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栏目教育篇
1978年的农村小学,较偏僻的地方多采用复式教学,一至六年级十几二十人全在一间教室内,任课的是民办教师,人数也只有一两名;
1990年的锦城镇,衣锦小学六年级有四个班,每班人数60多人,个子高的直接背靠墙壁上课;
2009年於潜二中投入使用,合并了於潜地区原有12所初中里面的8所;
2016年,我区教育在基建上投入2.45亿元,竣工项目6个,包括临中、博士凯小学、潜川小学迁建、板桥小学二期等。
改革开放40周年来,教育事业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从校舍的发展来疏理其脉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农村学校多见平房少见楼房
在临安的校舍发展史上,于1994年建成,面积2300平方米的乐平初中,是当时於潜片条件较好的初中之一。原来的乐平初中什么样?新建校舍克服了哪些困难?记者找到当时的乐平初中校长卢敏健,还原了这段历史。
1980年9月,是夏的尾声,也是卢敏健教学生涯的开端,当时他从湘湖师范毕业,是少有的科班出身。走进校园,一边是乐平小学,隔着操场的另一边是初中,也是他要报到的地方。说是操场,其实就是一块300多平方米的空地。
校舍全是平房,一个年级一个教室。办公室和教室一样大,全校10多个老师全在一起办公。校长那时候不叫校长,叫负责人,也和老师们一处。在水泥上刷一层漆就是黑板,拿起粉笔写字,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学生没有椅子,坐的是板凳,老师也一样。几乎所有的农村初中、小学,都和乐平初中模样相似,甚至有的还不远远不如它。
那时的乐平初中,于1969年“七五”特大洪水之后重建,直到1986年它都没有变化。这一年,学校新建了20间教师宿舍。
上世纪九十年代
大量村小撤并 乡镇出资建校
上世纪90年代末,民办教师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教学日益规范化,“村村办小学”逐渐演变为在中心地带的乡、镇一级设置中心小学。这样一来,乐平小学原有规模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1992年,乐平初中筹备迁建。
1994年,吃“百家饭”建成的乐平初中竣工,共3层楼房,9个班9间教室。
“百家饭”之说是因为,为了建成这所新学校,当时担任校长的卢敏健跑了不少企业找赞助。根据那时的三级分管制度,乡镇建学校,资金主要靠自筹。幸亏乐平向有“小香港”之称,乡镇企业众多,这才把学校建起来。包括在校老师,也是你100元、我200元地捐助,为新的乐平初中尽了一己之力。
2007年成为分水岭
学校布局调整 标准化建设成主流
2004年,浙江省出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应重视学校环境与建设设施的配套。”首次规定了中小学应设置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如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等。
2007年开始,临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优先”政策,市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快速提高。乡镇自筹资金建学校彻底成为历史,此后新建学校均由教育系统出资,皆为标准化校园。
市教育局把握时机,加快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此后3年间,新建扩建了昌北中学、昌化中学、昌化镇中、昌化职高、中职技校、於潜二中、天目初中等一批学校,撤并了20多所中小学。
市教育局还按照“每个乡镇都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新改扩建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及分园,撤并60余所不规范的幼儿园。学校撤并后,部分初中教师根据需要,到幼儿园、小学和成校任教,缓解了相关教育师资紧张的情况。
2017年临安中学新校区投用
总投资3.2亿元
2017年2月,总投资3.2亿元的临安中学新校区投用。新校区坐落于锦北街道集贤村,占地面积150亩。目前有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200多人。作为重点工程建设的临安中学新校区,成为“花园学校”的典范,体育馆、实验楼、图书馆、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3.2亿元之巨,使临中成为40年来投入最多的学校建设项目。
创建于1952年的临安中学,这所省一级重点高中,再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适宜潜心求学和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临安校舍发展史,可以窥见教育的进步。比如从“普及”到“提高”,从人人能上学到尽量上好学;比如地位越来越突出,提出了“优先发展”战略,国家拨款大力新建标准化校园……接下去会怎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有一个好消息是,未来三年,城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将有一次飞跃,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到优质、不贵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