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年鉴(2006)
概述
【概况】 2005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竹产业19.2亿元,山核桃产业10.5亿元,花卉苗木产业(含杨桐)2.5亿元,木材加工业和其它经济林产业3.1亿元,森林旅游业0.5亿元;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8695亩,其中迹地更新8140亩。完成“49100退耕还林工程”693亩,封山育林66801亩,中幼林抚育29192亩,育苗843亩,四旁植树29.21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88%;全市新增林业产业化基地面积33660亩,新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8万亩,无公害竹笋基地3万亩,其中通过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5.2万亩;全市在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95万亩,杭州市财政补助生态公益林20万亩,省、杭州市已下拨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565.4万元,编制完成公益林损失性补偿资金发放清册;坚持项目化运作,出台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园林绿化村、生态经济双赢村、花园式单位、林道等建设。启动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村示范户评选工作,太湖源镇白沙村、千洪乡风亭村、大峡谷镇柘林村等10个村被评为首批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村。以万亩园区和千亩示范点为载体,推广实施《雷竹早出高产技术》、《山核桃丰产稳产技术》、《毛竹一竹三笋栽培技术》等一批林业先进实用技术。共举办各类林业技术培训班135期,受训农民9980人次。开展科普咨询23次,接受农民咨询3000余人次。通过电视党校、临安电视台新三农栏目等开展科普讲座8期,制作《竹笋秋笋培育》、《山核桃食叶害虫防治》、《雷竹退化竹园改造》等专题3期。进村入户数1080户,现场指导农民450次,印发资料13500份;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第四届森博会的召开,组织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举办城市森林研讨会,应邀出席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共承办和协办国际竹子培训班4次,共有28个国家153名官员、学者参加培训,促进林业的对外开放。市林业局获全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区、浙江省第五届科技兴林组织奖、杭州市林业工作责任状考核二等奖等荣誉,市森警大队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森林公安系统优秀基层单位”。
【生态公益林出台相关政策】 市政府制订出台《临安市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和《临安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对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进行重新区划、确认,进一步完善公益林数据库,并对313个村的公益林面积、权属进行公示。市、乡、村、户签订了“三书一合同”即市乡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乡村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书、生态公益林监管责任书、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全市共签订各级管护责任书338份,落实监管单位4个,监管员78名,招聘管护人员414名。
【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2005年9月22日,临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动仪式在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临安市成为全省最早启动该项创建工作的城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绿化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原林业部副部长蔡延松,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赵志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濒管办副主任周亚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办管理处处长马大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处长周少舟、省林业局副厅长叶胜荣、杭州市林水局副局长陈勤娟等来自国家、省、杭州市林业部门的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出席仪式的还有国际竹藤组织顾问竺肇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浙江大学刘茂春教授,浙江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周国模等专家学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坚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建生宣布创建工作启动。市委副书记章根明主持启动仪式。刘茂春宣读了临安市城市森林规划专家组评审意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动仪式旨在打响森林城市品牌,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努力实现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使全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举办中国(临安)城市森林研讨会】 2005年9月22日,举行中国(临安)城市森林研讨会。国际竹藤组织顾问、终身教授、林业专家竺肇华,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副院长马军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博士俞孔坚,分别作《一个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成功范例——记白沙村的天然森林资源经营和开发》、《平衡规划——现代城乡绿化的基本策略》、《反规划——通向生态与人文的理想城市》的专题报告。全市各乡镇、街道党政负责人,市绿委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市林业局全体工作人员,市建设局中层以上干部,浙江林学院的部分师生近千人听取专题报告。
【编制《临安市城市森林建设规划》】 2005年,为全面启动森林城市的创建活动,编制了《临安市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该规划由浙江林学院园林设计院编制,规划以吴越文化名城为依托,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现有的绿化基础,建设以“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为标志的优良环境,实现城乡森林绿地功能互补、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最终把临安建设成为“湖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富有吴越文化特色的森林城市。
