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年鉴(2007)
临安市2006年发展综述
【概述】2006年,临安市辖7个乡、15个镇、4个街道,有651个村、15个居委会、11个社区。年末户籍人口52.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92‰。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再次获得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称号。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种植业8.44亿元,增长9.3%;林业产值12.77亿元,增长16.2%;牧业产值4.77亿元,增长7.4%;渔业产值0.37亿元,增长5.7%。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播种面积1.60万公顷,总产量9.25万吨。蔬菜、花卉、水果生产稳步增长,茶叶产量略有下降。完成绿化造林面积664.4公顷。竹笋产量20.91万吨,山核桃产量8350吨,分别增长9.3%和19.6%。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6.55%。肉类总产量2.86万吨,下降1.7%。蚕茧产量4111吨,增长11.1%。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年末达到30余家。全年水利资金投入5.6亿余元。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4万千瓦,增长11.5%。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4个,农业龙头企业67家。当年立项示范园区24个,示范基地246个,建成7个杭州市级示范园区,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食品认证7个,无公害食品认证5个。建成四级共35个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室,实现整个检测体系的网络化管理,肉类、蔬菜和豆制品上市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建设,累计建设示范村14个,重点整治村134个,一般整治村72个。於潜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乡镇,青山湖街道桥头村、太湖源镇白沙村、锦城街道横街村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28.76亿元,增长20.1%。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00家,达到593家,实现销售产值221.68亿元,增长24.1%,新增10亿元和5亿元企业各1个,亿元企业11个,5000万元企业21个。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51.8%,实现利税15.26亿元,增长27.2%;其中利润8.22亿元,增长27.1%。50个成长性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3.4亿元,增长30.1%。50个最具成长性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0.36亿元,增长23.7%。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投产企业221家,当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7亿元,增长53%,占规模工业的42.6%。临安经济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有投资价值开发区",主平台作用日益显现。
全力推进33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工业性投资21.88亿元,增长17.8%;制造业投资18.89亿元,增长19.7%。以房地产为主的三产投资增幅有所下滑,第三产业完成限额以上投资40.14亿元,增长14%。全市有房地产业开发企业55个,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0.39亿元,增长13.9%。房地产施工面积197万平方米,增长9.4%,其中新开工面积67.4万平方米,下降34.5%;竣工面积26.7万平方米,增长58.6%;商品房销售面积29.89万平方米,销售额11.12亿元。全市有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43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31亿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城镇消费增长17.7%,农村消费增长15.8%,呈现同步增长态势。消费增长首次高出投资增长。当年新增连锁超市门店45个,达到125家,营业面积达8万平方米,实现商品销售额3.92亿元,增长24.6%。26个乡镇(街道)、20个企业和12个旅游景点设立了消费维权站,189个村设立消费维权监督点,基本建成"群众监督网"。消费呈现升级趋势。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销售额中,汽车、石油及制品、家电、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97.6%、39.4%、22.7%和17.1%。全年实现餐饮收入5.58亿元,增长16.6%。旅游接待367.23万人次,增长11.2%。其中旅游景点接待217.29万人次,增长10.6%;旅游景点门票收入5715万元,增长8.9%。休闲服务业继续发展。"农家乐"经营持续红火,有经营户336户,床位6800余张。全年引进内资项目81个,协议资金5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5%,到位资金28.65亿元,增长15.8%;引进外资项目16个,合同利用外资73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36万美元。全市实现自营出口3.57亿美元,增长19.5%;进口5841万美元,增长32.8%。欧盟和美国继续成为主要出口市场,分别占26.3%和23.9%。在出口产品中机械电子类以1.54亿美元取代纺织服装类,成为最大的出口行类。
全年公路客运量2615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97180万人千米,比上年分别增长3.2%和2.1%。公路货运量1280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88325万吨千米,分别增长3.3%和3.5%。水路货运量16.5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1155万吨千米。机动车辆快速增加,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8万辆,新上牌汽车5986辆,平均日增16.4辆。全年交通建设投资11.5亿元。高速公路里程103.99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797公里。
实现邮电业务收入3.8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4万户,电话普及率115.9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4.42万户,增长8.5%。全年完成数字电视平移2.6万户。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增长19.5%。地方财政支出9.42亿元,增长24.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129.79亿元,增长20.1%。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17.78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82亿元,保费收入2.80亿元。
