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我省芝麻种植面积不断下滑,现基本稳定在30~40万亩。影响芝麻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农林网从生产栽培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土壤贫瘠、投入不足: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种植芝麻的土壤大多是缺磷、少氮、钾不足的瘠薄地,因种植其它作物产量低、收益差,农民便种芝麻。多数的芝麻产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芝麻需肥规律又缺乏认识,农业投入较少,不施肥或者少量施肥,而且不懂科学配方施肥,施肥方法不当,影响肥效,造成不良后果。
二、旱、涝灾害影响严重:芝麻属于耐旱性较强的作物,但易受降雨量年际变化和分布不均的气候因素影响,年份间产量波动较大。芝麻往往被种植在无水浇条件的纯旱地,如芝麻生育期间持续干旱,不仅影响播种、出苗,还会抑制芝麻的生长发育,造成花、蕾、蒴果脱落,提前终花封顶而大幅度减产;如芝麻生育期间降雨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芝麻受渍涝而生长不良,严重减产,甚至受渍涝死亡而大面积绝收。
三、重茬严重且轮作不合理:芝麻集中产区连年种植芝麻,重茬严重,造成土壤中病原菌长年积累,茎点枯病、枯萎病等发病严重,后期叶部病害对芝麻产量也会产生严重威胁,雨涝灾害更能促进病害的传播流行。目前还没有绝对抗病芝麻品种,在芝麻生产中合理轮作,并在芝麻生育期间对芝麻病害进行防治,以减轻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四、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目前河北省芝麻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冀芝1号、2号、3号白芝麻、冀9014黑芝麻及农家种。除了少数农民购买新品种外,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浅薄,不愿意投入资金更换品种、自留种子或串换用种。芝麻高产区虽推广了一些新培育的高产品种,但由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加之芝麻异交率较高,致使芝麻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混杂、退化速度快。导致芝麻品种种性低劣,不能发挥良种的增产效益,降低芝麻的商品品质。
五、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不配套: 河北省芝麻育种发展迅速,并研究了其相应的生育规律,组装、配套了高产栽培技术。然而这些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却受到一定限制,大部分芝麻产区延续传统的种植方式,存在着以下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不配套的问题。(1)播种期不适宜:播种过早或过晚,影响芝麻的正常生长发育;(2)播种质量差:芝麻播种粗糙,深浅不一,覆土不严,造成芝麻幼苗大小不齐、壮弱不等;(3)种植模式不规范:大部分是撒播,株行距不一致,芝麻的个体发育差异较大;(4)间、定苗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使得群体与个体发育不协调,蒴果减少,产量降低;(5)管理失误,有病不防、有虫不治、草荒严重等,都会造成芝麻减产;(6)后期不及时打顶,造成芝麻籽粒的商品一致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