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教育科研 >
研读“新课标”,三面“魔镜”来帮忙
阅读: 时间: 2022-05-13 09:24 来源: 於潜第一初级中学 发布:黄继桥


时隔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又以新的面目问世了。与其它教育政策文件相比,课程标准与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离得更近,几乎需要人人持有、常常对标。笔者认为,简单浏览式读课标,必然会“盲人摸象”,而利用三面“魔镜”细读,也许更能读懂、读透。

一、用“望远镜”看清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新课标”的修订始终将中央有关新决策、新部署作为根本遵循,只有用“望远镜”来审视义务教育新课标,才能够看清那些新变化背后隐藏着的逻辑。

“三有”目标,凸显了新课标的国家意志。与过去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特别强调政治方向,开宗明义提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塑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并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将“三有”作为培养目标写入新课程方案,这表明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要在课程实施中落细落小。

“素养”导向,表明了新课标的未来朝向。这次修订就是要落实核心素养,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新课标以“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界定素养的内核,而且在具体学科标准中,都提取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和未来需要的,也是学校最应该交给学生的东西。

“跨界”理念,体现了新课标的世界眼光。在这个被称之为“乌卡”的时代里,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解决复杂、多变、不确定的问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跨学科、项目制、综合性、实践性也就成为了新课标最重要特征,这些趋势性的学习就成为了“规定动作”,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的问题。

二、用“放大镜”洞见教学改革的新变化

适应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是新课标最鲜明的特征。与旧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变化可以说无处不在。笔者认为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内容更综合。“综合实践活动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用综合的思维统整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一种预演。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一个问题不可能是单一学科在起作用,所以要建立课程统整意识,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养成,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完备,而基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

课程学习更自主。“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学习活动的一体两面。新课标不仅对“学什么”的问题有系统设计,而且对“怎么学”也有明确导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旨在表明学习要以实践性学习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回归到学习活动的中央。

课程评价更多元。评价是根指挥棒,如何评决定着如何教、如何学。“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些评价不可能靠一张试卷完成,而是需要老师用心设计,用心感受,用眼捕捉,发挥评价的唤醒功能。

三、用“显微镜”找准学科落地的新路径

应对“新课标”,重点是落实,关键是教师。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强化大单元意识。新课标关于大单元设计的提出,是对素养导向的回应。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背后更为本质、核心的概念或思想,运用大概念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并据此建构学习内容框架,将碎片化的知识置于有逻辑结构的框架中,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生认识的递进性,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能力素养的培育。

注重情境化创设。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意义的丧失。当学生感觉到所学与其经验世界、生活实际有关联时,就很容易产生探究的兴趣。情境化创设,是对知识、技能包装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重现,也可以是学生未来世界的预设。能不能把学生带入其中,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衡量情境创设优劣的重要标准。

推动合作式学习。当下是一个淘汰单干、崇尚合作的社会,也是学生未来要到达的地方,为此,新课标中提出了“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所以,在学校教育场景中,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具有群体参与的特征,有共同的目标,要进行责任分解、角色分工。课堂内常态化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推行合作式学习,让同学成为“同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预示着义务教育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学校和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在自己“应为”的方向上转变,在自己“可为”的实践中探索,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而努力。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5069790号-1
临安教育局主办 联系电话:0571-63721154
杭州瑞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标识码:33018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