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允许的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现将无公害茶叶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一、无公害茶园的生产环境要求
(1)立地条件好,交通、水源便利,坡度在30°以下的山坡地,茶园及其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口不得有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等;
(2)土层深厚,排蓄性能良好,PH值4.5~6.5之间(微酸性),土壤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含量较高,土壤质地以砂质红黄壤土较好;
(3)茶园灌溉用水不能含有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
二、茶树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技术
选用与推广优良茶树品种是提高茶园单产、改进茶叶品质、增强茶树抗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的最根本措施。适宜我市种植茶树品种宜选用鸠坑、福鼎等有性系茶树品种和龙井43、中茶108等无性系茶树良种。
1、适宜我市种植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简介:
(1)龙井43: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分枝密。特早生种,育芽能力特强,发芽整齐密度大,芽叶短壮,该品种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芽叶短壮,茸毛少,叶绿色,抗寒性强;但抗旱性稍弱,持嫩性较差。产量高,适制绿茶,特适制龙井、旗枪等扁形茶类。
(2)中茶108: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叶尖渐尖。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春茶一般在3月上中旬萌发,育芽力强,持嫩性好,抗寒性、抗旱性、抗病性均较强,产量高。适制龙井、烘青等名优绿茶。
(3)浙农113:中叶类,发芽尚早,名茶开采时间在3月上旬,叶色黄绿,发芽密度较大,育芽能力强,茸毛多,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性均强,尤其是抗寒性表现突出,产量高,适制绿茶。其品质特征为:香高持久,滋味浓鲜爽口。
(4)白叶1号: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芽叶生育力中等,持嫩性强,一芽一叶盛期在4月上旬,幼嫩芽叶呈白玉色,游离氨基酸在6%以上,为常规品种近一倍,适制白茶。
(5)迎霜:小乔木型,中叶类。发芽早,名茶开采在
2、品种布局:良种茶园品种布局应按照茶类的适制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选好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每个品种应做到集中连片种植。
3、种植规格:良种茶园要做到合理密植,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地力,提早成园。总结各地经验,种植规格为双行条播为好,即大行距
4、种植时间:茶苗移栽的最适时期,是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止,地下根系生长仍然旺盛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移栽容易成活,我市一般茶苗移栽适期为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上旬和秋末冬初的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
5、种植技术:良种茶苗种植,首先要选用植株大小适中,根系良好,生长健壮的茶苗,一般中小叶种要求苗高达
三、茶园修剪技术
茶树修剪是培育丰产树冠与提高芽叶质量的关键,也是消灭树冠枝梢病虫的重要措施,主要有可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四类。
1、定型修剪:幼龄茶树一般要进行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离地面 15
2、轻修剪:一般剪去树冠面5—
3、重修剪:茶树的三级骨干枝和生产枝均已衰弱,只有二级骨干枝尚健壮的可采用重修剪,通常在离地面 35—
4、台刈:严重衰老的茶园,茶树骨干枝已全部衰退,可采用台刈进行复壮,一般在春茶后进行,在离地面 5
四、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来供应,因此,茶园土壤条件的好坏与无公害茶叶生产密切相关。
1、土壤管理:无公害茶园土壤管理主要起着疏松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促进茶树根系更新和生长的作用,一般可分为浅耕和深耕二种。茶园行间浅耕是指深度不超过
2、茶园施肥技术:
按照茶树的生长要求,无公害茶园施肥应达到重视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肥为主,氮肥与磷、钾肥和其他元素肥料相结合;重视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改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肥料的吸收率。采用绿肥等覆盖茶园土壤,保持土壤水分;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和污泥;人畜禽粪尿等施用前须经无害化处理才可使用。
(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年秋季开沟
(2)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追肥。追肥以化肥为主,在茶叶开采期前15~30天开沟施,每亩不超过
(3)叶面肥与土壤肥相结合,采摘前15天喷施,茶芽有一芽一、二叶初展期使用,喷叶面肥要求用水量加大一点,最好叶面能基本喷湿,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4)采用合理的耕作,至少每两年施一次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有条件每年实行机械化中耕一次,既节省工本、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还改善了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机械化中耕深度均匀、泥块大小一致,机械化中耕质量要高于人工中耕。
五、无公害茶园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茶树病虫害防治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范围。
1、农业防治
(1)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外地进苗木时要严格检疫,拒绝病虫种苗带入。
(2)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尺蠖、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3)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
(4)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清园,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类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5)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
2、物理防治
(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茶芽粗腿象等害虫的危害。
(2)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尽量不用除草剂除草)。
(3)色板、杀虫灯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使用黄板、杀虫灯等昆虫诱捕器诱杀,减轻田间发生量,对黑毒蛾、茶毛虫、茶卷叶蛾、茶尺蠖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1)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2)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在茶园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苦参碱、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农药等防治茶园害虫。
