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人们的心底都会升起一股暖流。家人团聚,喜笑颜开,当然离不开美食。而我一到春节,就期待姨婆家米浆筒的美味来慰藉我的馋虫。平时,70岁高龄的姨婆因为忙于在蘑菇基地起早贪黑地打工,无暇做些乡土美食。待到收工后准备年货了,她才得以抽空一展厨艺。多年来,玲珑街道的“姨婆牌米浆筒”一直是我最怀念的年味。
这个大年二十八,姨婆一家一大早便忙活起来,他们一起总动员与时间赛跑。做米浆筒是个技术活,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折不扣,来不得半点马虎。今年我特别赶巧,见到了这难得一见的场面,也见证了米浆筒魔幻的一生。
首先,提前将5公斤杂交米浸泡一小时以上直至完全涨透,之所以不建议用粳米或者糯米,是因为这些品种比较糯,粘性过大,不易成型。然后,借用石磨盘磨成粉。这期间,打一小勺浸涨的米,填入磨盘的小孔里,同时加适量的水,起着润滑作用。石磨盘分为上下厚厚的两层,下一层驻扎在木架子上,稳如泰山;上一层在姨公的推动下开始慢慢地转起来,伴随着“咕咕”的低沉摩擦声,两块沉重的大磨石缝隙里源源不断地缓缓地流出牛奶般的米浆。磨盘底部的大木桶里米浆慢慢上升,渐渐分为清水和米粉两层。
我在旁边看呆了,不自觉地用舌头舔了一下嘴唇。“接下来怎么做呢?我也来帮个忙。”我迫切地想体验一下制作的过程,想必一定挺有趣。姨婆朝我笑笑,手头的活也忙个不停,她把各种食材清洗干净再切块,叮叮当当地好不热闹,过年的喜气洋洋瞬间荡漾开来。
呀,姨婆和舅妈在做米浆筒的馅儿啦。经过我的一番“侦察”,可以肯定馅儿是我们大家特别爱吃的雪菜冬笋肉丝味儿的。她们先将冬笋、雪菜、半瘦半肥的猪肉,切成细小的碎丁。接着,点火爆炒肉丁至充分出油,加入冬笋丁,反复快速再翻炒至无生涩味,放入雪菜、辣椒、调料等稍加翻炒,味道甭提会有多好了!一阵锅碗瓢盆的敲敲打打,鲜亮诱人的一大盆馅儿终于新鲜出炉了,热气裹着香气钻进我的鼻子里,逗得我直咽口水。
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可以包了。包的过程,是掐准时间的技术活。点燃柴火加热土灶上装好一半水的大锅,待水沸腾后,再取一口大平底锅架在沸水上方,我最期盼的事就要开始了。平底锅在白色热气的熏蒸下,逐渐变烫,姨婆赶紧提起汤勺捣匀水和米粉,再舀一大勺米浆,倒入平底锅摊平。几十秒的功夫,米浆便凝结成了糊状,进而成了一张半透明的米饼。舅妈转而迅速将其倒在一旁冷却,我正看得入迷,舅妈一推我:“赶快趁热包米浆筒,不然,太冷的话,就卷不起来了。”我双手小心地捧了一张,薄米饼软乎乎热乎乎的,而后把它摊到桌面上,在饼的靠边一侧,将馅儿摆成一条直线,再把这一侧饼边往中间卷过去,推到底。哈哈,一个白白嫩嫩的米浆筒就大功告成啦!
离开姨婆家,姨婆一如往年,塞给我满满一袋米浆筒。正月初一,我起了个大早,摆锅刷油,开小火,放上米浆筒,两面煎至金黄色。我闭上眼睛,细细品尝,美味儿里裹着年味儿,年味儿里藏着浓浓的亲情味儿。
指导老师:张仲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