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色平分,昼夜均长,寒意渐浓,万物开始收敛生机。此时调养,应注重平衡阴阳,润肺祛燥。
朱丹溪《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仲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增大,这时应增加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调养人体的阳气,符合“养收之道”;早起则使肺气得以宣发,防止收敛太过。
平时,我们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秋分之后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可以适当“秋冻”,但前提是让自己不感到寒冷为宜。
此外,随着气温降低,我们应注意在床上垫上保暖效果较好的纯棉材质的床褥,尤其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朋友,秋分过后就不宜再睡凉席了,最好同时将毛巾被换为具有更好保暖效果的薄被。
中医认为秋季应肺,而燥为秋季之主气,燥气易伤津液,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伤。
根据“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可适当多吃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豆浆等。
另外酸甘化阴,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
此时,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锅之类大辛大热之品。
------------------------------------------------------------------------
秋分时节,恰宜借鉴古人智慧烹制一道滋养身心的药膳——莲子山药鸽子汤。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山药,滋阴润燥,健脾益胃,润肺止咳;鸽子肉,补肝肾,益气血。尤适合体质虚弱、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人群。
【材料精选】
药材:莲子25克(去芯),(新鲜)铁棍山药一根,枸杞1小把
食材:鸽子1只,生姜适量,料酒
【烹制之法】
1.将所有药材预先浸泡于清水中约30分钟,以便充分释放其药性。
2.鸽子用盐和面粉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冷水下锅焯水,加少许生姜与料酒,以去腥除污。
3.取一炖锅,将泡发好的药材与处理干净的鸽子一同置入,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
4.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保持汤面微沸,炖煮约一个小时,使药香与肉香充分融合。
5.最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入适量食盐,续煮10分钟,即可熄火。
天气变凉,人的各项生理功能相对减弱,这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此时,“动静结合”就成为这个时节最适宜的运动方法。
“动”可慢跑或登高,“静”可进行腹式呼吸或脐周按摩。
慢跑:慢跑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保证脑部血液供应,此外还可以刺激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能量消耗,提高抵抗力,使人精力更充沛。
登高:登高可以增强体质,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长呼长吸100次,帮助排出腹部废气。
脐周按摩:平躺在床上,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脐周100次,有助于提高胃肠道功能。
秋分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的朋友们,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暖胃护胃佳品。
早餐煮粥时放几块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粉丝汤,简单方便,营养美味。
02一盆泡脚水
不少人在此时会出现手脚冰冷、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偏瘦的女性,这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晚上要坚持泡脚。
脚上穴位较多,例如涌泉穴,可通过热气往上蒸腾的作用将体内寒气驱散,对于体虚的人有很好提升阳气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时间不用太长,15分钟为宜。
03一个好习惯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衰弱则牙松齿落。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以养肾固齿。
叩齿可不分时间、地点,只要轻闭口唇,上下牙齿轻轻相叩即可。叩齿结束后,将口中津液缓缓咽下。
04一朵橘子皮
秋分节气之后,橘子大量上市,由于此时秋乏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大家不妨在办公桌或者卧室床榻边放一些吃剩的橘子皮。
它清新的气味,能够刺激神经系统的兴奋,让人神清气爽,也能清除污浊的空气,美化室内环境。
从中医角度来说,橘子具有的芳香味,可以化湿、醒脾、避秽、开窍。而橘子柔和的色彩,会给人温暖的感觉,把橘子放在床头,还有利于促进睡眠。
05按揉解乏穴
秋乏来临时,适当进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摩,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来源:浙江中医药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