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一园两区三带 > 政策文件

杭州市临安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21—2025)
发布时间:2022-10-08 10:21:34  作者: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绘就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现就我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率先打造绿色共富示范区,特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对标“重要窗口”建设,坚持融杭发展主旋律,通过提升“乡村美丽价值、乡村生态价值、乡村产业价值、乡村生活价值、乡村村民权益价值”,建设一批“全域共美、环境秀美、民富村美、未来智美、生活甜美”的“五美”乡村,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更多的临安力量、提供更多的临安案例。

(二)基本原则。坚持美丽共富,更加注重“三生融合”;坚持党建引领,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坚持创新为要,更加注重数字赋能;坚持产业为基,更加注重生态高效;坚持文化铸魂,更加注重内外兼修;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坚持全力保障,更加注重实用实效。

(三)总体目标。2025年,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位居省内领先水平,所有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三分之二以上村创建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打造“天目村落”乡村建设系列品牌,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以强化“一廊”、推动“三圈”、打造“十八”景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特色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样板;“天目”系列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000元,中等收入农民群体比例达到2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01以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乡村美丽价值提升行动,打造全域共美新标杆。

1.强化“一廊”引领。以“作美环境、做靓风景、做优配套”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杭徽高速浙西生态大走廊,对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村庄环境、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提升,造山川秀丽、满目青翠的沿线环境。围绕“一廊”,高水平打造百里富春山居图。

2动“三圈”发展。巩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以“景区提能、产品提质、配套提标”为重点,不断提升青山湖秀水圈、大天目名山圈、浙西天路户外圈的能级,形成核心品牌吸引力强、文旅产业结构合理、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

3打造“十八景”样板。以“品牌聚力、业态聚合、全域聚景”为重点,拓展提升琴山蓝湾、红叶指南、天目月乡、大明山等“十景”。同时大力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精心建设新“八景”,形成“一镇一品”,打造特色鲜明、全域联动的“十八景”

4开展美丽村社创建。以美丽村社创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源头分类准确率,每年建设一批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加强资源化处理站点运维管理,推行农村公厕所长制,实现日处理规模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标准化运维全覆盖,确保农村环境长效管护到位。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出水达标率95%以上。推进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全区美丽庭院比例达到40%以上。强化乡村建设风貌规划引导,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

(二)开展乡村生态价值提升行动,打造环境秀美新风貌。

1.推动“乡村+文旅”发展。以巩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为抓手,高品位建设天目山名山公园农旅融合产业圈,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名镇、森林人家、休闲乡村10个、农旅研学基地10家,建设森林古道3条。加快农村综合集成改革,巩固提升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创成太湖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天目文化为基底,打造天目山红色文化体验带。

2.推动“乡村+运动”发展。充分发挥天目山、清凉峰等两大区块周边的山地资源特色,以古道探险、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为基础,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发展山地马拉松、骑行、攀岩、探险等体验型旅游产品,探索山地民宿、森林康养、野外露营等业态模式,加大培育力度,促进山地旅游融合发展。

3推动“乡村+交通”发展。投资10.44亿元,继续建设完成侯龙线侯头至邵家段改建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四期)等续建项目;开工大鱼线、横乐线、昌坑线等公路部分路段改建工程项目;启动高后线、化横线、甘射线等公路部分路段改造提升规划;推进农村公路、公交站点和村内道路的建设改造和养护管理。

4.推动“乡村+品质”发展。因地制宜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五年行动1.8万亩,推进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35.34万亩,沿路沿线打造美丽生态廊道。实施山核桃林地生态化治理,稳步推进规模化经营,每年推进林下覆绿2万亩。打造天目“临碳”数智大脑,推进太湖源低碳小镇、湍口零碳小镇建设,加大泥川村、月亮桥村、石门村、研口社区、横徐村五个低(零)碳村(社区)的扶持力度,探索碳汇市场化运营机制,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休闲、绿色经济。

(三)开展乡村产业价值提升行动,拓宽民富村美新通道。

1.实施田园乡村建设以“青山环抱,田园相拥”的理念,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建设要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个以上,打造万亩“天目粮仓”系列产、供、销全产业链样本。推动“数智大田、绿色农田”建设,助推美丽乡村与美丽田园融合发展。

