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提供:临安市农技推广中心 丁兰)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即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简称SRI),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马达加斯加的一种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法。SRI根据水稻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技术措施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达到“强根促蘖”,充分挖掘个体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SRI具有下列特点:(1)个体生长势旺,增产潜力大;(2)省工节本、经济效益高;(3)环境友好,有利于促进无公害稻米生产。
一、单季晚稻SRI关键技术
1、小苗早栽。育苗方式采用塑盘育苗或旱育秧;秧龄12~18天、叶龄2.5~3.5叶时移栽。从苗床取秧后尽快移栽。移栽时尽量小心,减少秧苗损伤。小苗移栽能提高低节位分蘖发生率,发挥水稻的分蘖优势。
2、单本稀植。每丛栽插1株,杂交籼稻每亩种植0.7~1万丛,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每亩种植1.0~1.2万丛。稀植的秧苗生长空间较大,从而能产生更多的分蘖,根系发达,能更好地从土壤中吸取养分。
3、无水层湿润灌溉。移栽时大田保留满沟水,整个营养生长期间实行间歇轻度灌溉,保持稻田湿润但无水层。进入生殖生长阶段,采用建立1~2厘米薄水层与露田交替进行的灌水方法。营养生长期保持田间湿润通气。对形成强大根系,促进地上部生长,争多蘖、多穗、大穗有很大作用。
4、增施有机肥。SRI注重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kg以上。通过大量施用堆肥和栏肥等腐熟有机肥来肥沃土壤,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根的生长,实现稻作可持续发展。
5、防治杂草。稻田无水层湿润灌溉有利于杂草发生,因此要注意防止草害。草害控制以化学除草为主,选用安全有效除草剂及时用药。有条件的也可采用中耕除草2次以上,第一次中耕除草要求在移栽后10天左右进行。中耕除草有利于土壤通气,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