【十一五林业规划编制】 2005年,市林业局编制完成“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到2020年,全市建成生态公益林16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7%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市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现代林业体系。
【完善《临安市“十五”期间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状考评办法》】 2005年,为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发挥乡镇、街道在发展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临安市“十五”期间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状考评办法》。新出台的办法从营林生产、科技兴林与林业产业化、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金管理、档案资料、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共37项指标对各乡镇街道的林业生产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并按照得分的高低评出一等奖乡镇4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若干名。对于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出现:实际采伐量突破年度限额;森林火灾受害超过1‰,森林火灾造成1人死亡或3人重伤;松材线虫病防范监测未达标,病虫成灾率超过0.2‰的乡镇、街道将被取消奖励。考核的结果还将作为年度农村经济发展奖中林业生产考核的主要依据。 (金海燕)
绿化造林
【概况】 2005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8695亩,其中迹地更新8140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50公里。完成“49100退耕还林工程”693亩;封山育林66801亩,中幼林抚育29192亩,育苗843亩;四旁植树29.21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88%。以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园林绿化村、生态经济双赢村和花园式单位建设。
高虹镇水涛庄村和太阳镇的枫树岭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锦城街道的横街村、太湖源镇的黄岗村和昌化镇的三星村被评为杭州市园林绿化村,乐平乡中伍村、马啸乡阴山村等12个村被列为市级园林绿化村,太湖源镇白沙村、千洪乡风亭村、大峡谷镇柘林村等10个村被列为首批生态经济双赢示范村,杭州康元电缆有限公司、临安青山殿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被列为花园式单位。 (徐卫南)
【迹地更新工作全面启动】 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迹地更新工作的意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更新的原则,对2005年需更新的5400亩迹地,分乡镇落实任务,实行政策扶持,对杉木Ι代林采伐后进行人工去萌、扶育等作业的每亩补助15元;以人工造林方式进行迹地更新的常绿阔叶林每亩补助160元、落叶阔叶林每亩补助120元、针叶林每亩补助100元。同时,建立以分管市长任组长的迹地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并把迹地更新工作列入《临安市“十五”期间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状》中,实行一年一度的工作业绩考核,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
【太湖源、昌化有了省级森林公园】 2005年12月,浙江省林业局浙林造函2005〔123〕号文件命名太湖源与昌化部分区域为省级森林公园。这是临安市首次获得省级森林公园的命名。根据该文件批复太湖源省级森林公园和昌化省级森林公园面积分别是1910公顷和2412.55公顷,山林的权属不变。同时,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和政策,这两个森林公园将在临安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区域的森林公园工作。 (叶苏芳)
【横畈林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通过验收】 2005年7月21日,横畈林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通过验收。横畈林场是集体林场,林场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计发〔2000〕399号文件批准的,于2001年开始建设,是全市首个通过国债资金建设的集体林木良种基地。包括培育工程8个、生产工程8个和新品种选育等三个部分。工程总投资1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专项资金7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8万元,总建设面积53.1公顷。工程由市林业局承建,横畈林场负责实施项目工程,聘请浙江林学院种子种苗专家何福基教授担任技术总负责。它将为全市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林木良种基地的运行管理提供示范,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强林木新品种生产能力,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种子种苗保障。
(詹森良)
【示范园区、示范村建设】 2005年,全市新增都市农业示范村2个,分别是马啸乡同山下村、太湖源镇横路村。完成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个,分别是杭州桂花开发示范园区和临安市龙岗山核桃基地。通过省级森林食品基地认证52020亩,分别是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竹笋4万亩,临安竹业协会“天目山”雷竹笋1万亩,杭州市万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万丰”笋干2020亩。通过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验收的龙岗山核桃无公害基地面积5600亩。
【启动十万亩退化竹林改造】 据调查全市40万亩雷竹林中,新造竹林10万亩,年轻竹林20万亩,老竹林、退化竹林有10万亩,占到雷竹总面积的25%。竹林退化的原因有:一是竹龄的增长;二是连续多年覆盖;三是肥料施用过量,导致土壤盐化;四是覆盖物清理不及时,土壤表层有机物大量残存,地下鞭根腐烂;五是竹园管理不科学,土壤积水,密度过大,病虫为害严重。2005年,启动十万亩退化竹林改造工作,采用深翻泥土、重新造林、加土改造、退竹还林、更换母竹、覆盖轮作等形式进行改造。
【开展雷竹秋笋覆盖】 2005年,开展雷竹秋笋覆盖,根据竹笋笋芽三季分化的特点,延长产笋期,增加农民收入。每个竹笋生产重点乡镇建立一个重点示范村、一个秋笋高效示范户。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竹农进行技术培训,在重点秋笋生产村举办培训班,对秋笋高效示范户的实地技术指导。全市秋季覆盖雷竹面积1万亩,实现秋笋收入5000万元。 (金海燕)
资源保护
