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我是临安区於潜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从教三十载,风雨兼程。要问我从教的精神支柱从何而来?那一定是来自于父亲多年的言传身教。
父亲沈信友是於潜中学的退休教师。“教泽流芳,倾我至诚。”他的身先垂范,给我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十七岁那年,父亲从临安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吉一所村小当了一年小学老师。后来临安县文教局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在全县挑了三十多名小学教师去报考湖州师范,录取了五名,父亲是其中之一。教育事业大发展,湖州师范后院建起了湖州师专(湖州师范学院前身),并在普二年级中挑选了三十多名学生,保送去读湖州师专,父亲有幸被挑上,安排读生物化学专业。1960年父亲大学毕业,在临安文教局向省教育厅要求下,他和另一位临安籍的同学回临安工作。1964年因为改制,玲珑中学搬迁到临安横溪一个国营农场,转型为半农半读的横溪农校。父亲负责学校农业技术课的教学工作。1975年父亲调入於潜中学。1984年,由于工作出色,并在老教导主任(后调任临安县政协副主席)严正老师的极力推荐下,父亲被临安县委任命接任教导主任。协助俞岳龙校长主抓教学工作。
那几年我正在於中求学,亲眼目睹父亲一心扑在教学管理上,推行各种教学改革,着力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项教改举措就是实行“推门听课制”。他经常推门听课,从不事前打招呼,这让青年教师紧张不已!我记得教我英语的董招琴老师有一次把我叫到办公室,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我说,“今天又被你爸听课了,搞得我好紧张哟。能否让你爸以后少听一点我的课,或者听课前先打声招呼!”我笑而不语,感觉很无奈。那些年,父亲不仅担任教导主任,还连续兼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我清楚记得,他曾带过一届毕业班60人左右,结果考取本科及重点四十多人。班上学生考取除清华大学之外,国内几乎所有的名牌院校。那年全校总共考取大专、本科及重点100多人!因为学校高考成绩突出,县教育局先后奖励学校电影放映机和电视机!父亲和他那一代老於中人,用他们的脊梁托起了於中教育事业的腾飞!
1988年我从於中毕业后考入杭州大学就读英语教育专业。1992年毕业之时,本来可以留杭的我,收到了父亲的一封家书,我清晰记得父亲一字一句在信中写到:
“孩子,你已长大成人。毕业工作去向本该由你自己定夺!于你而言,留在杭州任教,不管是工作条件、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前途和学习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抛开物质追求回乡任教,那将有力支持临安的教育事业!如能回乡与我共襄於中教育,那该多好呀,望你三思!”
读罢潸然泪下,在父亲的感召下,我毅然决然地回到临安——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一开始我被分配到临安市千洪中学任教,当时临安市教委主任是父亲的学生。许多亲朋好友都力劝父亲出面给主任学生打电话或递条子,请他尽量帮忙分配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然而,父亲竭力婉拒亲友的好意并明确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凭借自身的工作业绩,由组织正常调动到镇上来。我们决不能搞人情世故,因为这样做有损社会的公平公正、危害教育的风清气正!父亲的教导, 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在於中任教的二十八年里,获得过“临安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学科教学上曾带出临安市文科高考状元和临安市高考文科前五名。
当前临安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四位一体的“清廉学校”教育品牌,旨在弘扬廉洁文化和廉洁社会风尚。我们这代於中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顺势而为、殚精竭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父亲那辈老於中人培育的“绿筠竹节”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后继者踔厉奋发、赓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