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三大差距” “富民”结硕果③|昌化镇联盟村: 巧手捏出共富“粿” 匠心蒸腾产业“香”
日期:
2025-04-18 14:58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千万工程”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新春第一会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要求,区委农办推出《缩小“三大差距”》专栏,聚焦各地各部门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度挖掘在推进缩小“三大差距”上的创新做法和生动实践,助力打造共同富裕临安样板。

在临安区昌化镇联盟村,一缕缕艾草清香正在“美好粿味”共富工坊弥漫。操作台上,村民们灵巧的双手翻飞如蝶,青翠的面皮裹着各色馅料,转眼间就变成饱满的清明粿。这个曾经依靠传统农耕的村庄,如今正以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独具韵味的共富篇章。

旧艺焕新、从“小作坊”变“大车间”

“以前守着好手艺,却换不来好日子,现在可不一样了。”60多岁的邵雪香边包着清明粿边感慨,这位工坊的老师傅,见证了传统美食如何变身“致富密码”。联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浩回忆,过去村民守着祖传的粿食手艺,却苦于没有稳定销路,“家家户户的巧媳妇们空有十八般武艺,就是找不到用武之地。”

2023年9月,村里盘活闲置厂房,将其改造成配备煮制间、操作间、速冻库、包装间、消毒库的标准食品加工间,打造出集生产、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共富工坊,把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为产业化经营。“我们不仅要留住记忆中的味道,更要让传统手艺成为增收法宝。” 工坊总负责人邵静介绍,通过统一原料采购、规范制作流程、注册商标品牌,原本零敲碎打的粿食生产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匠心传承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清晨五点,工坊内已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浸泡、潮水、打浆……每道工序都严格遵循古法。“机器做得虽然快,但口感总差些意思。”正在和面的邵聪说,工坊坚持纯手工制作,连面皮的厚薄都要靠手感把控。操作台上,豆沙馅甜香扑鼻,雪菜豆腐干咸鲜诱人,这些馅料均为当天限制。

这份对传统的执着坚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青睐。“客户反馈,吃到我们的清明粿,仿佛回到了外婆家的灶台前。”邵聪颇为自豪地说。今年3月以来,工坊已售出清明粿30万个,营业额即将突破4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发往广州、江苏等地的包裹中,不仅装着时令美食,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嗒嗒”作响的快递面单打印机,奏响了村民的增收曲。包装车间里,邵雪香手指翻飞,每天要包上七八千个清明粿。“离家就几步路,每月能挣四五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她笑着说,最近赶订单常加班到晚上九点,但看着工资条上的数字,心里格外踏实。目前,工坊已带动30余位村民就业,员工月均收入达4500元,高峰期日薪可达300元。


创新赋能小粿品闯出大市场

直播间内,主播汪珊正在展示清明粿制作技艺。“家人们瞧,这个褶子,整整20道才算合格!”随着镜头切换,后台订单量不断刷新。工坊创新“线下体验+线上带货”模式,在抖音平台注册“村村贝贝”品牌,截至目前,累计线上销售1万余个清明粿。

“传统美食也要紧跟时代。”邵静指着新研发的青团介绍,工坊产品已从单一清明粿,扩展到玉米饼、干菜饼、芋圆等近20个品类。眼下清明刚过,工坊已谋划起端午档期,“清明过后紧接着就是端午,我们得抓紧时间,全力投入粽子生产。去年粽子销量火爆,今年得提前备足原料,延续去年的好势头。”邵静站在操作间,正翻看着订单预测表。

谈及未来,邵静表示,工坊将持续研发新产品,融入更多文化元素,让传统节令食品走出节气限制,将“季节限定”转化为全年生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美好粿味”品牌,拓宽销路,提高销量。“今年销售额有望再创新高,以后要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看着忙碌的工坊,这位“新农人”信心满满。

