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470362962/2020-6798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天目山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0-12-21
统一编号 有效性
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日期:
2020-12-31 15:38
来源:
区天管局
浏览量:



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天目山管理局

(2020年12月21日)


今年以来,天目山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战疫情、促发展”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全区推进“三化”、建设美丽幸福新临安战略部署,强化党建引领,聚焦主责主业,按照年初全局提出的“13359”工作主基调,转作风、提效能、促实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名山公园建设开启新篇章。围绕“打造省级示范型名山公园”的总体目标,按照区里专题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部门相关要求,根据天目山及周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健全了局内部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常态化开展名山公园建设相关工作;二是提出了《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行动纲要》,确定了一个总体目标、明确了五大功能定位、提出了五个创建原则、制定了六大专项行动;三是编制名山公园策划规划,按照空间延展度、地缘关联度、边界清晰度、资源丰富度四个原则,初步考虑规划范围是300平方公里,计划打造东、南、西三大门户,空间布局为“一心一廊一核两翼”;四是制订《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27亿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投资额12亿元左右,完成计划投资的44%;五是积极谋划、启动、建设了一系列项目,包括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项目,省林业重点工作项目,区级政府投资项目等等。

(二)生态资源保护落实新举措。在常态化开展森林消防和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基础设施、强化防护手段,保护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构建保护区地空联防体系。充分发挥航空护林在资源保护中的突出优势,通过学习考察、座谈交流、实地踏勘,与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签订《地空联防合作协议》,共同在天目山构建全省首个地空联防立体化森林消防体系,得到了省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二是争取重点项目投入。启动“一高五小”泥岭消防水池项目,持续推进新建、改建、迁建保护站、哨卡项目,在《浙皖三地森林消防联防协议》签订和平溪自然村迁移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在龙王山保护区邻近区域规划泥岭保护站、平溪保护点建设。三是推进信息技术配套。加强信息化管理,搭建了应急指挥、GPS监控、视频监控等系统。拟投资290万元,在保护区各进山道口、重点区域布设监控点位35个,投资20万元健全GPS护林巡护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巡逻、高山瞭望、无人机巡护等手段,打造立体化监测体系。四是推进智慧型保护地建设。基于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天目山实际工作中技术支撑的不足,不断推进天目山智慧型保护地建设。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红外遥控平台等技术手段,集成管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分布、森林消防预警、基础设施布设、人类活动轨迹等信息,分阶段、分工期、分领域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和应用服务系统。今年将完成智慧型保护地一期工程建设。五是推动“一区一法”立法工作。《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是我区首项立法工作,列入今年杭州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第一项。今年来,我局全力协助区人大,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条例文本第4稿并上报杭州市人大。

(三)项目推进取得新成效。今年是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央-省-区”三级项目建设集聚的一年,为压实项目建设责任,打破科室工作界限,今年初,成立了项目管理工作小组。一是加快新建项目建设,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天目山南大门区域环境整治工程”完成竣工验收,总投入350余万元,南大门区域综合环境和景观风貌得到极大提升;落实2020年省林业重点工作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300万元,完成天目山珍稀植物园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和天目山镇一都村航空护林直升机备降点建设工程;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项目正式启动,“3+4”标准化保护站卡建设完成选址论证。二是加快遗留项目收尾,专题召开遗留项目建设推进会,全面梳理汇总在建项目、遗留项目15项,分门别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倒排工期节点、责任明确到人,分级有序推动项目建设。三是协调推进联系重点项目,结合所联系的重点政府、社会投资项目,协调推进天目山人文体验酒店建设,天目“滨江小镇”建设,前期,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天目山人文体验酒店已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额的21%。

(四)科研监测能力实现新突破。强化示范引领,以综合资源调查、濒危动植物保护研究、国家级科研平台申报等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保护区科研科普科教能力水平,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争先创优。一是开展新一轮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编研,完善充实1987年以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料。二是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完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数据的上报,并积极组织实施工作。三是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极小物种”保护取得新进展,初步完成《天目山动物志》第十卷、第十一卷,繁育天目铁木苗木1100株,营建羊角槭3亩母树林。四是开展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研究,安装野外红外相机75台。五是完成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建设3公顷植物样地复查。六是在今年新冠疫情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实际,联合区人大农工委开展野生动物损害情况及补偿办法调研,完成《保护区周边社区野生动物损害经济作物生态补偿办法》调研报告。七是完善相关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天目山大专院校教学实习、青少年自然教育,深化保护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管理办法》、《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制度》、《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教学实习和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与管理考核办法》。

