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味本草】白术:与人参齐名
日期:
2024-03-19 13:15
来源:
医政科
浏览量:

导语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模式”,现推出浙味本草”栏目,旨在传中医薪火,扬国医精粹,宣传推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栏目邀你共同走进本草世界,感受浙产中药的神奇,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该篇内容选自王晓鸣、宋捷民、浦锦宝、周国儿等共同调研编写的图书《“浙”味本草》。

 

白术

 

图片

诗词里的“白术”

市中何处觅灵踪,
满把云腴手自封。
药重一丸惭魏帝,
蔘夸五叶谢神农。

-清·厉鹗《于潜王明府寄白术》

这是清朝钱塘(今杭州)人厉鹗所作之诗,对於潜白术的赞美之情跃然笔下。诗人把白术喻为传说中的仙药,与人参齐名。

白术最早见于辞书之祖《尔雅》,被称为“术,山蓟”。术是一种以形态命名的药物。李时珍说:“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故称其为“术”。术有红白两种,古代不分,一起应用,在长期使用中渐渐发现两者功效相异,到宋朝开始分开使用,白者称白术,红者称苍术。在此主要讲讲白术。

 

 

01   於潜白术最佳

 

白术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於潜产者为最,称为“於术”,是有名的“浙八味”之一,又以冬天所收为优,称为“冬术”。白术原来野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产地几已绝迹。现各地多为人工栽培,以浙江产量最丰。

早在明万历年间,《钱塘县志》便有记载:“白术生杭越,以大块紫花为胜,产於潜者最佳。”明清以来,於潜产的白术一直被列为贡品。野生於术更为珍贵,切开之断面呈淡黄色菊花状,如伴有朱砂点、清香无比者,则被视为术中极品,可与人参相提并论,药界常称“南参北术”,为何这样称谓呢?盖水土之异、气候之差,北人食白术进补功效犹如南人食人参。

据《於潜县志》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於潜城内店铺昌隆,高挂“道地药材”“经销於术”等招牌,挑选形如佛手、鸡腿、仙鹤、竹鞭之白术,精工巧制,留柄五市分并系上红线,装于精致盒中作珍品,出售给全国各大著名药店,如同仁堂、达仁堂、鹤年堂、同济堂。其售价几近人参,声名为之远扬,江、浙、川、湘、鄂、沪药商齐来贩运,甚至出口至海外。

 

02   白术的应用

 

白术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主要用其根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之“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谓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临床上,本品以健脾益气、燥湿为主,又能利尿、止汗、安胎。

白术甘温,入脾、胃经,善于补气健脾,用于气短倦怠、食少便溏或泄泻等疾。单用其熬膏服用,即可产生疗效;若与人参同用,则药力更佳,如参术膏;若再加入茯苓、炙甘草,则健脾益气作用更强,如四君子汤。

治疗婴儿腹泻,用白术20克、鸡内金12克,炒黄,研末过筛;苹果1个,取50克捣烂,并与上药混合成糊状。每次15克,每天4次。

治疗小儿脾虚流涎者,可单用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蒸汁服,谓白术饮。对于脾气虚衰、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胃与子宫下垂等症,常用本品与黄芪、升麻等配伍,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如补中益气丸。

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可治疗脾虚水肿,常与茯苓、泽泻等药配伍。

对于常常自汗者,或恶风、易反复感冒者,多配伍黄芪、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白术补气健脾。脾健气旺,加之白术本有安胎之效,则胎儿得养。若气虚兼内热,而胎动不安者,与茯苓同用,如安胎丸;若气虚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配伍党参、茯苓等药,如助胎方。

口腔经常溃疡者,用生鲜白术,每次25克当茶饮,可连服一周。

重用生白术(30~60克)有通便之效,单用水煎服即可,能使干燥坚硬的大便变软,容易排出。

白术煎服,常用6~12克。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白术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服用。

服用白术时,忌食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药品华义》记载:“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最后,引用清朝赵瑾叔的《本草诗》给白术做一总结:“金浆玉液味和调,白术於潜产最饶。逐水消痰脾不泻,和中补气腹无枵。”



分享:
字体: [

]
打印
【浙味本草】白术:与人参齐名
发布时间:2024-03-19 13:15:08
信息来源:医政科
浏览量:

