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保护区基本概况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区境内,保护区东、南、西三面与临安市天目山镇毗邻,西北部与临安区於潜镇和安徽省宁国市接壤,北部与浙江安吉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现晋升为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总面积4284公顷,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保护区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森林和野生植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森林植被典型性、生物资源多样性、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性于一体,是我国江南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

一、天目山保护区概况

(一)发展历史

1935年,浙江省政府委员会792次会议决议,天目山列为浙江第一名胜区,设置“浙江天目山名胜管理处”,隶属省旅游局。

1938214日,浙江省政府执行委员会在西天目山设战区办事处。

   193915日,浙江省政府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行署(1940101日改称“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从金华迁西天目山。

19531月,浙江省林业厅建於潜林场,接管西天目山国有林地;1955年於潜林场归属於潜县。

1956326日,於潜县人民委员会发布《天目山风景区管理办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保护天目山的行政法规。10月,林业部公布西天目山为“天然森林禁伐区”。

19753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天目山为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679日,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审定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请示的通知》,天目山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996415日~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局会议,正式批准接纳中国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命名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二)移民工作

1950年土地改革时,西天目乡天目村仅有18户,於潜县人民委员会将原属禅源寺庙的部分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此后,禅源寺附近农户不断增加,至1982年,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农户增至78户,分别居住在禅源寺附近、红庙和横坞。这些农户砍柴、放牧、建房、墓葬、垦殖等,不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区建设规划。临安县人民政府贯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保护方针,报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移民。自198211月始,至199011月完成,分二批共迁移82311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西天目山进入总体规划建设时期,国家、省、市财政联合投资,保护区自筹资金,以资源保护为宗旨、科普教育为重点,相继进行资源调查、迁移区内农户、确定国有林地权属、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完善保护设施和科教基地建设、开发生态旅游、重建禅源寺、发展“天目山文化”等重大举措,步入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轨道。

(三)扩区工作

天目山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的一个,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利用。林业部及专家建议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宜扩大,与国际要求100平方公里接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审查天目山申请加入国际生物圈网络时,指出面积偏小,特别要扩展缓冲区和过渡带范围。同时,天目山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需要,周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西关区域的鲍家、俞家等村的村民有的向集市迁徙,意愿把山林纳入保护区管理。天目山管理局与西天目乡人民政府认为扩区时机成熟,作出扩大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决定。1993315日,临安县人民政府临政〔199354号文批准扩区;同年616日,天目山管理局、西天目乡及有关的鲍家、俞家、钟家、后院、东关、九思、赵家、坦上、西河等9村,签订《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关实验区联合保护协议》,临安市人民政府为鉴证机关。712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接纳天目山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1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大范围的通知》。1996415-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局会议正式批准接纳天目山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199459日,林业部林护批字〔199466号文批复,同意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扩大到4284公顷,西关、东关共3266公顷集体林划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四至范围:东至西天目乡东关村平溪,南至西天目乡鲍家村朱陀岭放水渠道,西至安徽省宁国市界,北至浙江省安吉县界。扩大的区域,实施“权属不变,农户不迁,统一管理,利益分享”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