【概况】 2005年,全市共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3541份,实际采伐木材73205立方米,其中商品材49634立方米,自用材23571立方米,毛竹297万支,木材凭证采伐率为99%以上。共发生森林火灾20起,受害森林面积189.93公顷,损失林木蓄积9813立方米。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分别为每10万公顷8.4次和0.8‰。全市共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32200亩,防治面积32150亩,防治率达99.8%。其中物理生物防治面积31750亩,占80.4%。确定69个病虫害监测点,实施松材线虫病监测面积608131亩,竹卵圆春、松毛虫、经济林病虫监测面积113600亩,监测覆盖率100%。调处山林纠纷6起。办结各类森林案件170起,其中刑事案件22起,治安案件26起,林政案件122起。共处罚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34人,其中依法逮捕13人,取保候审22人,治安拘留11人,治安罚款15人,林业行政处罚173人。检查登记木材运输车辆6419车次,检查木材流量46868立方米,毛竹125万株,查处违章车次505起,没收木材2845立方米,毛竹45300株,树苗20300棵,公路巡查里程达17万公里。
(金海燕)
【林地管理进一步规范】 2005年,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临安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为全省2个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总量控制、用途管制、权属管理、等级划分的原则,对林地满足建设用地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探索生态环境免受破坏、森林覆盖率维持在较高基点的前提下,拓展用地空间。该规划主要明确林地保护利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林地保护分区与管制、林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等。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全市共办理各类使用林地项目169起,为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用地空间。对林道建设实施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防止生态破坏。全市批准在建林道122条,涉及24 个乡镇110个村,改善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组织开展以查处违法用地为主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排摸案件50余起。继续做好林权证发放工作。全年核发到户林权证482本。 (周元中)
【开展森林防火工作责任状考核】 为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2005年,首次对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森林防火责任单位进行森林防火工作责任状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指挥系统情况、落实责任情况、宣传教育情况、野外火源管理和设施建设情况、控制森林火灾情况、火灾查处和防火档案情况等六个方面。年度考核期为当年11月1日到次年10月31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和平时的抽查情况,评定出当年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由市人民政府通报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对考核得分不足70分的、一次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300亩以上的或受害森林面积100亩以上的、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或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含死亡)事故的、森林火灾受害率超过1‰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年度评奖资格,并全市通报批评,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郑文达)
【野生动植物保护】 2005年,组织开展2次大型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对全市684名猎民开展依法狩猎的培训教育,狩猎证验审率90%以上。对全市8684株古树名木、12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和1个市级自然保护小区实行挂牌保护。全年共救护各类受伤、迷路的野生动物6只。《临安古树名木》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傅惠昌)
【市武警中队森林消防队成立】 2005年12月,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市武警中队联合组建“武警临安市中队森林消防队”,这是全市成立的首支专业化森林消防队。按照“双重领导、属地使用、就近用兵”的建队原则,市武警中队专门抽调一批官兵为基本队员,市森林防火指挥部为全队配置风力灭火机、防火服等灭火扑火器材,同时根据“专门建设、一专多能、专业技能、全时备勤”的要求,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还对队员们进行系统的森林灭火知识与技能培训,确保火灾时能“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灭得了”,最终实现全市森林火灾扑救任务的顺利完成。 (盛恩浩)
【候鸟禽流感防控】 2005年,临安市被列入浙江省首批3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之一。市林业局采取宣传、监测、预报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全力防控禽流感病毒经候鸟传入我市。同时,要求市民发现异常死亡或有病症的鸟类,一是要立即做好现场保护和前期隔离工作;二是要及时报告市森防站,由市森防站负责采集样本送检,检测结果森防站会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及上级林业野生动物检疫主管部门报告。 (胡国良)
林业产业
【概况】 2005年,全市新增林业产业化基地面积33660亩。新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8万亩,无公害竹笋基地3万亩,其中通过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5.2万亩。杭州桂花开发示范园区和龙岗山核桃示范园区被列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并顺利通过验收。横畈镇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新兴花卉乡镇,太湖源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二年试点,2005年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列为杭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竹笋总产量达19.13万吨,一产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加6000万元。全市涌现出12870个竹笋万元户,259个竹笋5万元户,14个竹笋超10万元户。锦城街道崇阳村民蒋长富,2005年竹笋收入25万元。全市山核桃总产量达到6800吨,一产产值2.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涌现出12160个山核桃万元户,852个山核桃5万元户。横路乡武村的周兆军,2005年山核桃收入12万元。
