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是一重要的笋用竹种,其生长习性与毛竹相仿。尽管每年秋季处于地下生长的竹鞭已有笋芽萌动,发育了冬笋,但为了适应冬季的低温环境,萌动后的笋芽(冬笋)往往要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待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再出土成竹,这一生理现象使得雷竹等有效地躲避了冬季的低温危害。因此,通常情况下也不存在低温胁迫的生理冻害问题。对于覆盖栽培雷竹林造成冬季灾害的现象除了雨雪冰挂带来的竹株折断和倒伏外,更主要的还在于过多的雨雪破坏了雷竹林覆盖层的保温效果,影响了竹林的反季节出笋,从而造成竹林经营效益下降。
抗寒防灾技术措施
1、每年留养新竹后,应及时砍除顶稍,避免台风和冬季冰挂带来的危害。
2、降雪后,尽可能清除林内积雪。以免冰雪融化后造成覆盖物(主要是覆盖上层)水分过高,影响有机物的发酵增温和保温效果。另外,清除积雪后,若上层覆盖物料(砻糠)过湿,可重新添加干燥砻糠,起到保温效果。
◆ 灾后恢复技术措施
1、开春后,应及时(3月上旬)清除林内覆盖物,做好新竹留养工作。
2、若有折断或倒伏竹子,可视竹株的损伤程度,尽量保留那些斜倒、部分劈裂和枝下高以上折断的竹株,待新竹完成发枝长叶后再清除。
3、平地栽种的雷竹林应视竹林土壤水分状况,做好开沟排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