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年鉴(2008)
概 述
【概况】 2007年,浙江林学院实际录取本科新生4843人,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天目学院实际录取1741人。本科新生实际报到4760人,报到率98.3%。研究生招生学科数增至15个,招生196名,增长77%;拓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成功,当年招生。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640人,第三届农民大学生105人。23名学生通过人才立交桥从天目学院转入本部学习,27名学生通过"2+2"考试转入其他院校。本科毕业生3417人,就业率90.61%。29人获硕士学位。
出台《浙江林学院人才工程实施纲要》及8个支持计划。编制完成《浙江林学院投资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茶文化学院建设项目列入浙江省重点工程A类项目。基建工程、修缮工程结算审计资金23144万元,核减工程造价1068万元。继续建设植物园式校园,东湖校区植物种类2275种。数字标本馆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采编各类纸质图书27000余种,订购中文期刊1666种、外文期刊66种。农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实验室获省财政厅专项资助,2个项目获省教育厅资助,采购完成4000万元的仪器设备。
全年引进各类专业人员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引进外籍教师22人,44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96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聘请18位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7月,进行教学科研重点岗位聘任工作,5人聘为校聘A岗Ⅰ类、1人聘为校聘A岗Ⅱ类,40人聘为校聘B岗Ⅰ类、14人聘为校聘B岗Ⅱ类。
全年批准科研立项项目341项,科研经费6300万元,获各类成果奖励30项,《浙江林学院学报》影响因子首次超过1.0,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成立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天目学院取得独立法人资格和办学许可证。浙江省竹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学校挂牌成立。与荷兰AstecGlobal合作建立"中荷种子技术研究中心"。
新增瑞典卡尔马大学等8所国外合作院校。组织首批国际交换生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学习,第一批学生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参加"2+2"项目学习,招收留学生101名。聘请长期驻校外籍语言教师、专家22名。全年接待外宾105人,选送12名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出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
在校学生刘霆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学生左力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红绿"主题教育获首批"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并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4个文艺节目获浙江省大学生优秀校园文艺节目调演奖。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成立】 2007年6月22日,浙江林学院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成立大会在东湖校区图书馆举行。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出席大会并分别为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和中荷种子技术研究中心授牌。德国基尔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来贺信和贺电。《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浙江卫视新农村频道、《浙江科技报》等新闻媒体到校采访报道。
【周远清到浙江林学院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2007年4月6日,中国高教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到浙江林学院指导工作。周远清肯定浙江林学院的发展,对学校提出升格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表示认可。他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要确立本科教育是基础的办学思想,在建设发展中应注意文化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性,提高高等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大学校长的文化意识。周远清一行还察看学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外语学院语音室、智能实验楼、林工科技楼等,听取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询问实验教学开展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夏宝龙视察浙江林学院】 2007年3月12日,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在有关领导陪同下视察浙江林学院。学校党委书记陈敬佑向夏宝龙汇报学校定位、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思路,并就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研服务以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方面情况作具体介绍。夏宝龙还视察学校图书馆、智能实验大楼和智能温室。
【冯之浚到浙江林学院指导循环经济研究工作】 2007年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循环经济论坛副主任兼秘书长冯之浚到浙江林学院指导循环经济研究工作。冯之浚对学校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以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身份与部分中心研究人员进行座谈。他介绍目前国内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对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作出指导,并提出具体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徐锡安视察浙江林学院】 2007年4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华通讯社原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徐锡安在临安市政协领导陪同下考察浙江林学院。学校党委书记陈敬佑、副校长鲍滨福与徐锡安进行座谈,并汇报学校的办学思路、生态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服务和东湖校区校园建设等情况。
【中央宣讲团到浙江林学院宣讲中共十七大精神】 2007年11月14日,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沈春耀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沈立江等陪同下到浙江林学院,宣讲中共十七大精神。学院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学科负责人、离退休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师生员工代表730余人,临安市四套班子领导、党政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基层代表等320余人听取报告。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浙江在线、新华社浙江分社、杭州电视台、临安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进行采访。浙江林学院对宣讲报告进行全程摄像和录音,制成光盘作为全校师生员工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的素材。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7年5月12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一行9人抵达学校,对学校进行为期1周的评估。评估专家组由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教授任组长,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曹福亮教授任副组长。评估专家通过听取学校汇报,实地考察学校教学设施、图书馆、学生宿舍、活动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及植物园,通过查阅材料、听课、走访学院部门、召开座谈会、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测试等,在19个一级指标中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出18个A和1个B。
人才培养
