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题记
走上教育岗位后,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我收获了无数快乐与感动。但去年新接手了一个班之后,我的挑战来了,还带给我更多教育和教学的思考。
初闻“小蜗牛”
新学期来临前,我从隔壁幼儿园的老师口中得知,有一位“混世魔王”,天天在幼儿园里“横行霸道”。今天把一位小朋友打哭了,明天把另一位小朋友打出鼻血了,哪天午睡时,把其他小朋友吵得无法入睡,真可谓“劣迹斑斑”了。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小蜗牛”。我感到背后一阵发凉,为什么呢?因为不久我就成为他的一年级班主任了。
初识“小蜗牛”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和几位老师进行了开学前的家访。走进“小蜗牛”的家,我们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家里堆满了各种杂物,桌子上、沙发上、柜子上、地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好像几年没有打扫一样。“小蜗牛”爸爸见我们无处下脚,连忙拿出一块脏兮兮的抹布,随意地在沙发上抹了抹。老师们面面相觑,仍旧站在原地,他只能在一边讪讪地笑着。他说他和“小蜗牛”妈妈很早就离婚了,因为长年在外干活,一直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蜗牛”就疏于管教、性格顽劣。交谈间,只听见一阵嬉笑声从楼梯口传来。随即,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邋里邋遢的小男孩——“小蜗牛”出现了。他头发乱糟糟的,脸上灰扑扑的,衣服上沾染了各种污渍,指甲缝里、鞋子上粘满了灰尘和泥。他身上散发着阵阵臭味,像是好几天没洗澡似的,我们不禁皱起了眉头。
“小蜗牛”的困境
新学期开始了,其他孩子正慢慢适应小学生的身份,愉快地开启了学习之旅。但是“小蜗牛”却不在状态,上课时常坐不住,东张西望,站起来一问三不知。课上学的知识,课后立马就忘了;上一秒读过写过的词语,下一秒就记不住了;别人学一遍两遍就记住了,他要学几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才能记住,真的毫不夸张。写作业的时候,不仅字写得歪歪扭扭,还磨磨蹭蹭的,需要花费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这就是 “小蜗牛”名字的由来。教“小蜗牛”的过程实在过于艰辛,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感觉毫无起色,有时候不禁怀疑自我。有几次快要失去耐心了,我催他、吼他、责备他,可这只“小蜗牛”却仍旧慢慢地往前爬,并用抱歉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他已经尽力了。这时我的脑海中就回荡起校长说的话:“他没有妈妈,你要像妈妈一样去关爱他。”
“小蜗牛”的成长
在我的深思熟虑中,一个改造“小蜗牛”的计划慢慢形成了。首先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我告诉自己,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只是开花时间不同。然后我给“小蜗牛”制定了一张成长自律表。表上写着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如: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迹清晰、整理抽屉和书包、不欺负同学等等。哪一项表现好就发一个 Tea 币(学校的奖章),如果一周能达到预期的 Tea币数,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此外,我还利用中午、空课、放学后等休息时间,专门给他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一遍又一遍地教他认字读题,不厌其烦地讲解一道又一道题目,手把手地教他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给他买红领巾,帮他洗肮脏的衣服,把午餐里的肉夹给他。也许是这种妈妈式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慢慢感化了这个曾经在别人眼中的“坏孩子”。现在的“小蜗牛”,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欺负同学了,学习上也在缓慢且稳定地进步,同事们也对他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我们教育孩子不就像和蜗牛一起散步吗?当孩子走得慢了,我们应该停下脚步等一等,给孩子多一点成长的空间,与他们一起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