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年鉴(2008)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安市西北部,浙、皖两省交界处。1956年成为"全国森林禁伐区";1975年成为浙江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多样性系统为重点的综合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面积1050公顷。1996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06年被列为"全国示范保护区"。经1994年扩区后,保护区总面积达4284公顷。天目山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天目山共有植物2160种,以"天目"命名的37种,国家保护35种;有国家保护动物34种,以"天目"命名48种。保护区已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基地。
2007年,天目山管理局添置一大批防扑火工具,对原有的防火、扑火工具进行检修和维护。营造生态防护林带7公里。加强天目山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组织两次较大规模的集结拉练。7月25日,大树王附近两棵大柳杉遭雷击起火,天管局组织天目山森林消防队、扑火突击队23人进行扑救,历经5小时成功将火扑灭。为森林消防队员缴纳人身伤害意外险,为森林扑火突击队换发防火服装。及时调整护林员,并与护林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目标责任状。通过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举行防火知识征文比赛等多种渠道,加大防火宣传力度。
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情、疫病监测和酸雨监测;与临安市水利水电局水文监测站合作开展全年降雨量监测工作;在开山老殿设立数字化网络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展数字化网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禅源寺设立自动气象监测站,启动天目山气象数据的全年监测收集工作。在春季、秋季开展三盐营养液叶面喷施工作,补充柳杉古树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在柳杉主要病虫害暴发期,实施"锐宁+森乐"叶面喷施工作,降低柳杉食叶性害虫的虫口密度。在忠烈祠至龙峰尖上山公路沿线松树相对集中地带悬挂"松褐天牛"诱捕器25只,控制松材线虫病传播途径。与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合作,共同对天目山科教中心开展重新布展。全年共开展"天目山古柳杉群衰退机理和综合调控技术研究"、"天目木姜子花期观察和形态解剖研究" 7项专题工作。协助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等20余家院校开展"东亚-北美濒危种调查"、"微生物资源调查"、"天目山云锦杜鹃资源调查"等资源调查工作项目22项。启动《天目山植物志》、《天目山动物学实习手册》、《天目山昆虫学实习手册》编写工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野生动物知识的普及工作。全年接待基地院校教学实习师生2127人。对"中国天目山"网站进行改版和扩容。
【推进天目山综合保护工程】 天目山综合保护工程是临安市重点工程之一。2007年,天目山管理局会同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完成建筑面积276平方米的龙峰尖保护站原地重建工作;对冰川石寨原门楼和休息凉亭进行改造和维修,并拓展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完成建筑面积750余平方米的山下土特产市场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红庙进行修缮和改造。
【视频监控系统建成投入使用】 自2006年起,天目山管理局投入100余万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仙人顶、大树王、火焰山、南大门停车场、龙峰尖停车场、禅源寺前、进山门、老殿、五世同堂9处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主监控管理室设在天目山森林防火指挥部内。2007年监控系统建成投入使用。
【承办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2007年4月7日至8日,由中国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生态学会主办,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临安市西天目乡人民政府、临安市旅游局等单位承办的"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天目山召开,中国旅游生态学专家、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韩也良教授,浙江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王兆骞教授,台湾"教育部"生命教育咨询小组委员、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纪洁芳等6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代表对天目山景区进行考察,对景区建设提出建议。举行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交流中心、浙江省生态学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纪洁芳、王兆骞等5位专家分别作"生态旅游与生命关怀"、"天目山植被保护与生态旅游"、"美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学和环境保护"、"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几个问题"、"绿色环境21世纪生态旅游标准"等专题讲座。
【举办第二届"天目山杯" 全国文学征文活动】 该活动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临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安市教育局、临安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主办,于2007年8月14日启动。共收到稿件700余篇,经初选,有560篇学生作品、105篇成人作品参与评审。评出成人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7名,优秀奖47名;学生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9名,优秀奖149名。
(刘海峰)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安市境内,与淳安县及安徽省绩溪、歙县、宁国三县交界,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1985年成为浙江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扩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建立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由龙塘山森林生态系统、千顷塘野生梅花鹿区域、顺溪坞珍稀植物区域3大块组成,总面积16.8万亩。区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是中国重要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也是濒危、珍稀物种的集中产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有高等植物197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2种;国家级保护植物31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3种。保护区已成为杭州市环境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和浙江省生态道德教育基地。2007年,保护区被浙江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浙江省连续20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的荣誉。
2007年,开展中小学暑期夏令营、综治宣传月、科技下乡、全民爱鸟周宣传等活动,派出科技人员3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册),张贴标语、通告500余条,悬挂宣传标语20余条,增设永久性宣传牌2块,出动宣传车100余次。全年接到举报电话20余个,查处盗挖苗木案2起,查处非法捕猎、捕鸟、盗挖苗木、野外用火等案件4起,处罚8人次;放归野生鸟类20余只;与绩溪清凉峰保护站联合发布禁止放牧通告,开展放牧集中整治。
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指挥室建设。对龙塘山、千顷塘?望台设施进行维护更新。新建生物防火林带13.5公里,部分地段种植防火树种,保护区累计建成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隔离线70公里。增加森林消防扑火突击队人员,防火巡查员增至25名、村级护林防火巡查员增至47名,并补充部分扑火机具。
在植物调查中发现新植物清凉峰卷耳。与浙江大学合作编写《野生地被花卉》,参与《天目山植物志》的编写工作。昌化林场开展的"多项目森林经营方案研究"获浙江省林业局科技兴林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工作。完成双溪口水利工程领办工作。推荐1名副局长参与援疆工作,派出1名高级工程师协助省林业局开展沿海大陆架、海岛植物资源调查。
【二期建设规划通过报批】 2007年7月,《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并获通过。二期建设计划总投资477万元,主要包括新建检查站和疫源疫病监测点、改善梅花鹿栖息地、购置视频监控系统等内容。该报告2006年通过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省林科院、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等部门有关专家的论证与评审。
【建成生物多样性永久监测样地】 2007年,清凉峰保护区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在百步岭建设总面积15亩的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永久监测样地,完成样地设定、打桩、调查、挂牌等工作。样地的建成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成及维持机制等研究提供良好平台。
【完成珍稀植物种名挂牌】 2007年8月,对龙塘山生态区域珍稀植物园珍稀树种进行了统计、刻记,并完成统一挂牌工作。树种名片内容包括树种名称、所属科、主要特征、用途及植物分布区系。龙塘山珍稀植物园建成于2005年,面积100余亩,有南方红豆杉、银缕梅、夏腊梅等珍稀植物200余种。
【签署清凉峰生态旅游开发协议】 2007年9月20日,清凉峰管理局与浙江正雄实业有限公司签署清凉峰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特许合同,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协助投资商完成公司成立、土地摘牌等工作。合同约定:投资方一年内完成不少于20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两年内完成不少于5000万元的龙塘山旅游宾馆设施建设。景区预计2009年5月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
【完成野生梅花鹿一期调查研究】 2007年,清凉峰管理局投入10万余元,完成野生梅花鹿扩繁课题一期调查,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协拍《追踪梅花鹿》专题片1部。该调查研究自2004开始。2006年与浙江林学院合作,建立清凉峰华南梅花鹿研究所。
(姜飞龙)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