【龙头企业规模扩大】 2005年,全市林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林业龙头企业通过狠抓技改、扩建,增强龙头辐射带动能力。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被省林业局推荐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杭州深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杭州裕隆食品有限公司、杭州临安三峰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其中杭州临安三峰实业有限公司还申报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杭州深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浙江松友食品有限公司开展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的申报工作。 (金海燕)
【林产品品牌建设】 “桃源”、“深宝”2个山核桃系列产品获杭州市名牌产品称号,杭州深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深宝”商标同时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全市共有68家山核桃加工企业开展了QS认证,杭州临安菜篮子食品有限公司竹笋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俞锦章)
【康鑫公司与农户开展10万亩基地共建】 2004年开始,由省农业龙头企业康鑫公司出资在板桥、三口、玲珑、上甘等四个乡镇建立10万亩竹笋基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科学经营管理等措施,达到毛竹笋用林的高产高效。基地以农民经营为主,康鑫公司通过与农民签订共建合同和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平衡的机制。基地按照共建要求,从培训农民为突破口,通过20多期的培训班、现场会,把竹林科学经营理念传达给农民。康鑫公司还投资100多万元在板桥乡岙里村、青山湖街道研里村建立5000亩科技示范基地,按照森林食品基地要求,实行标准化管理。 (何钧潮)
【在无锡苏州举办竹笋山核桃推介会】 由市政府主办、市林业局承办的竹笋产品推介促销活动于3月18日至19日在无锡、苏州二地隆重举行。市领导章根明、翁东潮以及市委办、市府办、市农办、林业局、农业局、贸易局、财政局负责人,12家竹笋加工企业、15个竹笋贩销大户参加促销活动。促销活动吸引二市蔬菜营销企业、客商和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中国新闻社、苏州电视台、《无锡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12月17日至19日,副市长翁东潮率团参加第四届苏州市优质农产品交易会。菜篮子食品有限公司、深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新东林公司等9家企业、近百个产品亮相此次交易盛会。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临安市与无锡、苏州两市政府间、营销企业和营销大户间的了解与合作,扩大林农品市场知名度,架起农产品流通的金桥。
【竹笋生产总体上呈现出“五增五减”特点】 2005年,全市竹笋业创下历史最好业绩。投产74.8万亩,产量19.13万吨,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加2300万元。全市涌现出竹笋万元户12870个,5万元户259个,10万元户14个。分析2005年竹笋生产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五增五减”特点。一是总产量增,单产减。二是总产值增,平均价减。三是覆盖成本增,纯收入减。四是雷竹笋总产量增,高节竹、笋干竹笋减。五是发展新区增,重点老区减。竹笋业增产增收的主要原因是竹笋投产面积增加,覆盖面积增加。
【带壳笋年产值2400万】 2005年,带壳笋加工销售异军突起,有15家企业加工生产,共加工带壳笋40.1万箱,比上年翻二番,产值达到2400万元。小小带壳笋只是创新加工方法就创下不菲的业绩,增加竹笋加工新品种,扩大竹笋加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竹笋加工业八项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2005年,全年加工鲜笋总量达11.7万吨,销售总收入5.77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5%。其中竹笋加工业分别有八家厂家的8个产品不仅品质优良,年产量居全国首位。分别是:松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出口水煮笋年产量30900吨、康鑫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生产的香米笋产量30万罐、裕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生产小罐头笋产量20万罐、郭氏食品的天目笋干年产500吨、顶顶鲜年产油焖笋13万箱、万丰年产休闲笋干280吨、西马克年产调味笋丝小包装3.3万罐、三宝年产带壳笋13万箱。
【竹笋加工精加工量增加】 2005年,笋干加工销售总量为4400吨,与上年持平,其中天目笋干2000吨,比上年增长11%。天目休闲笋干全年加工980销量吨,产值3136万元,比上年增长6.5%。菜竹笋、水煮笋共加工销售29.5万罐,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小包装精加工为82万箱,比上年增长27%。盒装油焖笋加工32.8万罐,比上年增加27%。
【加强产地环境与林产品的监测检测】 先后在太湖源、西天目、千洪等竹笋重点乡镇,取样检测30批次鲜笋,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分析,并对结果跟踪指导。在雷竹退化林地和秋笋示范点取土样48个,检测土壤N、P、K有效养分,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养分进行评价,指导竹农进行合理施肥,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提高竹笋品质。此外,还对全市山核桃、菜竹、笋干竹都市林业示范园区及各类示范基地进行定点跟踪监测和检测,通过土壤、环境与产品的监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
【绿色食品和森林食品基地认证】 2005年,通过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的面积有52020亩,分别是杭州康鑫食品有限公司“文同”毛竹笋4万亩、临安竹业协会“天目山”雷竹笋1万亩、杭州市万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万丰”笋干2020亩。通过现场评价、环境检测、产品检测的5家,分别是申宝、临佳、东升、山妹子、恒利,杭州菜篮子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高节竹高山栽培及鞭笋生产试验研究通过验收】 高节竹高山栽培及鞭笋生产试验研究重点研究高节竹高山丰产栽培试验、夏笋冬出覆盖试验、高节竹鞭笋生产试验研究。采用竹叶进行冬季覆盖,使高节竹夏笋冬出,提早出笋期三个月,亩产值14298元。首次采用旧材料,进行夏秋季薄覆盖,生产高节竹鞭笋,挖掘方便,成本节约,在方法上有创新,在技术上有突破。3亩试验地,亩产鞭笋340.8公斤,亩产值3323.7元,效益显著。并在西天目乡鲍家村、太湖源镇龙须山村、高虹镇木公山村等三个乡镇推广高山高节竹笋用林丰产培育技术3050亩,使推广区竹笋总产量1867吨,产值392.544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全市高节竹丰产高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科学的示范。2005年11月通过验收。 (金海燕)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