【概况】 2007年,学校修订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农学、财务管理、风景园林3个新专业获批准,林学、园艺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新增农林经济管理、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校级重点专业。林学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园林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通过省教育厅验收评估。《微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木材学》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8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5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立项建设,59门校级网络课程通过初评。获省新世纪教学项目立项4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73项。
资助实验室开放项目347项,678人次获实践学分,24项实习教学基地予以立项,制定《浙江林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办法(试行)》。旅游管理、土木工程2个专业在省教育厅抽查的2007届毕业设计(论文)中获第四名、第六名。
【人才培养成果】 2007年,学校教师朱祝军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教师方伟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称号,新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9人,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荣誉,2人获省级教坛新秀荣誉,李延军博士入选浙江省2007"两创"新闻人物。40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582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1名学生获校长奖学金,143名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组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竞赛35项,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156项,结题186项,评选优秀41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奖6项、省级以上奖47项,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名次51项,在华东区高等农业院校第十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男女团体第一名,在第十二届省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五名、男子篮球赛第一名,承办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南方赛区赛事。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工程】 2007年,学校下拨70余万元专项经费加强学位点培育和建设,做好新一轮硕士点申报的准备工作。组织木材科学与技术、园艺学等学科申报省重中之重学科和人文社科基地。开展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年度检查工作,对 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进行检查。开展学科年度考核工作,制订《浙江林学院学科年度考核办法(暂行)》、《浙江林学院校级以上重点学科考核指标体系》。
【科学研究】 2007年,批准立项科研项目34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浙江省重大招标(重点项目)5项,教育部和省人文社科项目18项。科研经费6300万元,其中,纵项经费2900万元。获各类成果奖励30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参加),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林业局梁希二等奖、人文社科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等系列成果。
【科研项目首次获国家奖】 2008年1月8日,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教师李延军等完成的"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此项成果不仅是该类奖项中唯一的林业类获奖项目,同时也是浙江林学院办学50年来国家大奖的首次突破。由常务副校长周国模等参与研究的"四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社会服务
【概况】 2007年,浙江省竹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学校挂牌成立。继续做好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结评优和第五批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见表24),拓展科技服务形式。黄坚钦获省第二届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是浙江省唯一获此称号的高校教师;3人获"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学校获"省级先进派出单位"称号。
学校组织参加省内外主要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累计发放资料5000余份,签订合作意向60余份,组织实施福建省永安市香榧良种推广,湖州安吉、衢州江山、宁波宁海竹木加工等项目10余个,促进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制作完成由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工委下达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件11个,分发每个科技特派员,作为一套科技下乡农林实用技术培训教程。与企业共建成立温州家具研发中心、龙游腾龙竹业集团竹业科技研发中心、安吉博士服务站、浙江丽人科技研发中心、丽水毛竹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瑞安市林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协助省农办,培养"农民大学生",每年面向省内欠发达地区招收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贫困农民子女。
"天堂"的奠基人--钱?
在浙江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鼎峙一方的霸国雄主,一个是富阳的孙权,一个是临安的钱?。孙权由于载入历史教科书以及史学、文学等书籍,成为妇孺皆知的历史风云人物,而对于发展、繁荣杭州有杰出贡献的吴越国王钱?,人们却知之甚少。
钱?,字具美,杭州临安人,生于唐末乱世(公元852),家境贫寒,少年辍学贩卖私盐,21岁投军,骁勇绝伦,身经百战,以"马上得天下",拥有两浙一军十三州,创建吴越国,定都杭州,诗赞"一剑霜寒十四州"。 钱?位历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计30年,历事唐、后梁、后唐三朝五帝,享寿81岁,谥"武肃",归葬临安锦城太庙山南麓。钱?位传三世五王,公元978年,其孙钱弘?遵造钱?遗训纳土归宋,促成全国和平统一。吴越国前后延续77年之久,为五代十国中国祚最长者。
钱?一统两浙后,始终"奉中原正朔",恪守臣节,竭力为中央朝廷除乱剪寇,制伏王郢,擒斩刘汉宏,平定董昌,功勋卓著,唐赐其"金书铁券",后梁尊其为"尚父"。 钱?立国后,三面受敌,一面滨海,处境险恶。但他审时度势,极为明智地确立了"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外尊朝廷,交邻邦,开拓贸易;内敦恭俭,正刑赏,发展生产。在兵革顿兴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赢得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苏轼《表忠观碑记》云:"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天下。"并且"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这与中原小朝廷形成了鲜明对比:"五十三年间,易姓十三君,而亡国被杀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
唐代白居易、北宋苏轼都担任过杭州第一行政长官,他们对杭州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白堤"与"苏堤"就像两座巨大的历史丰碑,镌刻着这两位先贤的名字。而生活其间的吴越国王钱?对于杭州的贡献却远远超出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有益于杭州的功臣,他的名字紧紧地与"天堂"杭州维系在一起。
钱?开创了世界筑海塘史之先河,他组织20余万兵民用竹笼、石块、巨木等修筑钱塘江捍海石塘,后人称之为"钱氏捍海石塘",解除了钱塘江对杭州城的潮患威胁,奠定了杭州城基。他曾三次组织大规模拓建杭州城,先筑夹城五十里,再在夹城之外筑子城,大修台馆宫室,故杭州有"城凡三重"之说,为南宋选都杭州夯实了基础。他多次疏浚西湖,"置撩湖兵千人,专治西湖",使西湖之水足用于杭州居民;同时,还疏浚太湖、鉴湖等,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使"钱塘富庶由是盛于东南"。他曾断然回绝术士"填筑西湖以建府治"的建议,留住了西湖,造福于民。为此,苏轼叹曰:"使杭州无西湖,如人而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他还组织大批兵民凿开钱塘江口大量的"罗刹石"暗礁,开辟航道,发展南北及海外贸易,繁荣吴越经济,使杭州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最大的商业都会。他推崇佛教,大兴土木,广建寺院,宝塔遍布,曾对灵隐寺做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使灵隐寺香火旺盛,梵音不绝,僧徒增至三千,而成为江南名刹。吴越时期的杭州,经济繁荣,兼有山水之美,佛教人文之盛。因此,佛教信徒们将杭州认定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也缘此而来。由此可见,钱?不愧是"天堂"杭州的奠基人。
巍巍的六和塔铭记着吴越国的国泰民安,高耸的保?塔昭示着后人--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追求和平是人类的主题。钱?的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天堂"杭州。
(唐剑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