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学名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一、栽培技术
1、选种,选种前可以参考:种玉米怎样选择品种。
玉米品种纯度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玉米产量的高低,玉米1级种子(纯度98%)的纯度每下降1%,其产量就会下降0.61%.选用高质量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有利保证。
2、种子处理:晒种。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
3、浸种和拌种: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促进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发芽率。用农药拌种可防治病虫危害。种子包衣就是给种子裹上一层药剂。包衣的种子播种后具有抗病、抗虫以及促进生根发芽的能力,要针对当地病虫害对症用药。
4、合理密植:合理密度要考虑品种特性。其次,如土壤肥力、施肥量大而合理,适宜的密度就大。在易旱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密度宜稀。
5、确定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以5~6cm为宜。在墒情较好的黏土,应适当浅播,以4~5cm为宜。疏松的砂质壤土,应适当深播,以6~8cm为宜。如土壤水分较大,不宜深播,土干则应适当深播。
6、适施种肥:适量施种肥可以供给幼苗育足的养分,促进苗期的生长和增强对干旱、低温、病害等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种肥包括少量的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种肥使用要控制用量和将种肥隔离,以免烧苗。一般亩施5~8kg磷酸二铵,效果不错。如果播后出现缺株少苗,但没有明显的缺行断垄现象,可以在缺株的临近株穴,在定苗的时候,留双株来补足密度;也可在缺行断垄严重的区域种植耐荫性较强的作物如大豆、马铃薯等。如出苗只有一半,可播种间作作物。出苗不足一半时,建议毁种重播。玉米喜温喜光。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但发芽速度极为缓慢,易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侵害而腐烂。有的地方为了避免伏旱影响和高温季节带来的授粉不良,在入春时过早播种,由于土温低、季节性气温尚未稳定,从播种到出苗往往需要20天,其间如遇阴雨或寒潮,常造成出苗不齐或种子霉烂。玉米种子在10~12℃的温度下发芽较快而且整齐,生产上把这一温度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指标。
7、合理密植
(1)扩大行距。改传统常规行距60~65厘米为120~130厘米(也等于隔行种植)。把肥和苗集中1/2的利用面积上。加大密度,公顷保苗6.0万~6.2万株,收获株数必保5.8万株。
(2)扩大株距。由常规垄不变,采用远距一掩多株(80厘米3株或100厘米4株),公顷保苗6.0万~6.2万株,收获株数必保5.8~6.0万株。
8、施肥
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每公顷施入优质农家肥80立方米,化肥要求N75%施入底肥,25%作为追肥,底肥深度15~20厘米(以免化肥烧幼根,要拌入尿素缓释剂),施肥标准要根据当地地力肥水条件调解用量。标准为常年常用量的130%为前提(增加常规用量30%)。
二、病虫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喷施叶面肥配合施用杀菌剂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每亩用药液50-70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进行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玉米褐斑病:(1)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2)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3、玉米锈病:应以种植抗病杂交种为主,辅以栽培防病等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1)选用抗病杂交品种,合理密植。(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提高植株抗病性;适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3)及时施药预防控病。药剂防治以制种田和留种田块为重点。在植株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粉或25%敌力脱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4、玉米螟:危害症状,以幼虫钻蛀茎部,受害后不但影响营养、水分的运输,而且易折雄、折穗、折茎,对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采取烧、沤、轧、封等办法,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选用抗虫品种。关于玉米螟的如何防治不妨参考。
(2)诱杀成虫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高压汞灯诱杀螟蛾,可有效地降低玉米螟危害率。
(3)生物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始期、初盛期进行2次放赤眼蜂,每次每公顷放蜂15万-30万头,每公顷设放蜂点75-150个。(4)化学防治用辛硫磷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每株2克,投入到玉米心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