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草本花卉病虫害防治知识2
7、 报春花 病害: 报春花细菌性叶斑病 虫害: 长尾粉蚧
报春花细菌性叶斑病
[症 状] 叶上病斑多角形至不规则圆形,直径1-4毫米,浅红褐色至黑褐色,周围有明显黄绿色晕圈。严重时,叶、花瓣也易感染,产生褐色小斑。
[发病规律] 种子带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C,40°C以上或4°C以下不能生长。寄主范围狭窄。
[防治方法] 拔除病株。可疑种子用0.52%次氯酸钠溶液浸2分钟后再播种。植株生长期发病可喷链霉素1000倍液。
长尾粉蚧
[分布与为害] 在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均有分布。有报春花、扶桑、海桐、樱花、变叶木、夹竹桃、仙人掌、杜鹃、石楠等。成虫、若虫刺吸茎叶汁液,影响生长。
[形态特征] 雌虫椭圆形,体长2.5毫米,宽1.5毫米,白色稍带黄色,背中央具
1褐色带。足与触角有少许褐色,背面敷白蜡粉。体缘生白色蜡质突出物,近尾端有4根白色细长蜡丝。触角8节,第八节最长,各节均具毛。足甚长,胫节比跗节长2倍,爪长。腹部各节有许多小孔及散生毛,腹侧具圆孔及尖刻,分泌白色蜡质。肛门轮生6根长毛。卵略呈椭圆形,淡黄色,产于白絮状卵囊内。若虫似成虫,但较扁平,触角6节。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3代。以卵囊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若虫大量孵化,群集幼芽、茎叶上吸汁为害,使枝叶萎缩、畸形。雄若虫后期成白色茧,在茧内化蛹。雌成虫产卵前先形成絮状蜡质卵囊,卵产于囊中。每雌虫可产卵200-300粒。
[防治方法] 人工刮除介壳虫。若虫盛孵期喷洒螟松1000倍液,或氧化乐果100D倍,或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该除上述病虫外,还有炭疽病、根腐病、桃蚜、朱砂叶螨,可参阅其他花卉。
8、石竹 病害: 石竹炭疽病 石竹枯萎病 石竹叶枯病 虫害:
石竹炭疽病
[症 状] 病菌从叶尖和叶缘侵入后,初期出现枯黄色斑,逐步向叶基或叶脉方向蔓延扩大,形成不规则病斑。病斑边缘明显,紫褐色。后期病斑黄褐色或灰白色,上生黑褐色或轮纹状排列的小点。
[发病规律] 初秋发病。气温较高,干旱缺水,管理不善时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2.秋末冬初,彻底清除病残株并烧毁。
3.发病初期喷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此,连续4-5次。
石竹枯萎病
[症 状]
病菌主要从根颈或根部伤口侵入。感病部位变黄褐色或褐色干腐,很快向上蔓延,茎干收缩。剖视木质部可见黄褐或紫褐色腐烂。病株地上部分叶片失去光泽,变软,靠近根茎处的叶片枯黄下垂,病情发展迅速,植株很快枯萎。病菌若从植株以便侵入,则先表现半边枯萎。环境潮湿时,在根茎腐烂处可见白色丝状物
[发病规律] 此病发生于4-6月,病菌在植株病残体或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传播,多从伤口侵入。春夏间阴雨连绵,土温较高,植株盆内积水,环境郁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从健株上采种,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
清洁园地,彻底清除残根病叶。
及时拔除重病株,轻病株可以用分枝法除去病株。换盆换土,也可在原盆花中淋灌0.5%高锰酸钾,或3%硫酸亚铁,或70%敌克松500倍液。
石竹叶枯病
[症 状] 受害叶片初期叶尖枯黄,逐步向叶基部蔓延,至使叶片干枯1/3-2/3。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灰白色,密生许多小黑点。
[发病规律] 以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在寄主残体或土中越冬。早春侵染植株下部叶片,初期叶尖枯黄。病株上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重时,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及时摘除病叶,严重病株拔除烧毁。喷洒50%扑海因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9、矮牵牛 病害: 白锈病 花叶病 虫害: 旋花天蛾 黄刺蛾
矮牵牛白锈病
[症 状]
叶片、叶柄、嫩茎及花均可受害。初期为浅绿色小斑,后转为淡黄色,无明显边缘;后期,病部背面产生白色孢状隆起,破裂时,散放出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孢囊孢子。病重时可连成大斑,使花、茎扭曲、包围叶柄、嫩稍时,环割以上的组织,造成营养不良,萎缩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除危害牵牛花外,尚可危害甘薯、雍菜等旋花科植物。种子带菌,成为第二年侵染来源,8-9月发生较普遍。
[防治方法] 清除病叶、病株及旋花科杂草。喷施50%疫霉净5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
矮牵牛花叶病
[症 状] 在矮牵牛生长地区均有此病发生。在叶片上常发现有花叶和班驳症状。有些植物上形成条斑。
