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
日期:
2010-08-11 16:00
来源:
市政府办
浏览量:

临安年鉴(2005)林业经济

概述


【概况】  2004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共完成绿化造林4053亩,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调整工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面启动。对115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其中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95万亩,杭州市财政补助生态公益林20万亩。760?2万元重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全部下拨到有关乡镇、街道;全市新增林业产业化基地面积28530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任务。林业两大主导产业全面增产,林农全面增收。全市竹笋总产量达16?5万吨,总产值5?37亿元,增加8300万元。山核桃总产量达到7010吨,创历史新高,总产值2?88亿元,增加1?2亿多元;以万亩园区和千亩示范点为载体,推广实施《雷竹早出高产技术》、《山核桃丰产稳产技术》、《毛竹一竹三笋栽培技术》等一批林业先进实用技术。共举办各类林业技术培训班108期,培训农民8500余人次,获临安市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临安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市通过杭州市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3?22万亩,评审通过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面积3万亩,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林产品15个,评审通过森林食品3个,在建森林食品基地8?2万亩。完成林业投资回收资金214万元,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107%,其中世行造林完成回收148?8万元,归还世界银行贷款236万元。市林业局先后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贯彻《决定》先进单位”、杭州市林业工作责任状考核一等奖等荣誉。                         

【启动和实施林业生态经济百千万工程】 2004年,启动和实施林业生态经济百千万工程,即用3至5年,在全市培育100个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村,树立1000户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户,对10000名农民进行林业标准化和实用技术培训。

(金海燕)

绿化造林


【概况】 2004年,全市共完成造林4053亩,其中迹地更新1551亩,一般造林2502亩,中幼林抚育35250亩。全年有26?3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完成四旁植树29?7万株,义务植树26?7万株,种绿篱0?2万米,铺草坪0?97万平方米,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要求,开展村庄绿化规划和园林绿化村创建工作,白沙村、枫树林村、水涛庄村如期通过杭州市园林绿化村考核验收,白沙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加强青山湖水上森林抚育管理,完成通道绿化47公里。新增临安花园式单位9家,累计28家。南天目景区被列为杭州市级森林公园。

【规范营造林作业设计工作】 为切实加强营造林作业设计管理,提高造林质量,根据省林业局《浙江省营造林作业设计规范》要求,从2004年起,规范营造林作业设计工作,把营造林作业设计工作作为切实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林成效的基础工作。全市4193亩造林作业设计面积全部输入电脑,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完善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 按照公益林认定新办法,市林业局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对全市公益林进行一次重新完善、认定。有省级重点公益林950331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4?6%,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406676亩,占区划完善面积42?8%;省级重点公益林543655亩,占区划面积57?2%。公益林分布全市26个乡镇(街道)、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国有林场,共计4554个小班。

【杨桐、柃木生产基地获全国基地称号】2004年5月,杨桐、柃木特色苗木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称号。全年新发展杨桐、柃木基地1349亩,其中林下套种基地1299亩,大田设施化集约栽培基地新发展50亩。两年来,累计基地规模达1979亩。

【新增杭州市园林绿化村3个】 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市绿委开展绿化美化“双百”工程创建活动。2004年,新增太湖源镇白沙村、太阳镇枫树林村、高虹镇水涛庄村3个“杭州市园林绿化村”,白沙村被省绿化委员会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全市共有“杭州市园林绿化村”4个。

【杭昱线两侧规划区新种雷竹实行经济补助】 为加快杭昱线绿化步伐,尽快将杭昱线建设成为亮丽的生态带、经济带,2004年,市政府决定对杭昱线两侧规划区内新种雷竹实行经济补助,标准每亩300元。全年共验收663亩,下拨补助资金19?89万元。

(叶苏芳 徐卫南)


【开展省骨干苗圃基地建设】  2004年,通过对原有苗圃的改建和扩建,全面开展省骨干苗圃基地建设。基地完成温室大棚400平方米,引进日本红枫、紫薇、优质山核桃等10余个品种,培育大规格苗木3000余株,园艺山核桃苗木、嫁接山核桃苗木2万余株,容器苗20万株。全市骨干苗圃基地逐步向灌溉设施齐全、种苗结构合理,集生态经济、用材、园林各类苗木于一体的现代化苗圃发展。

