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要求,我单位特编制《临安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21年9月27日至10月8日。如有异议,可拨打举报电话,电话:63722603。
附件:临安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9月27日
附件:临安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为保障优质安全畜禽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畜禽产品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畜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大力实施“美丽畜牧提升、龙头畜牧示范、特色畜牧培育、科技畜牧创新、安全畜牧保障”等五大工程,有效保障了畜产品安全供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初步构建了生态高效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愿景,十三五期间,临安区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统筹区域协调、落实主体责任,提出“五大工程”、“1+X”防疫体系等工作路线,形成了产品保障更加有力、生态效应明显改善、区域特色初步显现、防控体系更加完善的畜牧发展新格局,为临安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十三五”期间,通过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大力发展草食动物产业、省级畜牧业绿色示范县创建、畜牧业转型发展等,形成了以生猪、奶牛、家禽适度规模养殖为主,发展湖羊、蜜蜂、肉兔等特色产业为辅、粪污资源化利用为保障的“重点彰显、特色明显、成效凸显”的多元畜牧发展格局。建成湖羊原种场1家,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1家,省二级种猪场1家,良种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杭州市高水平万头猪场3个,本级提升改造养殖场30个,至2020年底,规模猪场93个,饲养量达34万头,比2015年的54.97万头下降38.1%,规模化比例83.5 %;大力扶持肉羊产业发展,至2020年底,规模羊场33家,饲养量达12万只,比2015年的10.24万只增加17%。畜牧业一产产值由2015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4亿元,增加34 %。
2、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建立畜禽养殖污染“131”长效监管机制,对128个养殖场实行“线上监管、线下巡查”的‘双线’管控模式,确保区域畜禽污染有效监管,杜绝重大养殖污染事件发生;率先试行饲料环保化和兽药减量化试点,实行日常抽检与飞行检查相结合,扎牢畜牧投入品安全网,杜绝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组建农牧结合沼液综合利用服务组织5个,建设沼液利用高标准示范基地3个,形成一套沼液综合利用技术规范,成功创建了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县。
3、防疫体系逐步完善。
以健全“1+X”动物防疫体系为基础,深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防疫机制;以防控非洲猪瘟为契机,强化区、镇、村三级防疫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监测预警,实施闭环管理;以创建动物防疫省级“先打后补”示范县为抓手,扎紧全链条、全周期生物安全防控网;以深化“上门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为举措,确保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4、科技应用增效明显。
通过省级畜牧“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结合高水平美丽牧场建设,引进推广自动饲喂、自动清粪及舍内温湿度和有害气体的自动控制等先进实用畜牧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养殖环境;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养殖管理平台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养殖场管理能力;通过精准饲喂、分点饲养、靶向治疗、人工授精、全混合日粮等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水平。先进的机械装备、实用的生产技术、数字赋能的管理平台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生猪PSY指数、奶牛单产、湖羊产羔率、饲料转化率等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明显提高,科技应用增效显著。
临安区畜牧产业已初步形成适合区域发展特点的新路子,但对照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面临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
1、产业生产水平不够平衡,传统养殖场的提升改造任重道远。
虽然我区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了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对部分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实施了提升改造,但我区大型规模场提升改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应用模块碎片化的问题,数字的采集、应用、集成等系统化程度不高;同时占我区大多数的中小型规模场户均未完成升级改造,养殖设施落后,设施化、数字化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配套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够同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升。