[病 源] 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引起的。病毒粒子为棒状,长300纳米。
[发病规律] 传播的关键在于工具及手指等机械传播。
[防治方法] 由于机械传毒是矮牵牛花叶病传播的主要手段,农具和种子用10%漂白粉处理20分钟可以起到一定效果;被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的土壤,用溴甲烷30克/平方米也可以使病毒失去活力。温室不准吸烟,以防烟丝中病毒传播。
矮牵牛旋花天蛾
[别 名] 甘薯天蛾、虾壳天蛾、白薯天蛾。
[分布与为害] 在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安徽、河北、内蒙古、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寄主有牵牛花、旋花科、豆科、茄科植物等。幼虫蚕食叶片,可把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7—50毫米,翅展90—100毫米。全体灰褐色,胸背有2丛八字形鳞片,腹背面中央有1条较宽的灰黑色纵带,每节两侧顺次有白色、红色和黑色3条横带。前翅灰褐色,有不规则锯齿状及云纹状纹;后翅灰色,有4条黑褐色横纹。(图6—31)。卵为球形,直径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头部有2条黑色纹,体色有黄色和淡绿色2个类型。体有许多环状皱纹,第八腹节有1末端下弯的尾角。尾角橙黄色,末端黑色,体侧有7条斜纹。蛹长56毫米,红褐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成长椭圆形,环状。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中旬羽化。成虫喜食糖、蜜,趋光,飞行力强。交尾后产卵于牵牛花叶背面,或叶柄上。卵单粒散产。卵期5-6天。幼虫孵化后先吃卵壳,再食叶片。3龄后沿叶缘蚕食。4龄时食量剧增。蜕皮4次老熟,潜人土中5—30毫米深处化蛹。蛹期14天。
[防治方法] 挖土灭越冬蛹。幼虫盛孵时,喷40%乐斯本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
矮牵牛黄刺蛾
[别 名] 刺毛虫。
[分布与为害]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有矮牵牛、梅花、腊梅、西府海棠、桃花、月季、石榴、樱花、红叶李、郁李等。幼虫食叶,5龄以后,可把整片叶吃光,仅留主脉。幼虫体上有毒毛,能刺痛皮肤。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毫米,翅展35毫米。头和胸背黄色,腹背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2条暗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V”字形,内面1条伸至中室下角,为黄色与褐色的分界
线,横脉纹为1暗褐色点。后翅灰黄色。卵扁平、椭圆形,黄色。(图6—32)。老熟幼虫长约24毫米,黄绿色,背面有两头宽中间狭的鞋底状、紫红色斑块。蛹为离蛹,椭圆形,长约13毫米,黄褐色。茧灰白色,椭圆形,表面有黑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 在江苏、浙江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4月化蛹。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出现。羽化后交尾,次日即产卵。数粒卵一起产于叶背。卵期5—6天。初孵幼虫先取食叶的下表皮和叶肉,仅剩上表皮,呈圆形透明小斑。5龄以后分散取食,可把整片叶吃光,仅剩叶脉。7月幼虫老熟时,先吐丝缠绕枝干,后吐丝和分泌粘液结茧。8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出现,秋后在枝干上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人工用小刀挑刺越冬虫茧。成虫羽化期,点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为害时,喷Bt乳剂100亿孢子/毫升,200-500倍液,或喷敌百虫1000 倍液。
-----------------------------------------------------------------------------------------
10、美女樱 病害: 美女樱白粉病 美女樱灰霉病 虫害: 黑角蓟马
美女樱白粉病
[症 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叶柄及茎。初期,叶面产生近圆形白色的粉斑,并迅速扩大,连接成片,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白色粉霉。严重时,叶片黄枯。
[发病规律] 空气湿度大。温度较高时,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参考菊花白粉病防治。
美女樱灰霉病
[症 状] 花瓣受害时,产生水渍状小斑,不久扩大,变褐腐烂。叶部受害,先从边缘发生褐色发软的病斑,再扩大到全叶。天气潮湿时,着生灰霉层,后变褐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越冬,气温20℃,湿度高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参考香石竹灰酶病.