(五)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按照年初提出的加快提升机关“凝聚力、保护力、宣传力、执行力、工作效力”的目标,多措并举强化队伍建设。一是筑牢初心强党性。党性教育层层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机关党员赴淳安县下姜村开展现场教学;“七一”前期,开展庆祝建党99周年活动,“一把手”带头讲党课,带头践行“两个维护”,机关党员“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二是狠抓纪律树清风。严格执行“一岗双责”规定,局党组和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有序开展分层分类廉政谈话活动,不定期开展机关效能督查,工作纪律明显改观。三是创新载体激活力。以“天目锋行·我先行”模范机关创建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天目洗心”党建品牌,通过探索构建天目山“生态党建基地”,着力培育保护区“政治生态圈”、“绿色生态圈”、“文化生态圈”、“社区生态圈”,打造完整“党建生态链”。“天目洗心”党建品牌列入今年“天目锋行·我先行”储备项目。

(六)社区共建得到新发展。一是开展“社区共建”。围绕“党建引领聚合力,结对共建促发展”主题,在天目山镇一都村创建“社区共建”党建结对先行先试点,通过党建引领、结对共建,深化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在生态共保、发展共谋、项目共推、资源共享、服务共促等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打好“两战两赢”。今年年初,在全区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做好“疫情防控”和“森林消防”两手抓、两不误。先后抽调机关力量投入到防疫一线,参与检查值守和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等工作,3名党员获“区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三是深化“双万”活动。积极响应“助万企、帮万户”活动号召,以科室为单位,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效导向,认真走访周边村、调研重点企业、踏勘重点项目,认真协助解决村企、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累计解决“三服务”问题180余件,慰问结对帮扶困难党员4名。四是助力社区发展。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作部署,举办“十大名山公园走进天目山”系列活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激活传统文化底蕴上持续发力,发挥名山带动效应,打造美丽经济新增长点。

(七)品牌内涵得到新挖掘。今年以来,我们延续并厚植自然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天目山文化内涵,一是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院士等名人名家共话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新融合”两大高端、重量级学术论坛顺利举办;二是编撰专志复刻天目山古今历史,《浙江通志·天目山专志》正式对外发行;三是名山文化带动美丽经济,“十大名山公园走进天目山系列活动”之“主人有请”活动激活名山带动效应。四是邀请杭州市科普全媒体联盟赴天目山开展名山公园建设媒体研讨,宣传媒介渠道更广;五是2020“杭州院士家乡行”活动走进临安,潘云鹤、汪集暘等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赴天目山考察为天目山发展建言献策;六是不断开展宣传推广,参加了全省十大名山公园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学习强国、浙江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了包括天目山在内的十大名山公园建设情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群众的期盼、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森林火灾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管护和社区群众发展生产的矛盾还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三是少数同志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效能与新时期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党风廉政建设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局的总体工作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管理提升年”“科研深化年”“项目推进年”为抓手,按照“123”工作思路,站位全局,改革创新,实干争先,进一步开创保护区工作新局面,为厚植浙西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一)继续深化“一个目标”。以加快推进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为目标,统筹处理好“区内与区外”、“保护与发展”、“政府与市场”三对关系,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以及省级主管部门对名山公园建设的安排部署,根据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精心谋划好下一阶段建设内容。

(二)全面推进“两个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年初制定的“13359”行动计划,提升机关“凝聚力、保护力、宣传力、执行力、工作效力”,从而推动干部职工更好地履职尽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历史负重感、事业使命感、改革紧迫感和工作责任感。二是继续深化“天目锋行·我先行”模范机关创建。在“天目洗心”特色党建品牌的持续深化下,不断挖掘天目山文化内涵,打造保护区红色文化党建特色节点,全力打造完整的“党建生态链”,充分利用全国保护区一家人的优势,不断向外扩展,在保护区界树立天目山特色党建品牌。

(三)着力强化“三个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按照“3+4”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计划,逐步推进保护区保护站、哨卡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实现保护区内水域网络全覆盖;继续加强“智慧巡防”体系,实现保护区内监控网络无盲区;继续深化地空联防机制建设,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科研宣教力度。实施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尤其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天目山分馆、保护区内外标志标牌等。积极做好珍稀植物园建设工程,完成珍稀苗木安排和种植;联合浙江大学等单位,重点开展保护区综合资源考察,完成野外调查;以“大地之野”自然教育学校为平台,继续加强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开展自然教育培训、科普教育活动。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按照《浙江省“十大名山公园建设”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建设任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要加快年度项目建设进度,扣好时间节点、排定建设工期,有序推进项目开工、竣工,确保早日投产见效。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470362962/2020-67983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天目山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0-12-21
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0-12-31
信息来源: 区天管局
浏览量:



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天目山管理局

(2020年12月21日)


今年以来,天目山管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战疫情、促发展”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全区推进“三化”、建设美丽幸福新临安战略部署,强化党建引领,聚焦主责主业,按照年初全局提出的“13359”工作主基调,转作风、提效能、促实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名山公园建设开启新篇章。围绕“打造省级示范型名山公园”的总体目标,按照区里专题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部门相关要求,根据天目山及周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健全了局内部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常态化开展名山公园建设相关工作;二是提出了《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行动纲要》,确定了一个总体目标、明确了五大功能定位、提出了五个创建原则、制定了六大专项行动;三是编制名山公园策划规划,按照空间延展度、地缘关联度、边界清晰度、资源丰富度四个原则,初步考虑规划范围是300平方公里,计划打造东、南、西三大门户,空间布局为“一心一廊一核两翼”;四是制订《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27亿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投资额12亿元左右,完成计划投资的44%;五是积极谋划、启动、建设了一系列项目,包括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项目,省林业重点工作项目,区级政府投资项目等等。

(二)生态资源保护落实新举措。在常态化开展森林消防和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基础设施、强化防护手段,保护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构建保护区地空联防体系。充分发挥航空护林在资源保护中的突出优势,通过学习考察、座谈交流、实地踏勘,与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签订《地空联防合作协议》,共同在天目山构建全省首个地空联防立体化森林消防体系,得到了省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二是争取重点项目投入。启动“一高五小”泥岭消防水池项目,持续推进新建、改建、迁建保护站、哨卡项目,在《浙皖三地森林消防联防协议》签订和平溪自然村迁移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在龙王山保护区邻近区域规划泥岭保护站、平溪保护点建设。三是推进信息技术配套。加强信息化管理,搭建了应急指挥、GPS监控、视频监控等系统。拟投资290万元,在保护区各进山道口、重点区域布设监控点位35个,投资20万元健全GPS护林巡护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巡逻、高山瞭望、无人机巡护等手段,打造立体化监测体系。四是推进智慧型保护地建设。基于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天目山实际工作中技术支撑的不足,不断推进天目山智慧型保护地建设。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红外遥控平台等技术手段,集成管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分布、森林消防预警、基础设施布设、人类活动轨迹等信息,分阶段、分工期、分领域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和应用服务系统。今年将完成智慧型保护地一期工程建设。五是推动“一区一法”立法工作。《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是我区首项立法工作,列入今年杭州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第一项。今年来,我局全力协助区人大,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条例文本第4稿并上报杭州市人大。

(三)项目推进取得新成效。今年是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央-省-区”三级项目建设集聚的一年,为压实项目建设责任,打破科室工作界限,今年初,成立了项目管理工作小组。一是加快新建项目建设,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天目山南大门区域环境整治工程”完成竣工验收,总投入350余万元,南大门区域综合环境和景观风貌得到极大提升;落实2020年省林业重点工作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300万元,完成天目山珍稀植物园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和天目山镇一都村航空护林直升机备降点建设工程;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项目正式启动,“3+4”标准化保护站卡建设完成选址论证。二是加快遗留项目收尾,专题召开遗留项目建设推进会,全面梳理汇总在建项目、遗留项目15项,分门别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倒排工期节点、责任明确到人,分级有序推动项目建设。三是协调推进联系重点项目,结合所联系的重点政府、社会投资项目,协调推进天目山人文体验酒店建设,天目“滨江小镇”建设,前期,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天目山人文体验酒店已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额的21%。

(四)科研监测能力实现新突破。强化示范引领,以综合资源调查、濒危动植物保护研究、国家级科研平台申报等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保护区科研科普科教能力水平,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争先创优。一是开展新一轮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编研,完善充实1987年以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料。二是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完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数据的上报,并积极组织实施工作。三是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极小物种”保护取得新进展,初步完成《天目山动物志》第十卷、第十一卷,繁育天目铁木苗木1100株,营建羊角槭3亩母树林。四是开展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研究,安装野外红外相机75台。五是完成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建设3公顷植物样地复查。六是在今年新冠疫情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实际,联合区人大农工委开展野生动物损害情况及补偿办法调研,完成《保护区周边社区野生动物损害经济作物生态补偿办法》调研报告。七是完善相关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天目山大专院校教学实习、青少年自然教育,深化保护区“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了《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管理办法》、《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制度》、《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教学实习和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与管理考核办法》。