4、化学防治
选用适用农药,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按防治指标用药,允许茶园中有少量害虫(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倡一药多用或合理混用。
(1)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可选用的农药品种:35%赛丹乳油、10%吡虫啉、98%巴丹、天泰、2.5%敌杀死、5%氯氰菊脂、0.6%清园保、20%除虫脲、10%螨死净、73%克螨特、99.1%敌死虫、70%艾美乐、1.8%虫螨光、强力杀蚧乳剂、石硫合剂(晶体)等。
(2)使用有效期限内的农药(一般农药有效期限为二年),提倡低容量喷雾,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3)严格禁止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杜绝农药残留的新污染源,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 1605 )、甲基对硫磷(甲基 1605 )、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等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
附: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药品种 |
使用剂量 g(ml)/亩 |
稀释倍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施药方法、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
80%敌敌畏乳油 |
75~100 |
800~1000 |
6 |
喷雾1次 |
40%乐果乳油 |
50~75 |
1000~1500 |
10 |
喷雾1次 |
50%辛硫磷乳油 |
50~75 |
1000~1500 |
3~5 |
喷雾1次 |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
12.5~20 |
4000~6000 |
5 |
喷雾1次 |
2.5%联苯菊酯乳油 |
12.5~25 |
3000~6000 |
6 |
喷雾1次 |
10%氯氰菊酯乳油 |
12.5~20 |
4000~6000 |
7 |
喷雾1次 |
2.5%溴氰菊酯乳油 |
12.5~20 |
4000~6000 |
5 |
喷雾1次 |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
20~30 |
3000~4000 |
7~10 |
喷雾1次 |
98%巴丹可溶性粉剂 |
50~75 |
1000~2000 |
7 |
喷雾1次 |
15%速螨酮乳油 |
20~25 |
3000~4000 |
7 |
喷雾1次 |
20%四螨嗪悬浮剂 |
50~75 |
1000 |
|
喷雾1次 |
0.36%苦参碱乳油 |
75 |
1000 |
|
喷雾 |
2.5%鱼藤酮乳油 |
150~250 |
300~500 |
|
喷雾 |
20%除虫脲悬浮剂 |
20 |
2000 |
7~10 |
喷雾1次 |
99.1%敌死虫 |
200 |
200 |
|
喷雾1次 |
Bt制剂(1600国际单位) |
75 |
1000 |
|
喷雾1次 |
茶尺蠖病毒制剂(0.2亿PLB/ml) |
50 |
1000 |
|
喷雾1次 |
茶毛虫病毒制剂(0.2亿PLB/ml) |
50 |
1000 |
|
喷雾1次 |
白僵菌制剂(100亿孢子/g) |
100 |
500 |
|
喷雾1次 |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 |
100 |
200 |
|
喷雾1次 |
20%克芜踪水剂 |
200 |
200 |
|
定向喷雾 |
41%草甘膦水剂 |
150~200 |
150 |
|
定向喷雾 |
45%晶体石硫合剂 |
300~500 |
150~200 |
采摘期 不宜使用 |
喷雾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 |
75000 |
— |
采摘期 不宜使用 |
喷雾 |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
75~100 |
800~1000 |
10 |
喷雾 |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
50~75 |
1000~1500 |
10 |
喷雾 |
a表示暂时执行的标准 |
注:在出口茶园中,农药的使用应该根据进口国的农残标准作相应的调整,如在出口欧盟的茶园中应禁用敌敌畏、巴丹、Bt制剂、阿维菌素等农药,慎用吡虫啉等农药。
无公害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 称 |
防治指标 |
防治适期 |
推荐使用药剂 |
茶尺蠖 |
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
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应掌握在1~2龄幼虫期,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源农药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 |
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除虫脲 |
茶黑毒蛾 |
第一代幼虫量每平方米4头以上;第二代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
3龄前幼虫期 |
Bt制剂、苦参碱、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联苯菊酯、除虫脲 |
假眼小绿叶蝉 |
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 |
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 |
白僵菌制剂、鱼藤酮、吡虫啉、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
茶橙瘿螨 |
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4头,或指数值6~8 |
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
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
茶丽纹象甲 |
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 |
成虫出土盛末期 |
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
茶毛虫 |
百丛卵块5个以上 |
3龄前幼虫期 |
茶毛虫病毒制剂、Bt制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 |
黑刺粉虱 |
小叶种2~3头/叶,大叶种4~7头/叶 |
卵孵化盛末期 |
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 |
茶蚜 |
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 |
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中旬 |
吡虫啉、辛硫磷、溴氰菊酯 |
茶小卷叶蛾 |
1、2代,采摘前每平方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 |
1、2龄幼虫期 |
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
茶细蛾 |
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 |
潜叶、卷边期(1~3龄幼虫期) |
苦参碱、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
茶刺蛾 |
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 |
2、3龄幼虫期 |
参照茶尺蠖 |
茶芽枯病 |
叶罹病率4~6% |
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 |
茶白星病 |
叶罹病率6% |
春茶期,气温在16~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 |
茶饼病 |
芽梢罹病率35% |
春、秋季发病期,5天中有3天上午日照<3h,或降雨量>2.5mm~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多抗霉素、百菌清 |
茶云纹叶枯病 |
叶罹病率44%;成老叶罹病率10%~15% |
6月、8月至9月发生盛期,气温> |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灵 |
(资料提供:临安市农技推广中心 王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