(梅爱君)

资源保护


【概况】 2004年,全市共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3522份,材积75165立方米,其中商品材54654立方米,自用材20511立方米,毛竹165万支,凭证采伐率99%以上。审批征占用林地67起,面积2926亩。对全市8684株古树名木和12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实行挂牌保护。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22起,过火面积2711亩,受害率0?56‰。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55065亩,防治率93?7%。调处山林纠纷13起。森警大队开展严厉打击“失火犯罪”和“禁种铲毒“专项行动,共办结各类森林案件134起,其中盗伐林木案件20起,滥伐林木案件39起,森林火灾、火情案件36起,非法种植毒品源植物案件8起,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87人。     

(金海燕)


【开展森林资源调查】 为全面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变化动态,为编制“十一五”(2006~2010年)林业发展规划和年森林采伐限额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浙江省林业局有关文件精神,2004年在全市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市林业局组织165名技术人员,历时3个月,完成森林资源调查外业工作,涉及26个乡(镇)街道、1个国营林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元中)


【启动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经普查全市现有古树名木8684株,隶属于41科88属209种,其中名木1株,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古树109株,300年以上国家二级保护古树352株,树龄100年以上国家三级保护古树8222株。按照省林业局关于制作保护牌的统一要求,已落实制作古树名木保护牌2309块,古树群保护牌73块。在普查基础上,对病、危古树采取抢救措施,救护古树2株、古树群1个。建立玲珑高山野生蜡梅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916亩。                       

  (程根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戒严】 2004年2月,全市天气连续晴朗干燥,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为切实保护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人民政府发布《森林防火戒严令〔2004〕1号令》,戒严令规定:2004年2月15日12时至2月28日12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为戒严区。戒严期间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所有山路设检查哨卡,严格控制人员进入林区。

  (周 斌)


【启动生物防火林带示范建设工程】 临安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市范围属一类火险等级区域。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具有生态、经济、社会、防火、通道五大效能,是阻隔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积林火发生的重要举措。2004年,市林业局编制《临安市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生物防火林带示范建设方案》。通过指导,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畈林场、玲珑山林场已实施生物防火林带示范建设工程。全年验收生物防火带20?38公里。                      

(梅爱君)


【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2004年,市林业局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任务,整理采集制作标本1233份,其中昆虫标本60盒,包括15个目,98个科,509种昆虫,病害标本40盒,生活史标本8套,有害植物标本5盒,有害动物老鼠2只,拍摄生物学或危害状照片500多张。普查发现国外传入林业有害生物有日本松干蚧、蔗扁蛾,本土有害生物有山核桃蚜虫、花蕾蛆、山核桃干腐病、柳杉瘿瘤病、高节竹梢枯病、竹丛枝病、竹笋夜蛾等。

                    (楼君芳)


林业产业


【概况】  2004年,全市新增林业产业化基地面积28530亩,其中毛竹4500亩,菜竹6200亩,山核桃12000亩,杨桐柃木1330亩,绿化苗木4500亩。完成毛竹垦复面积20000亩,建成山核桃无公害基地23000亩。落实产业化扶持资金267万元。全市竹笋总产量16?5万吨,一产产值5?37亿元,比上年增加8300万元。山核桃总产量7010吨,一产产值2?88亿元。加工用鲜笋总量为13?27万吨,其中毛竹水煮笋273万罐,菜竹水煮笋24?2万罐,小包装产品64?5万箱,笋干加工总量为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54261万元,增长40?1%。出口水煮笋231?1万罐,实现出口交货值30080万元,增长52?6%。各类林业专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新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家,分别为太湖源镇竹笋协会、白沙村农家乐森林旅游协会、三口镇百孚竹业经济合作社、岛石湖山核桃合作社和昌化镇山核桃协会。          

【山核桃产量、产值创历史新高】  2004年,全市山核桃产量达到7010吨,创历史新高,一产产值达到2?88亿元,比上年增加收入1?2亿余元。全市有13012个山核桃万元户,2159个山核桃5万元户,岛石镇白坑村凌长木户山核桃产量达到5500公斤,收入22万元。