暮色中的联盟村,最后一车快递包裹正驶向物流中心。共富工坊的灯光依旧明亮,村民们手上翻飞的不只是面皮与馅料,更是一个村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美丽蝶变。当传统手艺邂逅现代经营,这份“舌尖上的乡愁”正跨越山河,将共富的甘甜滋味送往千家万户。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缩小“三大差距” “富民”结硕果③|昌化镇联盟村: 巧手捏出共富“粿” 匠心蒸腾产业“香”
发布时间:2025-04-18 14:58:57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千万工程”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新春第一会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要求,区委农办推出《缩小“三大差距”》专栏,聚焦各地各部门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度挖掘在推进缩小“三大差距”上的创新做法和生动实践,助力打造共同富裕临安样板。

在临安区昌化镇联盟村,一缕缕艾草清香正在“美好粿味”共富工坊弥漫。操作台上,村民们灵巧的双手翻飞如蝶,青翠的面皮裹着各色馅料,转眼间就变成饱满的清明粿。这个曾经依靠传统农耕的村庄,如今正以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独具韵味的共富篇章。

旧艺焕新、从“小作坊”变“大车间”

“以前守着好手艺,却换不来好日子,现在可不一样了。”60多岁的邵雪香边包着清明粿边感慨,这位工坊的老师傅,见证了传统美食如何变身“致富密码”。联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浩回忆,过去村民守着祖传的粿食手艺,却苦于没有稳定销路,“家家户户的巧媳妇们空有十八般武艺,就是找不到用武之地。”

2023年9月,村里盘活闲置厂房,将其改造成配备煮制间、操作间、速冻库、包装间、消毒库的标准食品加工间,打造出集生产、体验、销售于一体的共富工坊,把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为产业化经营。“我们不仅要留住记忆中的味道,更要让传统手艺成为增收法宝。” 工坊总负责人邵静介绍,通过统一原料采购、规范制作流程、注册商标品牌,原本零敲碎打的粿食生产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匠心传承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清晨五点,工坊内已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浸泡、潮水、打浆……每道工序都严格遵循古法。“机器做得虽然快,但口感总差些意思。”正在和面的邵聪说,工坊坚持纯手工制作,连面皮的厚薄都要靠手感把控。操作台上,豆沙馅甜香扑鼻,雪菜豆腐干咸鲜诱人,这些馅料均为当天限制。

这份对传统的执着坚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青睐。“客户反馈,吃到我们的清明粿,仿佛回到了外婆家的灶台前。”邵聪颇为自豪地说。今年3月以来,工坊已售出清明粿30万个,营业额即将突破4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发往广州、江苏等地的包裹中,不仅装着时令美食,更承载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嗒嗒”作响的快递面单打印机,奏响了村民的增收曲。包装车间里,邵雪香手指翻飞,每天要包上七八千个清明粿。“离家就几步路,每月能挣四五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她笑着说,最近赶订单常加班到晚上九点,但看着工资条上的数字,心里格外踏实。目前,工坊已带动30余位村民就业,员工月均收入达4500元,高峰期日薪可达300元。


创新赋能小粿品闯出大市场

直播间内,主播汪珊正在展示清明粿制作技艺。“家人们瞧,这个褶子,整整20道才算合格!”随着镜头切换,后台订单量不断刷新。工坊创新“线下体验+线上带货”模式,在抖音平台注册“村村贝贝”品牌,截至目前,累计线上销售1万余个清明粿。

“传统美食也要紧跟时代。”邵静指着新研发的青团介绍,工坊产品已从单一清明粿,扩展到玉米饼、干菜饼、芋圆等近20个品类。眼下清明刚过,工坊已谋划起端午档期,“清明过后紧接着就是端午,我们得抓紧时间,全力投入粽子生产。去年粽子销量火爆,今年得提前备足原料,延续去年的好势头。”邵静站在操作间,正翻看着订单预测表。

谈及未来,邵静表示,工坊将持续研发新产品,融入更多文化元素,让传统节令食品走出节气限制,将“季节限定”转化为全年生意。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美好粿味”品牌,拓宽销路,提高销量。“今年销售额有望再创新高,以后要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看着忙碌的工坊,这位“新农人”信心满满。

暮色中的联盟村,最后一车快递包裹正驶向物流中心。共富工坊的灯光依旧明亮,村民们手上翻飞的不只是面皮与馅料,更是一个村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美丽蝶变。当传统手艺邂逅现代经营,这份“舌尖上的乡愁”正跨越山河,将共富的甘甜滋味送往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