,而行政的职能,更多的是帮助教师的教育教学;

变“违规扣分”为“友好提醒”。学校取消一切影响教师名誉的举措,教师的行为由教师自我管理,同时以“友好提醒”代替扣分、批评。

在“名誉教育”中,则贯彻执行“四个面子”,即:让学生懂面子,给学生留面子,帮学生长面子,促学生管面子。“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名誉的重要性,教师私下开展批评教育维护学生形象,开设拓展课程提高学生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姚灶华这样解释。

在晨曦小学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值得表扬的优秀学生,每周一中午还有一堂名誉评价课,让班里的同学互相表扬,鼓励大家互相欣赏,学生们在互相欣赏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名誉教育”带来的喜人变化。

“名誉管理”激发了校园蓬勃向上的浓厚氛围,教师有了自我发展的动机,创造力有了适宜发酵的环境。几年里,很多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提升,有的从普通教师迅速成长为省“教坛新秀”,有的教师从“不会上课”“不会写论文”,到后来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磨课、写论文……

“自我管理”融入了晨曦小学的校园文化,没有考核,没有评比,也没有批评,但是每位教师的工作都无可指责,时常还会迸发出新的创意。

2013年,以晨曦小学为母体的“晨曦教育集团”成立,姚灶华又把“名誉管理”“名誉教育”的思想带入另一所学校——晨曦小学西校区,同样获得成功。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姚灶华的“名誉管理”理念逐渐成熟,他用三年时间写成了自己的管理专著《名誉管理》《名誉教育》。“名誉管理”理念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专家的赞赏,教育权威刊物《人民教育》刊登了姚灶华写的文章《从制度管理到“名誉管理”》。

2010年被评为临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时,姚灶华有过疑问,他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是科学吗?当时科协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科学有‘硬’科学和‘软’科学之分,在实验室研究的可以归类于硬科学,这也是大家熟悉的科技型人才。软科学人才则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科研人才。”

创新教育理论,变制度“管人”为“名誉管理”,这套打破惯性思维的体系,让姚灶华在教育领域中成为了“柔”性创新人才。

加入收藏】 【 打印】 【     】 【 背景颜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