(金海燕)


【竹笋企业规模扩大】  至2004年底,全市竹笋加工企业占地面积749?7亩,企业建筑面积292?3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11?7%。资产总量达到4?42亿元,增长19?3%,其中固定资产实现2?62亿元,增长21?9%。资产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38家,增长31%。共有9家企业通过ISO 9000认证。西马克、康鑫、松友、裕隆等4家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松友公司水煮笋在日本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天目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2家林产品加工企业被评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松友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以福建“三和”集团名义被授予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手剥笋、笋干粒上市】  2004年,继盒装油焖笋开发之后,又开发加工附加值较高的“手剥笋”产品,市场销路很好,全年共计生产手剥笋12?5万箱,主要集中菜篮子、三宝、益峰三家公司生产。手剥笋的面市使全市秋笋增收50万元。“馅用笋干粒”、“汤用笋干末”、“炒用笋干片”等新产品改变笋干形状,方便食用,已被一些快餐业的大公司看中。                        

(刘 微)


【花卉苗木面积增幅35?7%】 2004年,全市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4540亩,总面积17267亩,比上年增长35?7%,其中绿化苗木面积15380亩,盆景400亩,草花面积1485亩。至2004年底,花卉苗木产值1?2亿元。全市连片发展50亩以上苗圃72家,面积9541亩,其中500亩以上3家,300~500亩2家,100~300亩27家,50~100亩40家。2003~2004年,全市高山花卉总产值4124?2万元,年平均产值2062万元,比前三年增加3?44倍,平均亩产值达3?73万元。两年累计净收入1154?74万元,平均亩净收入8800元。                        

(梅爱君)

【2个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项目通过验收】  康鑫食品公司出口毛竹笋森林食品示范园区与西马克公司雷竹笋森林食品示范园区是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在示范园区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高标准林道、蓄水池等,推广设施栽培,采用无公害标准化丰产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组织化程度,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示范效益。2004年9月,该项目通过杭州市级验收。

(何钧潮  张 慧)


【制订省、市、县级林业地方标准与规范】  2004年,市林业局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与中国林科院合作,承担制订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003-LY-006《雷笋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等级》和2003-LY-007《山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对原有浙江省山核桃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完成《无公害山核桃》、《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山核桃商品果》等三部分组成的浙江省山核桃无公害标准,通过省林业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审。另外,针对全市休闲笋干发展较快,质量水平混乱的情况,市林业局与市竹笋加工企业协会共同制订DB3301/000?1-2004《天目休闲笋干加工技术要求》标准,规范休闲笋干的加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自1998年临安市被列为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市以来,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要求,全市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临安市主持或为主参加制订的省、市、县级林业地方标准与规范共17个,全市林业标准累计推广面积13?8万公顷,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区域面积为80%左右。


【5个品牌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04年,杭州临安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人长久”牌山核桃果、仁和杭州临安天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郭氏”牌山核桃、笋干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杭州临安天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郭氏”商标还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杭州临安东升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东升”牌山核桃和杭州康鑫商品有限公司的“文同”牌水煮笋被评为杭州名牌产品;杭州临安桃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世外桃源”牌被评为杭州市著名商标。

【15个林产品获国家绿色农产品称号】2004年,经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杭州临安恒兴天然食品厂生产的龙珍山核桃、杭州康汇食品有限公司的爽口圆笋心、杭州临安大地食品有限公司的原乡人之恋石笋干、杭州临安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的人长久山核桃、浙江临安山外山食品厂的清凉峰山核桃、浙江临安龙井炒货食品厂的昌化果山核桃桃仁、杭州临安振兴食品炒货有限公司的祥鑫山核桃、杭州临安天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郭氏笋干和山核桃、杭州东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东林山核桃、杭州临安东升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东升山核桃、临安市竹业协会的天目山菜竹笋、杭州西马克食品有限公司的西马克笋丝、杭州临安临宝食品有限公司的临宝天目鲜笋、临安市西天目食品加工厂的天目峰笋干等14家企业的15个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有效期为2004年4月至2006年11月。

    (刘 微)


编辑:唐剑平  

分享:
字体: [

]
打印
林业经济
发布时间:2010-08-11 16:00:00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量:

临安年鉴(2005)林业经济

概述


【概况】  2004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共完成绿化造林4053亩,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调整工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面启动。对115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其中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95万亩,杭州市财政补助生态公益林20万亩。760?2万元重点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全部下拨到有关乡镇、街道;全市新增林业产业化基地面积28530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任务。林业两大主导产业全面增产,林农全面增收。全市竹笋总产量达16?5万吨,总产值5?37亿元,增加8300万元。山核桃总产量达到7010吨,创历史新高,总产值2?88亿元,增加1?2亿多元;以万亩园区和千亩示范点为载体,推广实施《雷竹早出高产技术》、《山核桃丰产稳产技术》、《毛竹一竹三笋栽培技术》等一批林业先进实用技术。共举办各类林业技术培训班108期,培训农民8500余人次,获临安市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临安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市通过杭州市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3?22万亩,评审通过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面积3万亩,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林产品15个,评审通过森林食品3个,在建森林食品基地8?2万亩。完成林业投资回收资金214万元,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107%,其中世行造林完成回收148?8万元,归还世界银行贷款236万元。市林业局先后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贯彻《决定》先进单位”、杭州市林业工作责任状考核一等奖等荣誉。                         

【启动和实施林业生态经济百千万工程】 2004年,启动和实施林业生态经济百千万工程,即用3至5年,在全市培育100个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村,树立1000户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户,对10000名农民进行林业标准化和实用技术培训。

(金海燕)

绿化造林


【概况】 2004年,全市共完成造林4053亩,其中迹地更新1551亩,一般造林2502亩,中幼林抚育35250亩。全年有26?3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完成四旁植树29?7万株,义务植树26?7万株,种绿篱0?2万米,铺草坪0?97万平方米,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5%。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要求,开展村庄绿化规划和园林绿化村创建工作,白沙村、枫树林村、水涛庄村如期通过杭州市园林绿化村考核验收,白沙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加强青山湖水上森林抚育管理,完成通道绿化47公里。新增临安花园式单位9家,累计28家。南天目景区被列为杭州市级森林公园。

【规范营造林作业设计工作】 为切实加强营造林作业设计管理,提高造林质量,根据省林业局《浙江省营造林作业设计规范》要求,从2004年起,规范营造林作业设计工作,把营造林作业设计工作作为切实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林成效的基础工作。全市4193亩造林作业设计面积全部输入电脑,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完善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 按照公益林认定新办法,市林业局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对全市公益林进行一次重新完善、认定。有省级重点公益林950331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4?6%,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406676亩,占区划完善面积42?8%;省级重点公益林543655亩,占区划面积57?2%。公益林分布全市26个乡镇(街道)、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国有林场,共计4554个小班。

【杨桐、柃木生产基地获全国基地称号】2004年5月,杨桐、柃木特色苗木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称号。全年新发展杨桐、柃木基地1349亩,其中林下套种基地1299亩,大田设施化集约栽培基地新发展50亩。两年来,累计基地规模达1979亩。

【新增杭州市园林绿化村3个】 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市绿委开展绿化美化“双百”工程创建活动。2004年,新增太湖源镇白沙村、太阳镇枫树林村、高虹镇水涛庄村3个“杭州市园林绿化村”,白沙村被省绿化委员会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全市共有“杭州市园林绿化村”4个。

【杭昱线两侧规划区新种雷竹实行经济补助】 为加快杭昱线绿化步伐,尽快将杭昱线建设成为亮丽的生态带、经济带,2004年,市政府决定对杭昱线两侧规划区内新种雷竹实行经济补助,标准每亩300元。全年共验收663亩,下拨补助资金19?89万元。

(叶苏芳 徐卫南)


【开展省骨干苗圃基地建设】  2004年,通过对原有苗圃的改建和扩建,全面开展省骨干苗圃基地建设。基地完成温室大棚400平方米,引进日本红枫、紫薇、优质山核桃等10余个品种,培育大规格苗木3000余株,园艺山核桃苗木、嫁接山核桃苗木2万余株,容器苗20万株。全市骨干苗圃基地逐步向灌溉设施齐全、种苗结构合理,集生态经济、用材、园林各类苗木于一体的现代化苗圃发展。