2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持续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实施新一轮竹、茶、菜产业振兴行动,建设青山橘香、板桥香榧、天目香薯、昌化药材、清凉峰蔬菜、龙岗水果、岛石山核桃、稻渔套养等10个特色农业现代园(示范基地)。建设白牛产地仓智慧物流园、太湖源鲜笋产地仓、高科技草莓种苗产业园,提升省级竹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面推进坚果炒货转型,创成国家山核桃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3.深化人才培育行动。以“两进两回”为抓手,探索推动人才回乡进村新机制。用好乡村产业人才振兴政策落地,鼓励大学毕业生、新农人、新乡贤、在外创业经营人才回乡创业。打造人才创业平台,建设新农人“双创”园,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4.提升村庄运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市场运营商为主体的乡村运营机制,打造精品民宿1000家、民宿小集群10个,做强游“天目村落”、住“天目乡宿”、吃“天目暖锅”、购“天目山宝”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天目村落成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

(四)开展乡村生活价值提升行动,建设未来智美新格局。

1.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依托民族日报社旧址、高虹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全面开展乡村爱党爱国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广泛开展好家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发挥乡村文化礼堂作用,推进公民道德、乡风乡愁、礼仪礼节等活动进礼堂。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古树名木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管理。

2.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创新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体系和标准体系。搭建“天目云农”数字乡村平台,打造数字产业平台、数字服务平台和数字治理平台,创建青山湖“城乡融合”全域治理集成、高虹镇“龙门秘境”数字景区集成创新示范区、太湖源镇天目雷笋“产业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区、於潜“耕织云图”数字田园集成创新示范区、昌化镇“未来乡村”示范区,创新和推广“临安区山核桃特色产业云平台”等应用场景。建设数字乡村样板镇(村)50个。

3.打造未来乡村样板。全面推进市级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未来乡村共同富裕试点三年行动,按照“五化十场景”建设要求,建成一批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标杆型乡村。突出以人为本,邻里中心集成养老、购物、教育、医疗、物流等服务功能,打造未来乡村20个以上。

4.推进“四治”融合发展。强化党建引领,以美丽乡村为主阵地,持续推进“天目红盟”线上线下党建联盟建设,深入实施村级“领头雁”培育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检验基层党建实效。积极推广“青和翼”“共享法庭”等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新手段,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强化村规民约宣传,推动文化与德治融合。通过发挥自治基础作用,结合法治思维、德治感召、智治手段,最终实现“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力争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00个。

(五)开展乡村村民权益价值提升行动,建设生活甜美新气象。

1.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和差距逐步缩小机制,培育乡村客厅、乡村学堂、乡村药房、乡村超市等系列乡村公共服务新品牌,分批次打造镇、村妇女儿童综合服务驿站,形成临安地方标准。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全面消除家庭人均收入1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现象。

2.推进“扩中、提低”改革攻坚。以农民增收为重点,逐步构建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协调增长机制,健全低收入农户帮扶长效机制,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实施农民素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农创客培育等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打造共同富裕乡村范例,打造市级共富村29个、共富带6条、共富体3

3.探索强村公司发展路径。实施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化经营”改革,推进强村公司扩面提质,力争行政村全覆盖。拓宽强村公司业务渠道,反哺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多元路径,激发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活力,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50%达到100万元。

4.加快集体经济内生动能培育。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清凉峰镇为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加强与工商资本、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农房流转使用权抵押融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通过“村+公司+农户”等模式,探索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相关部门和各镇街主要领导要结合自身职能和本地实际,切实提高认识,将美丽乡村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手,认真谋划研究、明确目标、完善举措,全力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全区各部门、镇街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形成工作合力。财政部门每年统筹不少于7000万元对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予以补助(其中精品村补助150万元,数字乡村补助150万元,未来乡村补助750万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节余指标调剂收益,优先支持腾出指标的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当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盘活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加强人才保障,充实基层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力量。

(三)强化改革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推进农村改革,以多规合一、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盘活、产业融合、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建设、农村创新创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四治融合”等重点领域为切入点,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形成联动、融合、闭环的改革矩阵,加快推动从“事”到“制”到“治”的转变。

(四)强化考核宣传。每年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创新宣传载体,加强对美丽乡村规划、政策、项目的宣传解读。选树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基层单位和先进个人。开展“互看互学互比”,总结全区各级各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成熟模式和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比学赶超”、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加入收藏】 【打印】 【  】 【背景颜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