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食笋之风的文化意蕴
发布时间:2018-11-12 10:25:02  作者:       来源: 区科协     点击率:

在中华文明史上,诸如社会形态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事象,人们均能从缓缓的历史变迁中感受得到。然而食笋之风从古到今却久盛不衰,似乎超越了时间的局限,而与我们整个民族相生相伴,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那么,临安食笋之风又何以久盛不衰,其包含的文化意蕴有哪些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阐释。

(一)临安食笋之风的形成,与竹类资源的丰饶密不可分。

中国是盛产竹子的国家。据统计,全世界有竹类植物60属、600余种,中国占了30多属、300多种,而临安则有11属、63种。

临安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温度适宜,竹类资源丰富,明清时期的旧志和文人的诗文中有充分的记叙。试举例如下:

明代徐嘉泰《西天目山志》载陈继畴《从西化城寺望天目》诗,其中有 “不浅登临兴,蓝舆伤晚晴。村村皆竹色,日日是山程” 句,是说乘着竹轿走在去天目山路上,看到的是“村村皆竹色”,可见其时境内竹之多。

明程嘉燧《余杭至临安山水记》载:“……明日,舁(yú)蓝舆过(余杭)城之西门,道左见溪水甚清深,问舁夫,云是苕溪,从天目来。……稍前竹益绵密,路屈曲竹中,如行甬道。竹光娟娟袭人,有沟水带之,或鸣或止,与竹声乱,錝铮可听。几十余里,径折竹穷,复与溪会,溪益深阔。……溪左皆平沙广湿,松竹深秀,桃柳始华,时见人家隐林间。估客乘筏顺流下,悠然如行镜中。”文中描叙余杭至临安数十里间,青竹摇曳,娟秀如画。

其他如明张之采《东天目山志•考》:“径山乃天目之东北峰,分东西两径,多野竹,间以青松。”言临安径山一带野竹甚多。明黄汝亨《天目游记》:“径山从西北磴道上十余里,曲折盘薄,大都以竹居胜,绿荫翠霭,时时披拂襟带。天光从竹隙入,从来看竹无此地幽畅也。”而明袁宏道《天目山游记》:“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言天目山笋清远味美,冠绝他类。

清代临安诗文中也多有记载。清康熙十四年(1675)临安知县陆文焕《游西径山记》:“偕之入山门,水声云气,竹籁松风,迥隔尘境。”清盛经三写於潜《松塘庵》一带景色,有“平分修竹千竿翠,绝胜桃源万树红”句,“平分修竹千竿翠”,尽写修竹青翠、蔽日穿空的旺盛景象。《於潜八景诗》之一:“村坞有人翻麦陇,闾阎无吏扣柴关。词清讼简民风厚,绿竹乌台相对闲。”乌台即御史台,古代掌管监察的官署。言当时词清讼简,民风醇厚,连遍野的绿竹和监察长官的御史台也无所事事、悠闲自得了。太平盛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此可见。

清康熙十二年(1673)《於潜县志》卷之三《财赋志•土产》,记载“竹之属”:“曰茅竹、金竹、紫竹、水竹、凤尾竹”。同年《昌化县志》第三卷《版籍志•物产》,将笋放在“蔬之属”第一位。“竹之属”则有“金竹、石竹、水竹、苦竹、猫竹、广竹、□竹、罗汉竹、孝顺竹”。清康熙十四年(1675)《临安县志》卷之六《田赋志•物产》,记载“竹类”有“方竹、筀竹、水竹、苦竹、猫竹、紫竹、斑竹、石竹、凤舞竹、罗汉竹、慈竹、胎竹”。

除鲜竹笋外,特别是用鲜竹笋腌制的天目笋干,成为终年不断的食物,除自己食用,主要还是作为商品出售,以换取日常开销。民国时期笋干佳品迭出,主要有“早园凤尖”“天目挺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目笋干产量增加。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特色经济发展迅速,竹笋及其加工制品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笋之风随之日甚,笋制品出现了多种创新产品,市场供求趋旺。

2015年,临安拥有竹林面积6.7万公顷,全市15万农户中,60%以竹业为主要收入。1996年临安被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2011年被授予“中国竹笋美食之都”称号。