(梅爱君)

资源保护


【概况】 2004年,全市共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3522份,材积75165立方米,其中商品材54654立方米,自用材20511立方米,毛竹165万支,凭证采伐率99%以上。审批征占用林地67起,面积2926亩。对全市8684株古树名木和12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实行挂牌保护。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22起,过火面积2711亩,受害率0?56‰。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55065亩,防治率93?7%。调处山林纠纷13起。森警大队开展严厉打击“失火犯罪”和“禁种铲毒“专项行动,共办结各类森林案件134起,其中盗伐林木案件20起,滥伐林木案件39起,森林火灾、火情案件36起,非法种植毒品源植物案件8起,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87人。     

(金海燕)


【开展森林资源调查】 为全面掌握全市森林资源变化动态,为编制“十一五”(2006~2010年)林业发展规划和年森林采伐限额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浙江省林业局有关文件精神,2004年在全市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市林业局组织165名技术人员,历时3个月,完成森林资源调查外业工作,涉及26个乡(镇)街道、1个国营林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元中)


【启动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经普查全市现有古树名木8684株,隶属于41科88属209种,其中名木1株,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古树109株,300年以上国家二级保护古树352株,树龄100年以上国家三级保护古树8222株。按照省林业局关于制作保护牌的统一要求,已落实制作古树名木保护牌2309块,古树群保护牌73块。在普查基础上,对病、危古树采取抢救措施,救护古树2株、古树群1个。建立玲珑高山野生蜡梅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916亩。                       

  (程根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戒严】 2004年2月,全市天气连续晴朗干燥,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为切实保护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人民政府发布《森林防火戒严令〔2004〕1号令》,戒严令规定:2004年2月15日12时至2月28日12时,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为戒严区。戒严期间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所有山路设检查哨卡,严格控制人员进入林区。

  (周 斌)


【启动生物防火林带示范建设工程】 临安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市范围属一类火险等级区域。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具有生态、经济、社会、防火、通道五大效能,是阻隔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积林火发生的重要举措。2004年,市林业局编制《临安市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生物防火林带示范建设方案》。通过指导,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畈林场、玲珑山林场已实施生物防火林带示范建设工程。全年验收生物防火带20?38公里。                      

(梅爱君)


【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2004年,市林业局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任务,整理采集制作标本1233份,其中昆虫标本60盒,包括15个目,98个科,509种昆虫,病害标本40盒,生活史标本8套,有害植物标本5盒,有害动物老鼠2只,拍摄生物学或危害状照片500多张。普查发现国外传入林业有害生物有日本松干蚧、蔗扁蛾,本土有害生物有山核桃蚜虫、花蕾蛆、山核桃干腐病、柳杉瘿瘤病、高节竹梢枯病、竹丛枝病、竹笋夜蛾等。

                    (楼君芳)


林业产业


【概况】  2004年,全市新增林业产业化基地面积28530亩,其中毛竹4500亩,菜竹6200亩,山核桃12000亩,杨桐柃木1330亩,绿化苗木4500亩。完成毛竹垦复面积20000亩,建成山核桃无公害基地23000亩。落实产业化扶持资金267万元。全市竹笋总产量16?5万吨,一产产值5?37亿元,比上年增加8300万元。山核桃总产量7010吨,一产产值2?88亿元。加工用鲜笋总量为13?27万吨,其中毛竹水煮笋273万罐,菜竹水煮笋24?2万罐,小包装产品64?5万箱,笋干加工总量为4333吨。实现销售收入54261万元,增长40?1%。出口水煮笋231?1万罐,实现出口交货值30080万元,增长52?6%。各类林业专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新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家,分别为太湖源镇竹笋协会、白沙村农家乐森林旅游协会、三口镇百孚竹业经济合作社、岛石湖山核桃合作社和昌化镇山核桃协会。          

【山核桃产量、产值创历史新高】  2004年,全市山核桃产量达到7010吨,创历史新高,一产产值达到2?88亿元,比上年增加收入1?2亿余元。全市有13012个山核桃万元户,2159个山核桃5万元户,岛石镇白坑村凌长木户山核桃产量达到5500公斤,收入22万元。

