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悄然翻到清明前夕,微风裹挟着新绿的芬芳,轻叩家门。在这充满思念氛围的前夜,一家人围坐饭桌,一番讨论后,决定制作清明果,让这份传统的味道,成为连接今人与先辈的情感纽带。
天刚蒙蒙亮,阿姨便头戴草帽,挎着竹篮,脚步轻快地走向菜园。不多时,她满载而归,篮中鲜嫩的“青”泛着柔和的光泽。紧接着,“青”被倒进开水锅中,瞬间,锅里的水欢快地翻滚起来,“青”在水中舒展身姿,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明艳的碧绿色,宛如翡翠般诱人。阿姨熟练地将焯好的“青”捞出,放入清水中反复冲洗,随后双手用力攥干水分,动作一气呵成。
准备妥当,我们便骑着那辆陪伴多年的三轮车,驶向加工厂。刚踏入加工厂,机器“轰隆隆”的轰鸣声便传入耳中。阿姨将糯米倒入机器,不一会,洁白的糯米就化作细腻的米粉。我们把米粉、“青”和淀粉一同倒入大盆,在中间挖个小坑,缓缓加入清水,双手在盆中不断搅拌、揉搓,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期待。随后,将其放入另一台机器,不一会儿,充满生机的青色面团便诞生了。
开始揉面了,阿姨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舞者,面团在她掌心翻滚、跳跃,没过多久,就变成了光滑如玉的大面团。我在一旁看得心痒痒,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小块面团,有模有样地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在中间按出小窝,舀一勺豆沙馅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再慢慢收口,试图搓成椭圆形。可事与愿违,我做的清明果不是这儿破了个洞,就是那儿馅露出来了,模样十分滑稽。阿姨见状,笑着走到我身旁,手把手耐心指导。在阿姨的帮助下,我的手艺逐渐娴熟,做出的清明果也越来越像样。
做好的清明果被整齐摆放在蒸笼里,宛如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小士兵。随着蒸汽袅袅升腾,厨房中弥漫着“青”独特的清香,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大约二十分钟后,清明果出锅了,它们色泽翠绿,圆润可爱,让人忍不住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舌尖散开,瞬间驱散了所有疲惫,令人回味无穷。
品尝着亲手做的清明果,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先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勤劳与智慧。这个清明节,因做清明果的难忘经历,让我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厚的情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指导老师:雷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