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 精细管 科学种
我区探索实践山区耕地保护有效新途径
日期:
2020-08-31 08:59
来源:
临安区
浏览量:

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存在土地碎片化问题。“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为守好粮食安全的“命根”,多年来,我区立足实际织密耕地保护网,全区耕地总量、质量总体平衡,形成了生态优先、种粮为本、管理规范的良好局面。

 

镇村两级巡查保护耕地

八月骄阳似火,太阳镇耕地保护巡查队队员来到双庙村一处地块,复查违法侵占耕地整改情况。几天前,巡查队发现,一家工厂把门前50平方米左右的耕地进行了硬化,还筑起了围墙,用于堆放原材料。巡查队当即告知当事人这属于侵占耕地行为,并着手拆除围墙和硬化地面,联系村里尽快清理现场、覆土播种。

复查当天,现场仍堆放着杂物,没有恢复耕作状态。“马上恢复原样!尽快覆泥种上植被或农作物!”巡查队再次督促村干部。

为落实粮食功能区保护机制,太阳镇组建了镇级耕地保护巡查队和18个行政村的耕地保护巡查队,做好耕地保护宣传和巡查监管工作。村级巡查队负责及时发现和处置本村耕地违法行为,镇级巡查队除了解决村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外,在全镇范围内明察暗访或回头看,及时将问题彻底解决。

 

村级耕地保护协会发挥自治作用

天目山镇周云村是全省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18年10月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耕地保护协会,制定耕地保护协会工作制度,定期开展农田保护巡查工作,对发现破坏农田的行为及时制止。

村民阮国星是协会里的巡查调解员。他在例行巡查时发现有位村民家的耕地里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阮国星做好记录后,打电话叫来这位村民:“这些垃圾是你堆的吗?这可不行!你现在就处理下。下次不能再扔了。”当事人马上表态:“协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我确实做错了,会尽快把垃圾清理干净。”

据了解,通过“农地流转+农居集聚+耕地保护”,目前周云村有耕地总面积1579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60亩。耕地保护协会按职能分为耕地保护巡查、生产技术推广、法律政策宣传和涉土纠纷调解等4个小组,17名协会成员包括镇村两级干部、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及村网格员等。

太阳镇的耕地保护巡查队和天目山镇周云村的耕地保护协会,都是我区耕地保护责任制的一个延伸。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区、镇、村、农户”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将耕地保护责任纳入镇街年度考核目标,并建立了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不断织密耕地保护网,形成“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

 

“退竹还粮”扩大粮食功能区

耕地,不仅要守得住,更要用得好。在我区部分区域,竹林退化、土地抛荒等现象一度较为突出,我区通过退林还田、提高垦造耕地地力等方式,让“半分田”尽其用。

“咔、咔……”在太阳镇大地村,村干部徐利锋带着村民砍伐大片的荒废竹林,开展“退竹还粮”行动。“这些竹子早就荒了,我们现在让它回归稻田,用来种粮。”

大地村有耕地800多亩,去年村里摸底调查发现,全村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正在萎缩,约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了雷竹等经济林或者直接抛荒。无人管不出产,耕地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

今年以来,太阳镇利用创建省级农业强镇的契机,开始实施“退竹还粮”计划。除了大地村,太阳镇枫树岭、双庙、上庄等村庄也在积极实施该计划。截至目前,全镇已经砍伐竹林714亩,完成“退竹还粮”面积达到652亩,8月底基本能实现“退竹还粮”1200亩。据介绍,太阳镇将把稻米的核心区块拓展,让粮食功能区面积达到3500亩左右。

 

有效利用垦造耕地“藏粮于地”

昌化镇在耕地的有效利用上动足了脑筋。现在是水稻结实壮籽的关键时期,朱穴村的种粮大户张永伟每天都要查看水稻长势。眼前这片耕地面积有200多亩,是该镇2016年实施的垦造耕地项目之一,项目完成后,种粮大户张永伟接过接力棒,开始种植水稻。

项目改造前,这个区块是荒废状态。为种好地多出粮,张永伟花了不少心思。当初垦造耕地时,铺了三十厘米厚的剥离表土,但张永伟特地运来牛粪加厚土层。

土壤肥沃,加上科学管理,张永伟的这片垦造耕地成了良田。“已经种了四年稻子了,每年亩产一千三百多斤左右,好的年份一千五百斤。”望着葱茏的稻田,张永伟觉得很踏实:“现在政策好,只要保证产量和质量,销售是不成问题的。”

据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耕地,我区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等政策,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2019年完成新垦造水田2727亩、建设用地复垦339亩、耕作层剥离870亩,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1个,为“藏粮于地”夯实基础。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用心守 精细管 科学种
发布时间:2020-08-31 08:59:23
信息来源:临安区
浏览量:

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存在土地碎片化问题。“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为守好粮食安全的“命根”,多年来,我区立足实际织密耕地保护网,全区耕地总量、质量总体平衡,形成了生态优先、种粮为本、管理规范的良好局面。

 

镇村两级巡查保护耕地

八月骄阳似火,太阳镇耕地保护巡查队队员来到双庙村一处地块,复查违法侵占耕地整改情况。几天前,巡查队发现,一家工厂把门前50平方米左右的耕地进行了硬化,还筑起了围墙,用于堆放原材料。巡查队当即告知当事人这属于侵占耕地行为,并着手拆除围墙和硬化地面,联系村里尽快清理现场、覆土播种。

复查当天,现场仍堆放着杂物,没有恢复耕作状态。“马上恢复原样!尽快覆泥种上植被或农作物!”巡查队再次督促村干部。

为落实粮食功能区保护机制,太阳镇组建了镇级耕地保护巡查队和18个行政村的耕地保护巡查队,做好耕地保护宣传和巡查监管工作。村级巡查队负责及时发现和处置本村耕地违法行为,镇级巡查队除了解决村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外,在全镇范围内明察暗访或回头看,及时将问题彻底解决。

 

村级耕地保护协会发挥自治作用

天目山镇周云村是全省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18年10月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耕地保护协会,制定耕地保护协会工作制度,定期开展农田保护巡查工作,对发现破坏农田的行为及时制止。

村民阮国星是协会里的巡查调解员。他在例行巡查时发现有位村民家的耕地里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阮国星做好记录后,打电话叫来这位村民:“这些垃圾是你堆的吗?这可不行!你现在就处理下。下次不能再扔了。”当事人马上表态:“协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我确实做错了,会尽快把垃圾清理干净。”

据了解,通过“农地流转+农居集聚+耕地保护”,目前周云村有耕地总面积1579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60亩。耕地保护协会按职能分为耕地保护巡查、生产技术推广、法律政策宣传和涉土纠纷调解等4个小组,17名协会成员包括镇村两级干部、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及村网格员等。

太阳镇的耕地保护巡查队和天目山镇周云村的耕地保护协会,都是我区耕地保护责任制的一个延伸。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区、镇、村、农户”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将耕地保护责任纳入镇街年度考核目标,并建立了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不断织密耕地保护网,形成“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

 

“退竹还粮”扩大粮食功能区

耕地,不仅要守得住,更要用得好。在我区部分区域,竹林退化、土地抛荒等现象一度较为突出,我区通过退林还田、提高垦造耕地地力等方式,让“半分田”尽其用。

“咔、咔……”在太阳镇大地村,村干部徐利锋带着村民砍伐大片的荒废竹林,开展“退竹还粮”行动。“这些竹子早就荒了,我们现在让它回归稻田,用来种粮。”

大地村有耕地800多亩,去年村里摸底调查发现,全村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正在萎缩,约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了雷竹等经济林或者直接抛荒。无人管不出产,耕地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属性。

今年以来,太阳镇利用创建省级农业强镇的契机,开始实施“退竹还粮”计划。除了大地村,太阳镇枫树岭、双庙、上庄等村庄也在积极实施该计划。截至目前,全镇已经砍伐竹林714亩,完成“退竹还粮”面积达到652亩,8月底基本能实现“退竹还粮”1200亩。据介绍,太阳镇将把稻米的核心区块拓展,让粮食功能区面积达到3500亩左右。

 

有效利用垦造耕地“藏粮于地”

昌化镇在耕地的有效利用上动足了脑筋。现在是水稻结实壮籽的关键时期,朱穴村的种粮大户张永伟每天都要查看水稻长势。眼前这片耕地面积有200多亩,是该镇2016年实施的垦造耕地项目之一,项目完成后,种粮大户张永伟接过接力棒,开始种植水稻。

项目改造前,这个区块是荒废状态。为种好地多出粮,张永伟花了不少心思。当初垦造耕地时,铺了三十厘米厚的剥离表土,但张永伟特地运来牛粪加厚土层。

土壤肥沃,加上科学管理,张永伟的这片垦造耕地成了良田。“已经种了四年稻子了,每年亩产一千三百多斤左右,好的年份一千五百斤。”望着葱茏的稻田,张永伟觉得很踏实:“现在政策好,只要保证产量和质量,销售是不成问题的。”

据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耕地,我区严格执行“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等政策,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2019年完成新垦造水田2727亩、建设用地复垦339亩、耕作层剥离870亩,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1个,为“藏粮于地”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