临安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被竹子包围的环境中,逐步发现哪些竹笋可食,哪些不能食用。每一代人都从上辈那里承袭了有关竹笋食用功能的知识,又在一个基本相似的环境中去验证和丰富这种知识。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食笋知识得到传承、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临安拥有丰富竹资源的自然环境,为世世代代的临安人提供了可食用的竹笋,才使得食笋之风的形成以及久盛不衰成为可能。

(二)食笋之风久盛不衰,离不开农耕文明这个大背景。

农耕社会是只靠原始的农业耕作而赖以生存的社会。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还是以农为本,总不能彻底改变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农业社会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个体小农是基本的生产单元和消费单元,小农家庭的食物只有在自己生存的极有限的一个地域内寻求到,除了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的食物以外,必须寻找可供使用的所有资源,以补充生计。这就决定了中国广大小农选择食物资源时,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和包容性。

临安属于山区,农家基本上生活在被一个个山头相互分隔的山弄里,交通阻塞,交往困难;临安山塘极少,溪流湍急,鱼类资源极有限,只有到山上去找,而漫山遍野各品类可食的竹笋,当然成为临安先民采撷的目标。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并包括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该书中将竹笋归入“荒政”条记述,也就是将竹笋视为“度荒”的食物,广大农民于“荒年”不得不上山采笋食用,以保全生命。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小农才将竹笋拿到市场上出售,这就促进了食笋阶层的扩大,官宦阶层食笋者日渐增多。因此可以说,是小农食笋层为食笋之风的形成与久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官宦阶层食笋者对食笋之风的推动与扩大也值得肯定。

(三)食笋之风的久盛不衰,与临安人的饮食方式和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有密切关系。

临安人饮食文化一个显著特点是一餐饭划分为饭和菜,是饭菜的复合体。饭是谷物或其他淀粉类食物,菜是蔬菜和荤腥。菜的制作原料多种多样,可视地域、季节、丰歉、贫富的不同而随时变换,从而决定了临安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完全能包容、吸纳竹笋进入临安饮食谱系,这是其一。其二,临安饮食文化特别注重色香味,味是菜的灵魂,讲求所谓的“鲜”,而竹笋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竹笋制作的菜肴鲜笋嫩黄,笋丝金黄,色泽明快,味道鲜美,脆嫩爽口,很适合临安人的口味。

秦汉间经师缀辑而成的《尔雅》明白无误地指出:“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晋代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介绍了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在宫廷饮膳中,竹笋主要成为直接满足帝王口腹之欲的日常菜肴。在世家大族,竹笋不失为上乘佳肴。在寒门庶族和广大贫苦百姓中,食笋主要为了果腹。唐宋时期,食笋之风已在全国普及,尤其在临安,处处散发着竹笋的芳香,竹笋是农家赖以生计的日常菜种。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诗注”有言:“临安人食笋自十月至(次年)四月”,是说临安人一年之中差不多有七八个月有笋吃。明清时期,临安笋产品质量上乘,深受市场青睐,社会声誉佳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临安县志》卷四《物产》:“笋。万历旧志:‘春曰早笋,夏曰鞭笋,冬曰冬笋,其余茅笋、石笋、广笋,称名甚多,四时不乏味,特甲于诸蔬。’”又载:“冬笋。俗名潭笋,茅竹所生产,南乡者美,质坚味鲜,不似钱塘法华寺者,质脆而味淡。苏人(苏州人)每岁必至此买之。”又载:“青笋干。产黄洞(横渡)、东坑者佳,即早笋、石笋所制,和盐煮嗮为脯,经年不坏。维扬(扬州)、姑苏(苏州)以为蔬中珍品。”上述历史记载中的“四时不乏味,特甲于诸蔬”,“质坚味鲜”,“蔬中珍品”等,都是对临安竹笋“清鲜盖世”的真实写照与合理褒奖。至于如何制作天目笋干,清光绪《於潜县志》卷十八《食货》有较完备的记载。现天目山食用鲜竹笋有二十多个品种,主要有雷笋(早笋、早园笋)、毛笋、石笋、篌竹笋、红壳笋、高节笋、乌哺鸡笋、白哺鸡笋、尖头青笋、水笋、毛金竹笋、淡竹笋、木竹笋、刚竹笋等。笋期则有早、中、迟。天目山竹笋壳薄肉肥,色白质嫩,鲜中带甜,清香松脆,闻名于世。

