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是行色匆匆,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以至于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她的背影。 ——题记
清晨的校园里,经过周末两天的风吹雨淋,校园门口通往教师办公室和教室的小径上到处是飘落的树叶,一位骑着自行车进校门的女教师匆匆瞥了这些落叶一眼,就去教室找学生打扫了。学生还未到,落叶又那么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拿起扫把先打扫起来。学生来了,几个人互相帮助,一边扫一边搬运,终于在早自学铃声响起前把包干区打扫干净了。她稍作停留,又快步走向教室,开始指导学生进行早自学。早自学需要书声琅琅,有几个学生的声音太轻了,于是她便自己开始高声领读起来。她来来回回穿梭在孩子们中间,就像一只在花丛中采蜜的蜜蜂,你一抬头,准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两堂课后是大课间活动,一般情况下是跑操,她有时跟在学生后面跑,更多时候是跟不上学生的节奏了,她已经50多岁了,跑不动了,于是她找到一块高起的站台,立在上面,视线随着学生的跑动不断移动。无论从哪个角度,学生总在她的视线之内……
她的课堂上,永远是欢快的。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从她的嘴里讲出来,总是那么有趣,课文内容她早已烂熟于心了,那些核心素养、关键人物、情节、手法、情感等,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下去了。她的眼光,始终在孩子们的脸上一一掠过,眼神时而柔和,时而忧戚。忽然,声音停了下来。她走到一个孩子身边,低头查看。嗯?好像睡着了?可是这个同学的膝盖上还放着一本教科书呢。身边同学想碰醒他,被老师制止了。只见她快速从哪里找来一本其他学科的书,换走了同学膝盖上的书,然后叫身边的同学叫醒他。老师问那位打瞌睡的同学在干嘛呢,怎么能在语文课上看其他学科的书呢?打瞌睡同学一看书傻了眼,其他同学使劲憋着才能不笑出声。下次你还会在语文课上再打瞌睡吗?在她的课堂里,你可以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可以争论,可以笑,但不可以睡觉!她说,汉语是大家的母语,上语文课是彼此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同学们只管自信地阐述你的观点,即使讲错也没有关系……
自从接手新的班级,整个初一阶段的双休日家里难得见到她,不是在家访就是在家访的路上。从家附近的孩子开始,她划片划区域地开始第一轮全员家访。最远家访到昌西山区,车子在山里转,开到差点迷路。她一户一户不厌其烦地重复做一件事,每个学生的档案深深刻印在她的脑海里。哪些学生家境不太好,需要生活上多一点照顾,尽可能为他们申请一下助学金;哪几个学生是单亲家庭,心灵上受到过伤害,平时要格外小心呵护。并和任课老师联系,大家一起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完成第一轮家访后,她开始建档、归类。每一次和学生的谈话,她都有记录;学生有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她看在眼里,高兴的神情藏都藏不住;学生有了问题,她总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查找原因,并尽可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和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和家长一起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渐渐的,她和学生和家长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三年后老师和学生变得虽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
那么多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又送到她这里来接受教育,并以此为幸事。有时候已经毕业的学生聚在一起,说起以前读书时的种种趣事,笑声可以传到很远很远……
在日复一日、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她的脊背没有年轻时那么挺拔,有时长时间伏在桌子上批改学生的作业,甚至有那么几分佝偻,腿脚也不是很灵便。可是一旦站立起来,你会发现她的眼神依然明亮有神;在讲台上的她照样激情四溢、幽默风趣。好像时光在这里渐渐变缓了……
那就再缓些、再缓些吧!30多年了,所有过往就像她的背影,匆匆却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