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先人在临安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出土的石斧石刀,为境内发现最早的原始生产工具,距今1.2万年至10万年;新石器时期的石器残件、陶器残片和磨制工具等多有发现,距今约1万年;良渚文明时期的玉器在临安区也有出土。临安区全境系原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合并。春秋时,区境东南地域属越,西北地域属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占越地,全境属吴。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吴为越所灭,属越地;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境东南属会稽郡余杭地,西北属故鄣地。县治建制有2100余年。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设於潜县;东汉建安十六年(211)置临水县,晋太康元年(280)改称临安;唐垂拱二年(686)置紫溪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称昌化。元、明、清,建制稳定,县境无变。1958年,余杭县并入临安县,於潜县并入昌化县。1960年,昌化县(含於潜)并入临安县。1961年,原余杭县析出。1996年12月28日,临安撤县设市。2017年9月15日,临安撤市设区(见下表)。
【历史文化】临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玲珑街道、於潜镇、太湖源镇等地发现石核、石片、砍砸器、石球、刮削器、手镐等距今1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锦城街道、青山湖街道、天目山镇等地发现许多新石器时期遗址。有吴越国王钱镠墓葬,钱宽、水丘氏墓,康陵,普庆寺石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郭璞、谢安、白居易、苏轼、赵孟頫、周恩来、郁达夫等名人都在临安留下足迹和诗文。有南宋名臣洪咨夔、清代数学家方克猷、现代革命烈士来学照和爱民模范赵尔春、当代经济学家骆耕漠和高原赤子陈金水等地方杰出人物。境内的西天目山被尊为禅宗临济宗“中兴祖庭”。青山湖街道洞霄宫村有著名的洞霄宫遗迹,昔日为江南著名道观之一。
【钱氏三世五王】武肃王——钱镠(852—932),字具美,小名“婆留”。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二月十六日生于临安县石镜乡临水里(今功臣山南麓钱坞垅),后唐长兴三年(932)三月二十六日薨于杭州。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先后被加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国王。奉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的国策,修筑捍海石塘、疏浚江湖、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扩建杭城等,使吴越国境内“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文穆王——钱元瓘(887—941),钱镠第七子,字明室,初名元瓘。932—941年在位,多次下令免除农民荒田租税,设择能院选拔文士。善诗文,有《锦楼集》流传于世。墓葬杭州。忠献王——钱弘佐(928—947),钱元瓘第六子,字玄佑。941—947年在位,对内宽免赋税,将福州并入吴越国版图。墓葬杭州龙山。忠逊王——钱弘倧(929—975),钱元瓘第七子,字隆道。947年,钱弘佐病故,钱弘倧即位,当年12月被废。墓葬绍兴秦望山。忠懿王——钱弘俶(929—988),钱元瓘第九子,字文德。948—978年在位,对内奖励开垦,减免赋税,对中原王朝贡奉不绝,以求自保。978年,迫于形势,献所辖一军十三州于宋,吴越国亡。杭州市内净慈寺、上天竺、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等古迹,均为钱弘俶在位时兴建。墓葬河南洛阳贤相里。
【钱武肃王陵】钱武肃王陵(简称“钱王陵”)为五代吴越国国王钱镠的陵寝。钱镠为吴越国开国国王,临安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二月十六日,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三月二十六日,终年81岁;四月,移灵至衣锦军。据《吴越备史》《旧五代史》《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钱镠死后,后唐明宗李嗣源下诏,定钱镠谥号为“武肃”,命工部尚书杨凝式撰写神道碑文,并派将作监张锴督造陵寝。应顺元年(934)正月,钱镠下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即今临安区锦城街道太庙山)。钱王陵久历兴衰,初建规模已不可考。自钱弘俶纳土归宋之后,钱王陵管理日益松懈;到宋仁宗时期,已经出现了衰败现象。杭州知州赵抃称之“未及百年,坟庙不治”。