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师生文苑 >
语文的味道与情致
阅读: 时间: 2023-02-27 09:19 来源: 实验初中 发布:赵雨婷


人待在屋子里久了,便总想出去走走,聆听冬日渐渐离去的声音,感受午后的暖阳,仿佛瞥见阳光的那一刹那,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小烦恼、内心的失落与怅惘,这种种不快在大自然的包容中变得无足轻重,不值一提。刹那间,不禁莞尔,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今日,难得的好天气,晴朗无风,老家乡间的小路上也是一派安详,阳光以最完美的角度铺洒在绿色的麦田上,这样的画面总是闪着温暖的光辉。有时,竟厌倦于快节奏的生活,觉得放慢脚步,欣赏生活,发现美好,内心会更加充盈与满足,急功近利的生活丧失的不止是路上的风景,更是心中的诗意与阳光,人是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呢?语文又是否能找到最纯粹的味道与情致呢?

钱理群教授曾这样描述语文课程:“这门课程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将其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只言片语的讲解、学生机械的记忆和背诵,语文就丧失了它的生气与活力。“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话说得真好,语文,得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学生的周围也不应该是与外界隔开的墙壁,应是与学生息息相通的“多孔海绵”,如此语文的学习才能找到它的原点,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在认识上下一番功夫”才有实现的基础。

细细去琢磨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便不难明白,语文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劳动作用见效慢,但是只要农民把功夫花下去,且施肥灌溉及时,到了一定的季节,大地自然会予以丰厚的回报。把功利当价值,把分数当信仰,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直击终点、高效速成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本该是农业耕作的写作教学似乎也被卷入工业化大生产之中。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写诗作文本就是作者灵感的挥洒和情感的吐露,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苏子泛游赤壁,拥被而卧,纵笔抒写;李白兴随酒来,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通达的内心,强烈的情感,下笔所成的文也自然是真实的,而无半点矫揉做作之感。

纯正的文风是作文教学的骨架,吕叔湘先生认为,“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 这里的真实一方面指真实的生活,一方面指真实的情感。写作虽需要灵感的驱动,但这种灵感一定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感受,这种真实的生活和体验才是学生写作最好的素材。吕叔湘要求学生的作文语言朴实,要有一个健康的文风,体现本色和明净,这便是情感的真实。《易传》有云:“修辞立其诚”,写诗作文不为作家所专有,交流思想和情感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需要,说真话,诉真情,把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化为笔下的文字,与人沟通和分享,本不就是一件很自然且愉悦的事情吗?文字的力量是鲜活的,是充满生气的,学生在生活的驱动下流淌出来情感的自然是最富有朝气的。

不禁思考,写作,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本应成为学生自主记录生活的行为,自由表达的载体,是何时成为学生所惧怕、而不得不胡编乱造、被迫应对的事情?为圣人立言?为应付考试?为生活需要?作文教学究竟该如何取舍呢?我想,吕叔湘先生的“处处为读者打算”便可以作为“治病”的一剂良药,吕叔湘提出:“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与此相反,像那种不谈自己的感受而罗列些人人都得点头的套话,发展下去就有跌进说空话的泥坑里去的危险。” 写作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学生就应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经历的,诚心诚意地“把心交给读者”,这真实的情感和朴实的文风,不也正是作文教学不应遗忘的追求吗?

“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到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次回想吕叔湘先生说过的话,不禁觉得,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走不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途,恰恰因为没有跳出那个被固定化的圈子,始终不会抬头瞧一瞧头顶的天空和阳光,又怎能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呢?

每每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感受自由而清新的空气,亦或是像现在这样独自徜徉在小路上,尽情享受阳光给予我的馈赠,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运。就像周春梅老师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所言的那样,生活是辽阔的,教室是辽阔的,教室上方有灿烂的星空,那么我想,每一名“语文人”身上也应有清澈的目光和可感化人的善良与真诚,去找回语文的味道与情致,与找回隐藏在语文每一个鲜活的文字背后的力量。


临安教育网 版权所有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5069790号-1
临安教育局主办 Email:107463370@qq.com 联系电话:0571-63721154
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标识码:33018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