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但“倒春寒”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让“春捂秋冻”这一传统养生智慧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科学把握春捂尺度?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近日,记者来到区中医院寻求答案。
春捂,简而言之,就是在春季保持身体适度温暖,避免过早脱去厚衣,以防寒气入侵,引发疾病。这一养生方法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适当保暖有助于保护身体的阳气,促进身体健康。而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来看,春季气温波动大,过早脱掉厚衣服,一旦遭遇冷空气,身体难以适应,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春季人体阳气初升,毛孔逐渐张开,但寒气未完全消退,过早减衣易导致风寒入侵。”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医生表示,但春捂并非一味多穿,需要将重点部位防护好,春捂的关键在于保护颈背部、腰腹部及足部等易受寒部位。在白天气温持续高于15℃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可考虑逐步减少衣物。
“早晚套毛衣,中午穿单衣,随身带个马甲特别方便!”在人民广场晨练的市民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春捂妙招。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采用“多层叠穿”的方法应对多变的天气,轻薄羽绒内胆、防风马甲等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热门单品。
医生提醒,成年人可采用“洋葱穿衣法”,但儿童代谢快、活动量大,“春捂”应遵循“比成人少穿一件”原则,建议采用“可穿脱”的背心类衣物。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则需注意“适度保暖”,避免过度捂热引发胸闷等不适。
此外,科学春捂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把握好气温,要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衣着,既不过度捂热,也不轻易受寒。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捂,当气温高于15℃时,可以考虑适当减衣。但同时也要注意日夜温差,如果温差大于8℃,也是捂的信号。
要注意捂的部位,春捂应“下厚上薄”,这是由于寒多自下而生,下半身保暖做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因此,在春捂时要特别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如穿厚袜子、保暖裤等。此外,还要重点保护颈部、头部、腹部及下肢等部位。
要适度春捂,春捂并不是穿得越多越好,应以自身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宜。如果捂得过多,反而容易出汗,一旦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至于春捂何时结束,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般来说,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就可以考虑结束春捂。但这个时间点会因地区、个人体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市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天气变化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