黑角蓟马
[分布与为害] 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寄主有菊花、茶花、美女樱等。成虫和若虫在寄主花内取食花器汁液。
[形态特征] 成虫触角7节,除第三节黄色外,其余各节褐色。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月晕橙红色。头后部和前胸背板有横向的皱纹。前胸背板后缘角有长鬃2条。前翅灰色,上脉基鬃4+3条,端鬃3条,下脉鬃17条。若虫体褐色,胸部色略淡,腹部2-7节,各具副毛10-12条。第八腹节后缘栉毛完整。
[生活习性] 黑角蓟马活动及取食都于寄主花内,以锉吸式口器 为害花器,使花提早凋谢。
[防治方法] 参考万寿菊小头蓟马的防治。美女樱病虫害,除上述外,还有茎腐病、立枯病、棉蚜等。
-----------------------------------------------------------------------------------------
11 虞美人 病害: 虞美人细菌性斑点病 虞美人霜霉病 虫害:
虞美人细菌性斑点病
[症 状] 叶、茎、花等部位均受细菌为害。叶上初生细小水渍状斑点,不久圆形暗褐色斑,常有同心轮纹,周围有水渍状晕圈;老病斑晕圈则不明显。叶上病斑发生多时,斑点很小,但通过汇合形成黑色至乌黑大斑块。斑块上有菌脓溢出。茎上病斑长条形,并能汇合环切茎部。花部尤其是幼嫩花萼最易感染,部分或全部变黑。细菌还能穿过萼片,侵染下面幼嫩花瓣,使花停止发育。蒴果上产生明显水渍状黑色斑,菌脓也比其他部位明显。
[发病规律] 病菌还侵染罂粟科植物。种子和土壤病残体组织带菌。在罂粟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尤其在潮湿条件下发病最多,造成严重损害。
[防治方法]
(1)摘除病叶,拔除病株并烧毁。病圃不连茬。
(2)从无病株采种,可疑种子播种前用温汤浸种。先将种子浸冷水中7小时,再在49℃的温水中浸5分钟,然后放入54℃温水中5分钟,最后在水中冷却。
(3)勿使圃地湿热、通风不畅。同时施肥亦不可过多。
虞美人霜霉病
[症 状] 在苗期发病致苗枯;成株期可为害叶片、茎及花。在植株下部老叶的正面产生淡褐色斑,叶背部有白色、浅灰色至紫灰色霜霉层。严重时叶片变褐干枯。病菌蔓延为害茎和花,使茎扭曲和花不能开。在茎基部发病可致植株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分生孢于蔓延侵染。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多湿、氮肥过多,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土地平整,防止积水。栽植不宜过密,氮肥适当。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病株并烧毁。
(2)发病初期喷5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20%瑞毒素4000倍液,或50%代森铵1 000倍液。
[分布与为害]
在长江流域发生较多,北方较少。食性很杂,许多花木幼苗均可受其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25毫米,翅展40-52毫米。头、胸部褐色,腹部灰黑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栉齿状。栉齿分枝较长,向端部逐渐短小。颈板中部有一条黑横线.前翅灰褐色,前缘自基部至2/3处黑褐色。肾状纹及环纹明显,其周围有黑褐边。肾状纹外侧有1不规则黑纹。亚基线、内、外横线均为双条曲线。有时,中横线、亚外缘线极不明显。卵为半球形,直径1.8毫米,浅黄色;变褐、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0-60毫米,黄褐色,体表多皱纹,颗粒微小。腹部第一至三节背面中部有4个毛片,前2个稍小。臀板密布龟裂状皱纹,除末端2根刚毛附近,几乎全部为深褐色。腹足趾钩5-14个。蛹长23-29毫米,赤褐色。腹部第一至四节侧面有明显横沟,第三至五节比中胸及腹部第一、二节为粗。第四至七腹节基部密布刻点。第五至七腹节刻点环绕一周。腹末臀棘呈三角形,具短刺1对。
[生活习性]
1年发生1代。以3-6龄幼虫在土中或草丛内潜伏越冬。在北京翌年4月活动,为害剧烈。6月幼虫老熟,在土下3-5厘米处筑土室越夏,长达3个月左右。8月开始化蛹
-----------------------------------------------------------------------------------------
12、千日红 病害: 千日红病毒病 虫害: 红缘灯蛾
千日红病毒病
[症 状] 初期为害花叶,逐渐加重,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叶片黄化,提前脱落。
[发病规律] 千日红病毒由汁液传染。除为害千日红外,还为害心叶烟;克利夫兰烟、曼陀罗、百日草以及昆诺阿藜等植物。
