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簇前的准备
簇室:簇室应选择地势高燥、空气流畅、光线明暗均匀、便于升温排湿的房屋。准备上簇的面积约为蚕座面积的1倍,一般每张蚕种需上簇面积50--55平方米。
簇具:选用方格簇,每张蚕种准备170片左右。并要横向扎制。旧方格簇要除去浮丝整理干净。
二、上簇技术
(一)上簇适期
五龄蚕在盛食期后,食欲逐渐减退,排出绿色软粪,体躯缩短,胸部透明,前半身昂起,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时蚕为适熟蚕,此时上簇为上簇适期。适熟蚕上簇,蚕能及时吐丝结茧,吐丝量多,茧质优,产茧量高。上簇过早,未熟蚕不能及时吐丝结茧而在簇具上到处爬行,并排泄大量粪尿,造成簇具、簇中环境的污染,增多黄斑茧等下茧,同时由于蚕食桑不足,造成吐丝量减少。上簇过迟,由于过熟蚕在上簇前徘徊吐丝而损失丝量,上簇后又急于吐丝而多结双宫茧、畸形茧等下茧。在生产上要做到适熟上簇,应掌握以下三个原则:随熟随捉,先熟先上簇;始熟偏老以“捉老”,旺熟偏生以“拾生”;早晨和傍晚偏熟,午间偏生。
(二)上簇方法
(1)人工拾取法:由人工逐头拾取适熟蚕,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及时送到簇室,均匀投放在簇具上。此方法能做到适熟上簇,但很费劳力,特别在高温时,蚕老熟齐涌,要组织好人力及准备好簇具,同时上簇动作要轻,以防损伤蚕体。
(2)自动上簇法:利用熟蚕向上爬行的习性,在蚕座上直接放置簇具,让熟蚕自动爬上簇具结茧。本方法省力工效高,但难以全部让蚕都能适熟上簇。实际生产操作一般为:先拾去初熟蚕,当熟蚕达30%--40%时,给薄薄一层桑叶,然后将簇具放在蚕座上。
(3)振落上簇法:先人工拾取始熟蚕,待蚕大批成熟时,用枝条或大蚕网放在蚕座上,吸引大批熟蚕爬上,再取出枝条或蚕网,将熟蚕振落在蚕匾或塑料薄膜上,然后再收集撤放到簇具上。本方法简便工效高,但易损伤熟蚕体,条桑育可直接取出桑条以振落熟蚕。
为了促使蚕老熟齐一和及时入簇,可采取以下措施:大眼眠前要提青分批,起蚕要分批饷食,分批饲养,使同一批蚕能老熟齐一;在见熟5%时添食蜕皮激素,可促使蚕老熟齐一。
三、簇中管理
(一)温度:合理的保护温度以24℃为中心,上簇初期温度宜偏高24℃,结茧后期温度宜低于24℃。温度过高,引起茧层丝胶蛋白质的变性,增加茧丝间的胶着力,缫丝时离解困难,同时熟蚕急于营茧,增加双宫茧。温度过低,蚕吐丝营茧缓慢,茧形小,穿头茧增加,色泽差,不结茧蚕增加,缫丝时易造成断头落绪。
(二)湿度:簇中湿度对茧丝质量的影响特别显著。熟蚕上簇后要排泄大量粪尿,此外,从气门及吐丝中蒸发水分约为蚕体总排出水分的2/3,很易造成簇中多湿。簇中多湿使死蚕增多,上茧率降低,茧色变黄,生丝量减少,茧层易生霉害。但簇中过度干燥,则会造成茧层疏松,棉茧增多,生丝的清洁与净度下降。为此,蚕上簇后要注意通风换气,提倡上高山簇,防止多湿环境,簇中湿度以70%--75%为宜。
(三)气流:簇中空气流通主要是排除湿气,提高茧丝质量。一般在上簇当时不宜强风直吹,以防熟蚕向一方密集;上簇一昼夜后,蚕已基本定位营茧,应开门窗通风换气,气流以0.5--1米/秒为适当,如遇闷热多湿天气,要用电扇进行人工通风,及时排除簇室中湿气,提高蚕茧解舒率。
(四)光线:熟蚕对光线敏感,表现为背光性。簇室光线明暗不匀,则熟蚕偏密于暗处,局部密度增大,双宫茧增多及茧层厚薄不匀。簇中光线太亮,则蚕集结于簇底下,下茧增多,茧色不良。因此,上簇室要求光线均匀,防止偏射光和阳光直射,以自然分散光线较为宜。
四、分批分拣售茧。
蚕化蛹成熟约上蔟后5-7天即可采茧,要根据上蔟时间,先上的先采,后上的后采。采茧时要先采去烂茧、薄皮茧、双宫茧等下茧、次茧,另外分类堆放。采茧时动作要轻,不能摔,防止人为摔伤蛹体,增加死笼和内印;蚕茧堆积不宜过多,以3-4粒茧高度为宜;不能将蚕茧直接摊放在地面上。交售时要根据化蛹情况,分批交售,上茧、双宫、次茧、下茧等要分包装运输、交售,坚决不售统茧,确保好茧能卖到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