(金海燕)


【竹笋企业规模扩大】  至2004年底,全市竹笋加工企业占地面积749?7亩,企业建筑面积292?3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11?7%。资产总量达到4?42亿元,增长19?3%,其中固定资产实现2?62亿元,增长21?9%。资产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38家,增长31%。共有9家企业通过ISO 9000认证。西马克、康鑫、松友、裕隆等4家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松友公司水煮笋在日本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天目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2家林产品加工企业被评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一批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松友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以福建“三和”集团名义被授予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手剥笋、笋干粒上市】  2004年,继盒装油焖笋开发之后,又开发加工附加值较高的“手剥笋”产品,市场销路很好,全年共计生产手剥笋12?5万箱,主要集中菜篮子、三宝、益峰三家公司生产。手剥笋的面市使全市秋笋增收50万元。“馅用笋干粒”、“汤用笋干末”、“炒用笋干片”等新产品改变笋干形状,方便食用,已被一些快餐业的大公司看中。                        

(刘 微)


【花卉苗木面积增幅35?7%】 2004年,全市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4540亩,总面积17267亩,比上年增长35?7%,其中绿化苗木面积15380亩,盆景400亩,草花面积1485亩。至2004年底,花卉苗木产值1?2亿元。全市连片发展50亩以上苗圃72家,面积9541亩,其中500亩以上3家,300~500亩2家,100~300亩27家,50~100亩40家。2003~2004年,全市高山花卉总产值4124?2万元,年平均产值2062万元,比前三年增加3?44倍,平均亩产值达3?73万元。两年累计净收入1154?74万元,平均亩净收入8800元。                        

(梅爱君)

【2个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项目通过验收】  康鑫食品公司出口毛竹笋森林食品示范园区与西马克公司雷竹笋森林食品示范园区是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在示范园区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高标准林道、蓄水池等,推广设施栽培,采用无公害标准化丰产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组织化程度,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与示范效益。2004年9月,该项目通过杭州市级验收。

(何钧潮  张 慧)


【制订省、市、县级林业地方标准与规范】  2004年,市林业局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与中国林科院合作,承担制订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003-LY-006《雷笋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等级》和2003-LY-007《山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对原有浙江省山核桃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完成《无公害山核桃》、《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山核桃商品果》等三部分组成的浙江省山核桃无公害标准,通过省林业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审。另外,针对全市休闲笋干发展较快,质量水平混乱的情况,市林业局与市竹笋加工企业协会共同制订DB3301/000?1-2004《天目休闲笋干加工技术要求》标准,规范休闲笋干的加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自1998年临安市被列为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市以来,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要求,全市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临安市主持或为主参加制订的省、市、县级林业地方标准与规范共17个,全市林业标准累计推广面积13?8万公顷,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区域面积为80%左右。


【5个品牌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04年,杭州临安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人长久”牌山核桃果、仁和杭州临安天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郭氏”牌山核桃、笋干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杭州临安天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郭氏”商标还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杭州临安东升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东升”牌山核桃和杭州康鑫商品有限公司的“文同”牌水煮笋被评为杭州名牌产品;杭州临安桃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世外桃源”牌被评为杭州市著名商标。

【15个林产品获国家绿色农产品称号】2004年,经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杭州临安恒兴天然食品厂生产的龙珍山核桃、杭州康汇食品有限公司的爽口圆笋心、杭州临安大地食品有限公司的原乡人之恋石笋干、杭州临安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的人长久山核桃、浙江临安山外山食品厂的清凉峰山核桃、浙江临安龙井炒货食品厂的昌化果山核桃桃仁、杭州临安振兴食品炒货有限公司的祥鑫山核桃、杭州临安天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郭氏笋干和山核桃、杭州东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东林山核桃、杭州临安东升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东升山核桃、临安市竹业协会的天目山菜竹笋、杭州西马克食品有限公司的西马克笋丝、杭州临安临宝食品有限公司的临宝天目鲜笋、临安市西天目食品加工厂的天目峰笋干等14家企业的15个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有效期为2004年4月至2006年11月。

    (刘 微)


编辑:唐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