[防治方法] 注意防虫与汁液传毒二个方面。
红缘灯蛾 [别 名] 红袖灯蛾。
[分布与为害] 红缘灯蛾在浙江、江苏、山东、辽宁、陕西、河北、福建、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寄主有柑橘、菊花、百日草、千日红、鸡冠花、梅花、风尾兰等。初龄幼虫食叶肉,残留表皮,长大后将叶食尽,仅留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毫米,翅展50毫米。体白色。触角丝状,黑色。头顶及前翅有横带。前翅前缘胸下中央前缘及两侧皆红。雄虫后翅有1—2个黑纹;雌虫前翅中室有1小黑点。后翅有5个大小不同黑纹,在前缘角的小,后缘角的大,且横列成行。前足基节、腿节及中足腿节赤色,跗节黑褐色。腹背面黄色,基部白色,各节间有黑带。卵为黄色,球状,直径0.5毫米,有灰白纹。4龄幼虫体长42毫米,黑色,第一至四节橙黄色,丛生长毛。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在江、浙一带于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羽化。在广东于3月末4月初见到成虫,4月下旬幼虫食害叶片。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而后产卵、孵化。雌虫产卵于叶片上。成块状,覆盖黄毛。1块有卵 40—50粒。卵期5天左右。幼虫期4天。幼虫老熟在土缝或叶间吐丝结粗茧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 点灯诱杀成虫,人工采摘有卵叶片集中处理。幼虫为害期喷敌百虫或杀螟松1000倍液。
-----------------------------------------------------------------------------------------
13、半支莲 病害: 半支莲白锈病 半支莲立枯病 虫害:
半支莲白锈病
[症 状] 白锈病在半支莲叶、叶柄、嫩茎及花上均可发生。初期浅绿色小斑,转淡黄色,无明显边缘;后期病部反面出现白疱状隆起,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即病菌的孢囊孢子。病重时,斑连斑,花、茎扭曲,病斑包围嫩梢时,环割寄主组织,造成生长不良,最后萎缩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种子带菌,成为次年侵染源。
[防治方法] 清除病叶、病株及旋花科杂草。发病时喷20%粉锈宁乳剂4000倍液,或50%疫霉净500倍液。
半支莲立枯病
[症 状] 病菌多从表层土壤侵人幼苗的根茎基部。植株受 害后病部腐烂,幼苗倒伏。如幼苗组织开始木质化,则立枯。受害部位下陷缢缩,呈黑褐色。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体。发生严重时,幼苗大量死亡。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土中或病株上越冬。土温13—26°C时均可发病,土壤pH 2.6-6.9都能发病。幼苗出土后10—20天,最易发病。茎部开始木质化后抗病力增强,发病减少。
[防治方法] 幼苗出土后10—20天内,保持干燥。幼苗发病初期喷浇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土壤消毒。用40%甲醛200倍液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撒施人土。
-----------------------------------------------------------------------------------------
14、瓜叶菊 病害:瓜叶菊叶斑病 瓜叶菊灰霉病 瓜叶菊白粉病 虫害: 菊潜液蛾
瓜叶菊叶斑病 [别 名] 轮斑病、黑斑病。
[症 状] 主要在花期叶片上发生。开始时,下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的小点,逐渐扩大成直径5-15毫米左右的圆形、椭圆形斑点,褐色,中心部有灰白色、眼点形的轮纹。1叶片上病斑多达30个。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病部生黑色霉层,后期病部破裂。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种子也可能带菌。下部叶片发病率早且严重。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发病重。温室通风不良,湿度高,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发现病叶及时摘除。现蕾后,喷布80%代森锌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瓜叶菊灰霉病