(五)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按照年初提出的加快提升机关“凝聚力、保护力、宣传力、执行力、工作效力”的目标,多措并举强化队伍建设。一是筑牢初心强党性。党性教育层层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机关党员赴淳安县下姜村开展现场教学;“七一”前期,开展庆祝建党99周年活动,“一把手”带头讲党课,带头践行“两个维护”,机关党员“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二是狠抓纪律树清风。严格执行“一岗双责”规定,局党组和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有序开展分层分类廉政谈话活动,不定期开展机关效能督查,工作纪律明显改观。三是创新载体激活力。以“天目锋行·我先行”模范机关创建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天目洗心”党建品牌,通过探索构建天目山“生态党建基地”,着力培育保护区“政治生态圈”、“绿色生态圈”、“文化生态圈”、“社区生态圈”,打造完整“党建生态链”。“天目洗心”党建品牌列入今年“天目锋行·我先行”储备项目。

(六)社区共建得到新发展。一是开展“社区共建”。围绕“党建引领聚合力,结对共建促发展”主题,在天目山镇一都村创建“社区共建”党建结对先行先试点,通过党建引领、结对共建,深化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在生态共保、发展共谋、项目共推、资源共享、服务共促等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打好“两战两赢”。今年年初,在全区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做好“疫情防控”和“森林消防”两手抓、两不误。先后抽调机关力量投入到防疫一线,参与检查值守和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等工作,3名党员获“区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三是深化“双万”活动。积极响应“助万企、帮万户”活动号召,以科室为单位,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效导向,认真走访周边村、调研重点企业、踏勘重点项目,认真协助解决村企、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累计解决“三服务”问题180余件,慰问结对帮扶困难党员4名。四是助力社区发展。 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作部署,举办“十大名山公园走进天目山”系列活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激活传统文化底蕴上持续发力,发挥名山带动效应,打造美丽经济新增长点。

(七)品牌内涵得到新挖掘。今年以来,我们延续并厚植自然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天目山文化内涵,一是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院士等名人名家共话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新融合”两大高端、重量级学术论坛顺利举办;二是编撰专志复刻天目山古今历史,《浙江通志·天目山专志》正式对外发行;三是名山文化带动美丽经济,“十大名山公园走进天目山系列活动”之“主人有请”活动激活名山带动效应。四是邀请杭州市科普全媒体联盟赴天目山开展名山公园建设媒体研讨,宣传媒介渠道更广;五是2020“杭州院士家乡行”活动走进临安,潘云鹤、汪集暘等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赴天目山考察为天目山发展建言献策;六是不断开展宣传推广,参加了全省十大名山公园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学习强国、浙江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了包括天目山在内的十大名山公园建设情况。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群众的期盼、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森林火灾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管护和社区群众发展生产的矛盾还一定程度存在。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三是少数同志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效能与新时期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党风廉政建设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局的总体工作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管理提升年”“科研深化年”“项目推进年”为抓手,按照“123”工作思路,站位全局,改革创新,实干争先,进一步开创保护区工作新局面,为厚植浙西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一)继续深化“一个目标”。以加快推进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为目标,统筹处理好“区内与区外”、“保护与发展”、“政府与市场”三对关系,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求以及省级主管部门对名山公园建设的安排部署,根据天目山名山公园建设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精心谋划好下一阶段建设内容。

(二)全面推进“两个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年初制定的“13359”行动计划,提升机关“凝聚力、保护力、宣传力、执行力、工作效力”,从而推动干部职工更好地履职尽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历史负重感、事业使命感、改革紧迫感和工作责任感。二是继续深化“天目锋行·我先行”模范机关创建。在“天目洗心”特色党建品牌的持续深化下,不断挖掘天目山文化内涵,打造保护区红色文化党建特色节点,全力打造完整的“党建生态链”,充分利用全国保护区一家人的优势,不断向外扩展,在保护区界树立天目山特色党建品牌。

(三)着力强化“三个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按照“3+4”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计划,逐步推进保护区保护站、哨卡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实现保护区内水域网络全覆盖;继续加强“智慧巡防”体系,实现保护区内监控网络无盲区;继续深化地空联防机制建设,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科研宣教力度。实施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尤其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天目山分馆、保护区内外标志标牌等。积极做好珍稀植物园建设工程,完成珍稀苗木安排和种植;联合浙江大学等单位,重点开展保护区综合资源考察,完成野外调查;以“大地之野”自然教育学校为平台,继续加强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开展自然教育培训、科普教育活动。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按照《浙江省“十大名山公园建设”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建设任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要加快年度项目建设进度,扣好时间节点、排定建设工期,有序推进项目开工、竣工,确保早日投产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