临安日甚的食笋之风带动了笋宴美食,成为临安竹文化景观重要构成部分。临安竹笋有烤(烧)、煨(炖)、蒸、熬、炸(炮)、焯、炒、焙、爆等多种烹饪方式,以竹笋烹调出的菜肴多达一百余种,其“咸肉春笋”“咸肉笋干老鸭煲”两种传统名菜名闻遐迩,“中国竹笋美食之都”称号也落户临安。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向来重视农耕文化传统的临安人对于竹文化格外厚爱的感情。

(四)食笋之风的盛行,与中国人在饮食生活上注重延年益寿的心理以及佛教、道教有着内在的联系。

长寿的因素众多,但饮食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东汉许慎《说文》曰:“笋,竹胎也。”竹笋是竹子从土里长出的嫩芽,故说“胎”,清淡、鲜嫩。其药用功能,《本草纲目》有详细记载:诸竹笋“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利隔下气,化热消痰爽胃”。其中,苦竹笋“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治出汗中风失音”;竹笋能“益气力,消腹胀”;淡竹笋能“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冬笋使“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药食同源”“药膳同功”做基础,所以竹笋契合了中国人想通过吃一道菜,就治百病、能长寿的心理。

竹笋嫩脆鲜美、清香爽口,自古就有“素食第一品”之誉。就现代营养学、药物学而言,竹笋因具有维生素 A B1 B2 C及荷尔蒙等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其中蛋白质至少含有18种不同成分的氨基酸。此外,竹笋为低热量食物,多食无身体发胖的顾虑。竹笋含量最多的纤维素,更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病症。而且竹笋由数层外壳所包,无农药残毒,是名符其实的“自然健康食品”。

在中国人眼里,竹笋“根生大地,渴饮甘泉”,“得土而横逸”,吸天地之精华,生命力无比旺盛,比如用“雨后春笋”一词形容勃勃生机等。中国人善于比附性思维,自然会联想到吃了竹笋就可以身体健旺。著名作家周作人《儿童杂事诗》中就有“吃了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句。临安人在立夏这天一定要吃“健脚笋”,天目山西部一带则有吃小笋豆腐羹的习俗。至今,“健脚笋”已成为众多临安笋制品企业中的外销“拳头产品”。

僧人与茶是好朋友,禅茶一味。僧人有不吃荤只吃素的戒律。僧人与笋,也是密不可分。一般而言,江南古寺藏深山,寺周多有大片竹林。笋是甘甜之味,僧人平日里吃笋,亦是品它的鲜甜。宋代僧人赞宁,俗姓高,浙江德清人,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卒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溢圆明大师。他汇总历代传统及文字记载,撰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竹笋专书《笋谱》。李时珍评价这部书曰:“(竹笋)凡六十余种。其所产之地,发笋之时,各各不同。”第一部竹笋专著《笋谱》诞生于一位僧人之手,正有力说明食笋之风与佛教的内在联系。僧人因吃笋、吃素而长寿。据统计,我国557位高僧中,100岁以上12人,90岁以上42人,80岁以上142人,70岁以上361人,他们生活淡泊、清苦,完全素食。而帝王的物质享受最优越,吃山珍海味,饮玉液琼浆,御医不离左右,平均寿命才39岁,不及高僧大德者长寿人数的110

道家和道教也推崇竹笋的养生功能。《宝剑上经》说:“服日月之华者,欲得恒食竹笋。竹笋者,日华之胎也,一名太明。”所谓“服日月之华”,是道教的吸纳术,练此术者要常食竹笋这种重要素食。这部道经的作者,传说为杜冲,他是老子的再传弟子。实际上是东汉、曹魏时的道士所作,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竹笋为养生珍品的观点,受魏晋玄学家推崇。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学说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学起源、形成并成熟于魏晋都城洛阳,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实际上都是以谈玄论道为主题形成的文化团体,而食笋、酌酒、赋诗,则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