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9项,其中国家级29项,省级43项,杭州市级53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个,杭州市级3个,杭州市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12个。申请专利390余项、获授权170余项。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项发明专利分别被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等受理,实现国外专利申请和受理零的突破。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浙江林学院教职工1337人,在校学生1.7万人。有小学67所,中学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在校小学生3.24万人,在校中学生2.05万人。2006年"吴越风情"广场文化艺术节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吴越风情"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临安响竹》获2006"华夏一绝"全国民族民间鼓乐舞蹈邀请赛金奖。《龙腾狮跃》获浙江省广场舞蹈大赛金奖。开展"百姓阳光文化工程"--"双千百十"文化活动,启动"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完成"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临安新闻网被评为"第二届文明办网示范单位"。《今日临安》报全年出版262期,期赠阅1.2万份。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8.5%,电视人口覆盖率98%。举办千人环城跑、杭州天目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和临安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临安籍选手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所获金牌数在全省参赛的88个县(市)区中排列第九。建成健身苑(点)80个。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00个,医疗床位1291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845人。计划生育率98.42%。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立首家慈善超市,建立企业冠名留本基金28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0元,比上年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53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8011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07元,增长15.1%。
【杭徽高速公路临安段贯通】(参见"交通·电力·邮电"栏目)
【临安市成为国家卫生城市】2006年8月2日,全国爱卫会命名临安市为国家卫生城市。2003年,临安市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三年来投入20余亿元,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城防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楼道和里弄小巷卫生、"五小"行业、集贸市场等专项整治;开展创国卫文艺宣传进社区(村)、"市民道德体检"、"小手牵大手"、"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系列活动。2005年12月,临安市通过全国爱卫会的暗访调研。2006年4月,通过全国爱卫会的技术考核。6月14~17日,全国爱卫会考核鉴定组到临安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考核鉴定,认为整体卫生水平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
【临安市再次被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2006年10月,临安市再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1996年,临安市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10个"中国竹子之乡"之一。十年来,临安市依托资源、区位和科技优势,大力实施"三竹(毛竹、菜竹、笋干竹)并举,三产联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竹林面积从4.67万公顷增加到6.58万公顷;竹笋产量从6.8万吨增加到20万吨,竹业总产值从4.1亿元增加到19.2亿元;农民人均竹业收入从1200元增加到2200元,并涌现出一批笋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竹业精品示范区和专业合作社。
【临安经济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参见"工业经济"栏目)(曾南方)
地情概貌
【地理位置】临安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北纬29°56′~30°23′,东经118°51′~119°52′。东临杭州、西接黄山,是连接浙皖的省际边界市,是浙皖相邻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境域东界杭州市余杭区,南接富阳市、桐庐县和淳安县,西接安徽省歙县,北邻安吉县及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杭徽高速公路和02省道穿境而过。市政府驻地锦城东距杭州市区46公里。
【地形地貌】临安市地形与华夏式构造有深刻联系。西北山岭起伏连绵,向东南渐趋低缓,形成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相向排列,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三面环山,向杭州湾开口,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
【山脉走势】境内群山主要归属天目山脉和昱岭山脉。天目山脉自江西怀玉山经安徽黄山蜿蜒入境,总体走势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消失于杭州湾和杭嘉湖平原。昱岭山脉在境内西南部,自清凉峰向东南渐趋低缓。境西北最高点清凉峰海拔1787米,境东最低点青山镇石泉村海拔仅9米;西天目山仙人顶海拔1506米。清凉峰和西天目山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溪流分布】境内主要溪流有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和昌化溪。东北部的大部分水流汇入南苕溪和中苕溪向东流出,经余杭入东苕溪注入太湖,属长江水系;西北部的天目溪和昌化溪交汇于紫水乡紫溪村向南流出,经分水江入富春江,属钱塘江水系。
【建置沿革】临安市由原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合并而成。建县以於潜最早,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於潜县;临安稍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置临水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临安;昌化次之,唐垂拱二年(686年)置紫溪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为昌化县。后三县分治,历元、明、清、民国。1958年余杭并入临安县,於潜并入昌化县;1960年,昌化(含於潜)并入临安县;1961年,原余杭县析出。1996年12月28日,临安撤县设市。(唐剑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