导语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模式”,现推出浙味本草”栏目,旨在传中医薪火,扬国医精粹,宣传推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栏目邀你共同走进本草世界,感受浙产中药的神奇,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该篇内容选自王晓鸣、宋捷民、浦锦宝、周国儿等共同调研编写的图书《“浙”味本草》。

 

白术

 

图片

诗词里的“白术”

市中何处觅灵踪,
满把云腴手自封。
药重一丸惭魏帝,
蔘夸五叶谢神农。

-清·厉鹗《于潜王明府寄白术》

这是清朝钱塘(今杭州)人厉鹗所作之诗,对於潜白术的赞美之情跃然笔下。诗人把白术喻为传说中的仙药,与人参齐名。

白术最早见于辞书之祖《尔雅》,被称为“术,山蓟”。术是一种以形态命名的药物。李时珍说:“术字篆文,象其根干枝叶之形。”故称其为“术”。术有红白两种,古代不分,一起应用,在长期使用中渐渐发现两者功效相异,到宋朝开始分开使用,白者称白术,红者称苍术。在此主要讲讲白术。

 

 

01   於潜白术最佳

 

白术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於潜产者为最,称为“於术”,是有名的“浙八味”之一,又以冬天所收为优,称为“冬术”。白术原来野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产地几已绝迹。现各地多为人工栽培,以浙江产量最丰。

早在明万历年间,《钱塘县志》便有记载:“白术生杭越,以大块紫花为胜,产於潜者最佳。”明清以来,於潜产的白术一直被列为贡品。野生於术更为珍贵,切开之断面呈淡黄色菊花状,如伴有朱砂点、清香无比者,则被视为术中极品,可与人参相提并论,药界常称“南参北术”,为何这样称谓呢?盖水土之异、气候之差,北人食白术进补功效犹如南人食人参。

据《於潜县志》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於潜城内店铺昌隆,高挂“道地药材”“经销於术”等招牌,挑选形如佛手、鸡腿、仙鹤、竹鞭之白术,精工巧制,留柄五市分并系上红线,装于精致盒中作珍品,出售给全国各大著名药店,如同仁堂、达仁堂、鹤年堂、同济堂。其售价几近人参,声名为之远扬,江、浙、川、湘、鄂、沪药商齐来贩运,甚至出口至海外。

 

02   白术的应用

 

白术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主要用其根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之“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谓白术:“除湿益燥,和中补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治四肢困倦,嗜卧,目不能开,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临床上,本品以健脾益气、燥湿为主,又能利尿、止汗、安胎。

白术甘温,入脾、胃经,善于补气健脾,用于气短倦怠、食少便溏或泄泻等疾。单用其熬膏服用,即可产生疗效;若与人参同用,则药力更佳,如参术膏;若再加入茯苓、炙甘草,则健脾益气作用更强,如四君子汤。

治疗婴儿腹泻,用白术20克、鸡内金12克,炒黄,研末过筛;苹果1个,取50克捣烂,并与上药混合成糊状。每次15克,每天4次。

治疗小儿脾虚流涎者,可单用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蒸汁服,谓白术饮。对于脾气虚衰、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胃与子宫下垂等症,常用本品与黄芪、升麻等配伍,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如补中益气丸。

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可治疗脾虚水肿,常与茯苓、泽泻等药配伍。

对于常常自汗者,或恶风、易反复感冒者,多配伍黄芪、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白术补气健脾。脾健气旺,加之白术本有安胎之效,则胎儿得养。若气虚兼内热,而胎动不安者,与茯苓同用,如安胎丸;若气虚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配伍党参、茯苓等药,如助胎方。

口腔经常溃疡者,用生鲜白术,每次25克当茶饮,可连服一周。

重用生白术(30~60克)有通便之效,单用水煎服即可,能使干燥坚硬的大便变软,容易排出。

白术煎服,常用6~12克。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白术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服用。

服用白术时,忌食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药品华义》记载:“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最后,引用清朝赵瑾叔的《本草诗》给白术做一总结:“金浆玉液味和调,白术於潜产最饶。逐水消痰脾不泻,和中补气腹无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