(五)竹笋在古代被当作尽孝道的食品。每当长辈生病需要笋,或非产笋季节想吃笋,亲人总是想方设法搞到,献于榻前。

竹笋在中国古代是“孝道”的象征。这源于孙吴时“孟宗献笋”的传说:“(孟)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累迁光禄勋,遂至公矣。”孟宗是二十四孝之一,成语“哭竹生笋”的主人公。“孟宗献笋”这段古文的大意是: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从此以后,竹笋超越了食用、治病的功利性范畴,跻身到了精神文明层面,成为人们表达孝道的载体。古时武汉长春观东边一片竹林,传说《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这里一直有个“孟宗祠”。文革的时候就毁坏了,至今未建。宋代僧人赞宁《笋谱》中也载有多则竹笋与孝道的故事。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它不但影响着中国人的饮宴礼俗、饮食心理,如入席以长幼、尊卑、亲疏、贵贱排坐次,长辈没有动筷小辈就不能动筷等,还影响到对食物的选择。凡能传达孝道的食物都被视为珍馐而身价百倍,如人参、当归等,都曾因为能尽孝而久享盛誉,而临安人也向来有对长辈送上几斤鲜嫩笋干以表达孝道的传统。应该说,由延寿祛疾引发出来的竹笋“孝”的意蕴,应是食笋之风久盛不衰的一个深层次的因素。因此,清康熙十二年(1673)《昌化县志》第三卷《版籍志•物产》中,就有“孝顺竹”这一名称。

(六)中国士大夫崇尚俭朴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笋之风的盛行。

中国士大夫阶层多为地方守令或高级幕僚,他们与上流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下层民众联系也较多。这一阶层的饮食方式,对整个社会的饮食风气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士大夫中的不少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追求一种恬淡自适的生活,在饮食生活上素有崇尚节俭的风气。

竹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圣贤们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高尚情操相契合,因此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掀起了一股崇尚简约清淡、超然绝俗的风气,反映在饮食方式上,便是粗食淡菜。竹笋因之而超越功利的身份,成为人格追求的一个佐征,这在南朝梁代故鄣(今安吉)人吴均的《山中杂诗》中得到了充分表露:“绿竹可充食,女萝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树笼青云。”意思是他愿意在深山中购屋,以竹笋为食,以女萝为衣,何苦在尘世中追名逐利呢?吴均这一思想,对后世士大夫阶层的食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食笋之风成为士大夫的一种时尚,竹在他们的诗文中,已变成一种高雅脱俗的人格符号。北宋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自富阳经新城(今富阳新登),作《新城道中二首》诗,中有“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句,描写的就是西山一带人家煮葵(一种蔬菜)烧笋,给在从事春耕生产的人送饭的情景,自然清新,活脱朗润,充满了生活情趣。新城毗连临安,临安农家也当是“煮葵烧笋饷春耕”。该年春夏间苏轼巡行於潜,作著名的食笋诗《於潜僧绿筠轩》,中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句。绿筠轩在今於潜中学内侧。筠,为竹的青皮,借指竹。苏轼倡导以竹为伴,假若只是对竹笋狂嚼烂咽,饱餐一顿,不想使居室四围绿竹成丛,那么世间哪有高雅脱俗、风节亮丽的人呢?苏轼写於潜绿筠轩旁的竹,实际上是歌赞那些执着追求、不随流俗、刚劲不阿、品行端庄之士,也是他崇尚节俭的自身品格的写照。苏轼在临安的第二首食笋诗就是著名的《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熙宁六年(1073)春夏间巡行昌化时作。诗中有“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xiong)苗”句。写沿溪拗野笋,不嫌溪笋瘦,穿林觅芎苗,闲情自横生的情景。总观以上苏轼在临安的两首食笋诗可知,他喜食竹笋,视节俭为美德,始终保持着恬淡自适、豁达率性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食笋之风乃是临安以至中国的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现象,它既体现着临安人乃至中国人特有的饮食方式和饮食心理,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亮点。食笋之风吹拂着的不仅是竹笋的阵阵芳香,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浓郁气息。(作者系临安电大退休副教授)

 

参考资料:

1《临安县志》 199212  临安县志编纂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临安市志》 201012  临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方志出版社

3、《中国竹文化》20078  何明 廖国强著 人民出版社

4、《天目竹之语》2015 简华著  浙江天目书院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


加入收藏】 【 打印】 【     】 【 背景颜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