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穿梭于山林拔笋、拗蕨菜、摘孟子……我总能把每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盛夏的山林与我而言,总像缺了些依托,纵有清凉拂面,也觉空落落的。直到那日,朋友相邀去挖鞭笋——
鞭笋又称鞭梢、笋鞭、边笋,是从竹根部横向生长出来的竹鞭的幼嫩梢头,也就是地下茎的新芽,形态和竹笋相似,是一种应季的鲜美食材,是笋之中味道最鲜的。“杭州片儿川”入选中国十大名面,当季的鞭笋功不可没,成为浇头食材中的首屈一指。我先前也只是在菜市场见到它们:尖削模样,透着股子钻劲儿,虽然只有一小节是嫩的,却也时常买来与毛豆一起煸炒,味道极其鲜美。
与暴日中烘烤的窒息不同,竹林绿荫掩映,每一棵竹子犹如一把绿色的大伞,筛下斑驳的凉意,让逃避酷暑侵袭的生灵得以庇佑,似乎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生态。在这里,虽无飞檐翘角的古亭相辉映,却有曲径通幽的山间小路蜿蜒引人入胜,山谷深处的秘境山林总是有着无穷的引力。今日不去探寻幽谷山泉,只为驻足于此——头回挖鞭笋,没有经验,就像一场和土地的捉迷藏,新鲜中又带着手忙脚乱的雀跃。
朋友说找鞭笋得会看竹鞭的走向,可以顺着地表露出的细根或枯萎的竹枝往下摸,土面微微隆起的地方大概率藏着货。指点江山之时,小锄头扒拉几下,黝黑的泥土下便露出一截白嫩的笋鞭,顺着往下用力一撅,一根拇指大小的鞭笋怯生生地躺在枯叶上了,呵,竟这般轻松!脚下是厚厚的落叶,踩上去沙沙响,我蹲在地上扒拉落叶,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在经历几个疑似有货的假象中,一阵扒拉的失望让雀跃的心有些沉淀了,锄头柄把手震得隐隐有些作痛,看来这还真是个技术活,新手司机总是容易翻车。一抹额头的汗珠,继续搜索。那边斜坡上枯叶停不住,一个拱起的小土包裂开了几条缝,沉沦的心又雀跃起来了,会有收获吗?抡起锄头小心翼翼地把土往下推,土块簌簌往下掉,突然看到一截嫩黄的笋尖冒出来,像胖娃娃的小胳膊藏在土里,瞬间心跳都快了半拍。这次可是个大货,哈哈,一切的等待都是为了这最美的遇见,真是有些嘚瑟!明明愁准了下手的,可一使劲,还是把笋挖断了,只余小一截嫩嫩的头,还连带着一大坨泥把脚给埋了,这是啥眼力啊,角度偏差也太大了吧!看着手里的“残次品”心里无限遗憾,朋友说鞭笋要顺着它的“脾气”来,先松周围的土,再慢慢把整根笋托出来。
当再次遇见拱起的裂缝时,遵循经验之道,手心全是汗,待完整的鞭笋终于躺在手心,嫩生生、带着泥土的潮气,那股子成就感比吃了笋还甜。从深幽的毛竹林穿梭到雷竹林,我更喜欢在农人精耕细作的雷竹林里寻宝,虽然笋小一些,却胜在数量,而且根浅,浮在面上,容易发现。沿着林间的小路,朋友只一会儿工夫就有三两斤了,农人一般只需要有个桌上的时鲜菜,不会杀鸡取卵,过度索取的话对来年的出笋是有影响的。
于我而言,原来盛夏的山林从不是无所依托。这挖鞭笋是与土地的密语,是掘开暑气的惊喜,比春日的忙碌更添几分沉静的欢喜,挖的是盛夏埋藏在地底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