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聚焦破解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多层次培优、多方位施教、多角度保障,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确保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多层次搭建培育平台,推动农村教师能力提质
一是党建引领共进。依托“择临优学·赋能先锋”党建品牌,建立赛马争先机制,从业务、作风等5个维度细分出36项赛道10余项评价指标,通过比拼晾晒,激发农村教师提升综合素养内驱力。二是名校结对共育。与北师大等师范名校合作,创新农村教师专业化体系化培养模式,累计为农村学校培养“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93人。与杭州市青蓝小学等名校结对组建20个跨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累计举办研修活动200余次。三是名师指导共研。设立37个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57个名师网络研修共同体,选派区内名优教师与农村教师结对。2022年,开展教研指导592次,举办“名师公益大讲堂”等活动7期,受众2万余人次。
多方位推进育护一体,呵护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思政浸润“育苗”。创设“天目少年思政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初中全课程思政化教学设计精选汇编。组建由各镇党政一把手、乡贤等63人组成的思政讲师团,为农村学校授课283场,受众9897人次。二是家校协同“护苗”。在13个乡镇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10位省市级心理名医入驻,“线上+线下”累计为120余人次开展心理疏导。联动“山花妈妈”平台,组建“1+3+X”阳光护苗小组,累计走访农村重点青少年家庭370户,开展心理疏导160余起。三是体育文化“强苗”。因地制宜开设武术、舞龙舞狮、耍碗、攀岩等33门特色课程。如,高虹镇中心小学依托华东最大攀岩基地,将攀岩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湍口小学将省级非遗项目耍碗纳入学校特色教育。
多角度健全保障机制,确保乡村教育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教学环境优化机制。近五年投入4.16亿元,新建农村学校6所,改扩建3所,设立4000万薄弱学校改造专项经费,为28所农村学校改善基础办学条件。二是建立教学资源优配机制。统筹分配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变1:19的师生比为1:1.6的班师比,保障农村7个100人以下学校师资力量。按照350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农村20个350人以下学校配足办学经费。三是建立农村教师优待机制。在职称评聘、荣誉评选、福利待遇提升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连续五届“美丽教师”选树评比中,农村教师比例占50%以上。启动“青蓝书院”工程,累计为273名农村教师提供免费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