南宋《咸淳临安志》中有关钱王陵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即“吴越武肃王墓,在临安县,城北十三步”。南宋金华人王竹寮在其《执礼游钱王太庙》诗中描绘钱王陵已是“麦被陵陂”,附近的钱王太庙是“数间老屋半攲颓”。宋代之后,历代都对钱王陵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据清代钱泳《钱武肃王墓图记》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钱王陵墓基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明代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崇祯,清代乾隆、道光、光绪时期,官方和临安钱氏后裔在内的有识之士都积极地保护和修缮钱王陵。应钱氏后裔之请,官方一再清查钱王陵土地、山林,勒令返还被侵占的土地,并在钱王陵栽种树木,修建房屋和围墙。民国时期,钱王陵未做较大规模修建,仅民国8年(1919)做过小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享堂等房屋稍见陈旧、小有颓败外,神道、墓表、石人、石马等,尚称完好,唯靠内侧个别石马,因年深日久,水冲沙积,底部埋入淤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王陵仍保持原状,略做清理。原钱王陵的房屋划归机关单位使用,进行例行维修。1963年3月2日,钱王陵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钱王陵遭破坏。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钱王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0月,临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兴建钱王陵园,第一期工程自1982年1月至1986年10月,修筑西边门及围墙,完成太庙山周围楼、亭、轩阁等辅助建筑建设。1989年,拆迁县教委(原文教局)宿舍,为第二期工程做准备。1991年3月至1994年9月,进行第二期工程,完成墓道及钱王祠等主体建筑。1996年12月拆迁临安电影院、县文物馆,为第三期工程做准备。1997年1—10月,进行第三期工程,完成牌坊、门阙和殿前广场建设。2017年,临安市启动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钱王陵周边地区被纳入其中。钱王陵周边区块拆迁总面积4.99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部分,一是钱王陵园大门东侧,东至浙江农林大学,南至衣锦街,北至太庙山;二是钱王陵园大门西侧,西至市政府,南至衣锦街,北至太庙山。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临安市委、市政府谋划钱王陵园周边区块拆后建设定位和改造思路,由市政协主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经过多轮调研、讨论,临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以钱王陵、功臣山为核心,塔山路为轴线,规划建设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10月,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项目(太庙山区块)动工建设。2021年6月,工程竣工。经改造,钱王陵面积扩大至15.13公顷,恢复原有的规模和形制。中轴线区域有冲天石牌坊、墓阙、钱王祠、墓道门楼等建筑,三百米神道自衣锦街直达钱镠墓祭台。遗址公园建设中新发现石象、石虎等石像生5尊,为展现千年王陵原貌,对石像生实施了保护性修缮和原址保护。
【天目山文化】天目山生态与人文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天目山以古树、飞瀑、怪石、云海闻名天下。古树有人称“活化石”的银杏,是中生代孑遗物种,历经冰川运动依旧存活。开山老殿边有一株“五世同堂”古银杏。柳杉在天目山繁殖近千年,胸径50厘米以上古柳杉有2000余株,遍布山麓,构成独特的“大树王国”景观。“怪崖如壁立,下有千尺漩。”有伏虎瀑、东瀑、西瀑等诸多瀑布,形如白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天目山怪石,参差有致,形态各异。新妇石,引发白居易对历史的遐想;仙人锯板,留下美丽动人的八仙传说;冰川石寨,被李四光称为华东地区古冰川遗迹之典型。天目山云海堪比黄山,“雨后晴初蔚壮观,万千变态信无端”,站在天目山巅,远望群山,白云翻腾,犹如滔天银浪,扑面而来。佛道两家的发展,为天目山留下众多人文古迹。禅源寺、昭明禅寺、开山老殿、张公洞、张公舍等,彰显了天目山历史人文的厚重。谢安、白居易、苏轼、赵孟頫、徐文长、郑板桥、康有为、徐志摩、梅兰芳、徐悲鸿、郁达夫、林语堂、蒋介石、于右任、周恩来、郭沫若、钱伟长、钱其琛、邵逸夫、叶浅予、刘墉等名人纷至沓来,或吟诗歌赋,或挥毫泼墨。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