[症 状] 叶、花、梗和花均可受害。叶受害时,产生黄绿色到暗绿色水渍状的斑块,逐渐扩大,潮湿时发软腐败,病患部产生灰色到茶褐色的霉层。后病斑褐色干枯。花梗和花瓣受害也呈水渍状变色,逐渐扩大腐败。
[发病规律] 病原菌寄生范围广,包括瓜叶菊、月季、香石竹、金盏菊、仙客来等。塑料棚比温室内栽培容易发病重。降雨多,温室内湿度高,容易发病重。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防止室内过湿,夜间温室内应适当加温,并通风换气。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必要时可喷施1次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
瓜叶菊白粉病
[症 状] 在幼苗期即可发生,但后期叶、花上也可感染。叶面产生白色粉斑,抹去白色粉斑呈黄色。叶片感病后生机丧失,发育不良。严重时叶片、叶柄、花梗、花瓣均可被害,覆盖白粉。苗期严重发生时,造成死苗。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温室通风不良,湿度高时容易感病。成株期3-4月间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发病初,喷施1次代森锌500倍液,或75%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
菊潜液蛾
[分布与为害] 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食性杂,寄主有100多种。主要以幼虫钻人菊花叶内蛀食叶肉,潜道纵横交错。1叶有时可达数十头幼虫,造成叶肉被吃光,引起叶片枯萎。因雌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组织产卵,及雌雄成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造成许多白点。
[形态特征] 成虫形似小苍蝇。雌虫体长2-3毫米,翅展6.3-7.0毫米。雄虫较小,体暗灰色。复眼红褐色。翅1对,透明,有紫色闪光。足黑色,腿节端部黄色。雌虫腹末有漆黑色粗壮产卵器;雄虫腹末有1对抱握器。卵为长卵圆形,长约0。3毫米,灰白色,略透明。幼虫长圆筒形,长3。2—3。5毫米,蛆状。末龄幼虫体黄白色或鲜黄色。蛹纺锤形,长2.5毫米。羽化前黑褐色。
[生活习性] 在南方1年可发生10代。在北方以蛹越冬,江、浙一带越冬虫态不固定。在浙江杭州3月下旬可见成虫,4—5月发生多,为害严重;夏季发生少,秋季虫口回升,数量不多。成虫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产卵时,成虫刺1孔产1粒卵。一雌虫1天可产卵9-20粒,一生可产45—98粒。卵多产于叶背近边缘处。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幼虫期共3龄。在气温20~C下,完成1代需14天。
[防治方法]
(1)在菊花凋谢后,将植株上部剪除烧毁,以杀死潜在虫口。
(2)叶片上开始出现虫道时,喷50%杀螟松1 000—1 500倍液,或喷园科3号3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
15、紫茉莉 病害: 紫茉莉灰斑病 虫害: 云纹叶螟
紫茉莉灰斑病
[症 状] 叶上病斑散生,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毫米,中央灰褐色,边缘红褐色,上生淡灰色霉层。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一般在秋季多雨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时喷50%多菌灵500倍液。冬季清除病叶、病残体并销毁。
云纹叶螟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地。幼虫食叶,严重时把植株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毫米,翅展26—32毫米,浅棕黄色或暗褐色。头顶和触角间有1束毛。前翅外缘有2个边黑的白色狭长斑,与翅外缘平行排列,内缘有1白色楔形斑,中室有1白斑,中室端脉有1白带,其下侧有l箭头状白斑,缘毛深褐色。后翅基部一半白色,外 缘有两枚云纹形斑纹,边缘带褐色。腹部狭长,各节之间有白色带。卵扁椭圆形,淡黄色。幼虫绿色,体长15毫米。蛹两端较尖,浅绿黄色,长14毫米。
[生活习性] 1年发生代数不详。以夏、秋两季为害严重。约20天完成1代。幼虫吐丝缀叶隐藏其中为害。幼虫老熟在卷叶内化蛹。
[防治方法] 结合整枝修剪,剪除有丝网的虫叶、虫枝、卷叶,并及时处理,消灭其中幼虫。夏秋两季,幼虫为害时,喷50%杀螟松10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