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年鉴(2006)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杭州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上,浙皖交界处的临安市境内,北接安徽宁国,西眺黄山主峰,南连淳安千岛湖,东瞰杭州西湖明珠。整个区域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梅花鹿保护区、珍惜濒危植物保护区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11525公顷。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6米,为浙西第一高峰,素有“浙西之颠”之称。清凉峰是珍稀动物的王国,是国内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保护区之一。该区脊椎动物有31目83科283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梅花鹿、黑麂、云豹、金钱豹、中华秋沙鸭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2种。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97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濒危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银缕梅三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16种。被誉为“奇花异兽的王国,清凉幽静的世界”。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可限制性接待游人观光、考察和科研活动。
2005年,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护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安装了清凉峰视频监控系统,完成龙塘山防火了望台和25公里的生物防护林带建设,新建浙川保护站。召开森林防火会议,组织防火培训和演习。完善护林防火网络,落实巡查人员57名,组建四个区队120余人的扑火应急分队,实现局、乡镇、村的阶梯式管理。全年共查处13起破坏动植物资源和违章用火案。确保区内无火警、零伤亡。
利用各项活动开展宣传,共发放宣传小册子、宣传单6500余份,张贴标语680余张,接待游客3200余人次,2次派专人到中小学校进行环保、生态建设教育授课,多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全面推进社区共管。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旅游。筹建的清凉峰高山旅游休闲山庄已与投资方达成合作意向,完成山庄选址、建筑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等前期审批手续,环评、林地使用已报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推出“清凉峰科普之旅一条线”,拓宽旅游市场。
完成龙塘山植物园的园地布置、植物栽培工作,共栽培200余种珍稀濒危及药用、观赏植物。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野生梅花鹿种群数量、分布情况等综合性考察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2篇论文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与浙江林学院环境法研究所共同开展自然保护区法律问题调研,并出版《自然保护区法律问题研究》一书。年底通过浙江省首批“创建省级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专家组评审。
【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按照技术规范建设生物防火林带25公里,并通过杭州市林水局验收;投入100余万元,新建马啸浙川保护站用房50平方米、干坑检查哨卡、120平方米的千顷塘梅花鹿监测站、朝山了望台等基础设施;添置部分灭火工具。
【视频监控系统投入使用】 2005年,投资100余万元,在保护区内的清凉峰顶、朝山了望台、横盘岭3处布点安装视频监控头,建设监控系统,主监控室设于清凉峰保护区管理局内。此工程采用军用技术,并列入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工程的建成将确保游客、生态资源安全,大大提高防火保林的水平,提升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通过省首批“省级生态环评”】 2005年11月,保护区通过由省环保局组织的浙江省首批“创建省级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专家组评审。此次共有20个单位通过评审,其中保护区仅两个(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自然保护区)。
【野生梅花鹿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2005年,保护区内野生梅花鹿种群数量、分布情况等综合性考察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在《动物学杂志》发表《对“野生梅花鹿冬季栖息地的利用和选择”的调查和研究》。与浙江大学合作在爱尔兰的《Forenaic Science Intenauonai》(148[2005]101-105)上发表了《Application of mitochondriai DNA sequence analysis in the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sika deer subspecies》。
【龙塘山植物园建成】 2005年,新建总面积6.7公顷的龙塘山植物园。成功栽培包括“延龄草”等在内的珍稀濒危药用、观赏植物200余种,并在《金华师大学报》上发表《濒危植物延龄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一文,开展“珍稀濒危及药用、观赏植物”、“观赏竹类抗寒性”、“夏腊梅生长环境”等项目研究。
【科教中心(龙塘山庄)经营合同签约】 2005年,管理局根据《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进行招商引资,完善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办理科教中心(龙塘山庄)建设项目审批手续。12月9日,管理局与杭州清凉峰(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平立集团)举行经营合同的签约仪式。
【组织搜救杭州驴友周睿】 2005年3月19日,杭州“驴盟”13人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安徽绩溪前坞口擅自进入保护区并登上清凉峰顶,驴友周睿为拍摄第二天日出独自留在山顶,不幸坠崖后冻死。管理局从3月21日至3月31日期间,共组织上山搜救周睿298人次(其中村民160人次)。经过11天不间断的搜寻,终于和有关部门一起在3月31日下午在浙川平坑口找到失踪者的尸体。
【浙江清凉峰保护区网站开通】 2005年12月,浙江清凉峰网站(已失效)重新改版开通。网站主要开设保护区介绍、组织结构、科学研究、科教宣传、生态旅游等栏目。网站的建立将对清凉峰的保护、生态旅游、科考宣传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游客了解清凉峰提供新的途径。
(姜飞龙)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概况】 2005年,天目山管理局更新监管理念,将所有经营活动严格控制在《总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所允许范围之内,严格审批项目,实现有效监管。重点抓好综合保护工程,完成林地、环评、水保等审批工作,配合乡政府做好天目村的五星级酒店征地工作,并对工程进展情况实行每周一报。
先后多次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商讨科研的深入合作。针对天目山柳杉衰退严重这一状况,按照2004年专家会诊意见,先后进行柳杉病原菌的研究、赤枯病的防治、柳杉营养液的增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防治、复壮和研究工作同步开展。与多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天目山柳杉古树衰退死亡原因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项目获2005年度浙江省林业局“科技兴林三等奖”和临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成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科所每月一次的例会,建立领导带班的每日值班制度,实施局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以及规范党员干部信访制度。局全体人员和防火突击队在防火严管期取消休假。在做好保护区护林防火工作的同时,出动4次参加周边村的山林火灾扑救。新营造生物防火林带5.5公里。开展了散坟调查、防火线加宽调查、特殊人群调查。继续对户外禁止吸烟进行严管。加大防火宣传力度,防火期内出动防火宣传车50余次,向周边农户及游客发放防火宣传资料2万余份,张贴防火标语500余张。实现天目山50年无森林火灾。编辑出版《天目山保护区防火50周年》。
先后接待山西、浙江、北京等省市地区的知名书画家10余人。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活动,与各创作基地交流工作经验,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刊发《天目山》杂志4期,共计1万余册。推出“红色之旅”、“宗教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被列为浙江省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天目山古墓群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禅源寺、开山老殿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太子庵、留椿屋、周恩来演讲亭等3处文保点。对这些区域全部进行立碑,建立管理制度。
制定学习型机关创建方案及学习培训计划,出台《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全局有15名职工申请参加成人高考,在读6人,继续教育学习人员占全局职工的64%。全年有近30人次参加办公室业务、行政执法、档案管理、人事职称管理、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业务性培训。邀请林业、法律、经济、森防方面的教授、专家到天目山作相关专题讲座。出台《中层干部例会制度》。管理局副局长楼涛被评为临安市“十佳杰出青年”。
【保护区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评审】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于2005年9月25日通过专家评审。评审会由浙江省环保局评估中心主持,参加会议的有省环保局、省林业局、省环科院、省林勘院、浙江大学、杭州市环保局、临安市人民政府、临安市发改局等单位领导、专家23人。此次环评所涉及的天目山综合保护工程指在保护区实验区内包括上山道路大修工程、游步道(防火步道)工程、珍稀植物园工程以及学生公寓等四部分。综合保护工程占地损失的生物量较小,其它不利环境影响大多可通过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得以减免,对天目山保护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 2005年,天目山管理局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基础上,制作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并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论证后,同意《旅游规划》,要求天目山按《旅游规划》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规划》期限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为2005~2012年,其中:2005~2007年为近期,2008~2012为远期,2013年(包括2013年)后作为远景展望。生态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活动严格限定在保护区之实验区范围,核心区、缓冲区不进行生态旅游规划,以保护为前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自然特色。规划按照“区内游区外旅”的原则将天目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涉及区域具体划为“一个中心三服务区四大景区”的旅游景观结构:一个中心即游客集散中心,三服务区即天目服务区、西坑服务区和告岭服务区,四大景区即禅源寺景区、大树王景区、西关景区、东关景区。
【两规划方案通过论证】 2005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园设计方案》和《山上游步道(防火步道)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按规划,珍稀植物园由一轴、四区块组成,一轴指纵贯南北的双清溪,主要空间沿双清溪展开,以溪水为动脉;四区块指序园引胜、双清叠翠、雨华探古、禅林觅幽四大功能区块。游步道设计方案包括大树王景区内原步道的整修及增建的自半月池至四面峰步道、五世同堂至大树王步道、龙门崖至倒挂莲花栈道和开山老殿、五世同堂、大树王、倒挂莲花、四面峰及龙峰尖、半月池等景观的改造。
【推出“红色之旅”教育活动】 2005年,天目山管理局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活动载体,充分挖掘临安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之旅”教育活动。“红色之旅”主要挖掘天目山抗战时期的文化。出版教育读本《红色漫卷天目山》;以读本内容制作宣传教育图板16块,设置在周恩来演讲旧址纪念亭旁边;设立浙西一中建校纪念碑;与嘉兴南湖相结合,推出天目山“红色之旅”旅游路线。
【保护区墓塔群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16日,西天目山墓塔群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天目山墓塔群跨元、明、清、民国多个朝代,为天目山各代高僧之灵塔。已确认的有元成宗帝赠号“佛日普照广济禅师”——高峰之墓(重云塔),元仁宗帝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之墓(法云塔),清顺治帝赐号“普济能仁国师”——玉琳国师塔等20余座。西天目山墓塔群是全省保存较好的和尚灵塔群,集中体现了佛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墓塔建筑形式和特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雕饰,确立其在建筑史和佛教文化史中一定的地位,对揭示天目山蕴藏的佛教文化内涵和研究佛教发展史及佛教丧葬习俗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天目山成为全省自然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2005年,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被省自然基金委批准吸收为项目依托单位,成为临安市范围内继浙江林学院后第二家依托单位,是全省唯一一家被接纳的自然保护区。临安范围科研人员上报省自然基金项目,以往需要经过杭州市科技局,被列入自然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后,也可以通过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直接上报。全省有自然基金项目依托单位107家。
【天目山被定为《金钱豹与美洲狮》邮票发行原地】 为纪念中加建交35周年,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金钱豹与美洲狮》邮票。邮票首发式在临安举行,天目山被定为原地。《金钱豹与美洲狮》邮票1套2枚,面值各80分,第一枚为“金钱豹”,由中国著名动物画家刘继彪设计,第2枚“美洲狮”,由加拿大的基思?马丁先生设计。
【天目山保护区连续50年无火灾】 属国家一类防火区域的天目山在几代天目山人和保护区周边乡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实现国有林连续50年无火灾。天目山在建保护区之初就出台管理办法,成立西天目山护林防火委员会,并于1993年成立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护林防火指挥部。保护区历届领导都能及时调整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对防火资金和防火力量的投入给予政策倾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保护区经常深入各村开展联防工作,在每年11月都召开护林防火联防会议,及时布置新年度的森林防火工作。同时加强天目山消防队和天目山扑火突击队2支队伍的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肃查处擅自野外用火事件。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工作的各项措施,完善设施,健全制度,使天目山的防火工作走规范化、制度化道路。2005年12月,天目山保护区被评为浙江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苏、浙、皖第二联防区第五分会护林联防先进集体;同时被临安市政府评为2005年度森林防火先进集体,楼涛、陆森宏被评为先进个人。
(庞春梅)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