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第三方服务组织运行等体系都已初步建立,但产业化服务组织、区域化疫病防控基础设施、粪污资源化利用服务等配套服务能力与现有生产规模及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还不够协调。
3、行业管理队伍与产业发展现状不够匹配,队伍建设仍需抓紧抓实。
区、镇二级现有编制与职能不匹配,尤其是区级管理人员与职责要求不符合,镇街专管员不稳定与断层现象相对严重,基层防疫人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4、发展要素与产业发展形势不够协调,要素制约仍待突破。
虽然各级政府对支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在政策落地上(尤其是土地、金融上的扶持政策)仍有真空,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发展成本越来越高,要素制约有待突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畜牧业绿色生态健康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生态优先、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产业格局,推动我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理念。结合临安“九山半水半分田”特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化利用环境承载力,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全程监管的原则,持续推动畜禽污染有效监管、“两化”行动取得实效,确保畜牧业与环境融合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为导向,进一步推动畜牧产业转型,提高责任主体的管理效能,全方位提升我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坚持防疫优先。将动物疫病预防和管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建设,落实相关单位和主体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坚持技术进步。依靠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装备技术的引进、推广,助推我区畜禽新品种(系)引育、畜禽养殖工艺改良、牧场生产数字化管理、动物疫情精准化防控,推动临安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生猪存栏达到 18万头、蛋鸡存栏50万只、肉羊存栏8 万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98%、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85%,规模场数字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畜牧业总产值达15亿元。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环保厅印发的《浙江省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中提出的“按农田耕地每亩2头存栏猪(其他畜禽按粪尿排泄量当量测算)、林地每亩0.2头猪标准,科学测算非禁养区域畜禽养殖总量”的文件精神,经测算,全区理论可饲养量约为存栏猪104万头。考虑各镇(街)禁养区面积、人口密度、发展规划等因素,其理论承载量按可饲养量的20%-60%计算,全区畜牧理论承载量为存栏猪42.6万头(或相当排泄量的其它畜禽),具体详见下表。
临安区各乡镇畜牧承载量理论预测表
地区 | 林地面积(亩) | 公益林面积(亩) | 耕地面积(亩) | 理论可饲养量(头) | 折算率 (%) | 理论承载量(头) |
锦城街道 | 50098 | 16201 | 5142 | 17063 | 20 | 3413 |
锦北街道 | 79070 | 13098 | 5220 | 23634 | 20 | 4727 |
玲珑街道 | 127708 | 36403 | 15270 | 48801 | 30 | 14640 |
青山湖街道 | 131885 | 48290 | 11798 | 40315 | 20 | 8063 |
锦南街道 | 48398 | 5523 | 5058 | 18691 | 20 | 3738 |
板桥镇 | 174799 | 51809 | 13110 | 50818 | 60 | 30491 |
高虹镇 | 149013 | 51459 | 8700 | 36911 | 30 | 11073 |
太湖源镇 | 310505 | 134867 | 27942 | 91012 | 30 | 27304 |
於潜镇 | 327118 | 69931 | 32500 | 116437 | 50 | 58219 |
天目山镇 | 294388 | 107749 | 25433 | 88194 | 50 | 44097 |
太阳镇 | 264249 | 46912 | 17670 | 78807 | 60 | 47284 |
潜川镇 | 217626 | 73595 | 9750 | 48306 | 60 | 28984 |
昌化镇 | 296446 | 99309 | 12000 | 63427 | 50 | 31714 |
龙岗镇 | 326602 | 160764 | 13148 | 59464 | 40 | 23786 |
河桥镇 | 250681 | 72005 | 16596 | 68927 | 40 | 27571 |
湍口镇 | 288672 | 67650 | 7141 | 58486 | 40 | 23394 |
清凉峰镇 | 387672 | 183534 | 16050 | 72928 | 30 | 21878 |
岛石镇 | 188954 | 15891 | 8969 | 52551 | 30 | 15765 |
(二)重点产业布局
1.生猪:以板桥镇、於潜镇、天目山镇、潜川镇、太阳镇五镇组成生猪养殖主产区,理论承载量总和约21万头,各镇理论承载量约在3万头-6万头,有利于规模化猪场的提升改建。
2.蛋鸡:以板桥镇、於潜镇为重心,建设蛋鸡主产区。
3.湖羊:以板桥镇、太阳镇、天目山镇、潜川镇、河桥镇等镇组成湖羊主产区。
4.奶牛:以板桥镇、龙岗镇组成奶牛主产区。
以数字化为引领,开展“产业优化、智慧赋能、生态示范、疫病净化、品质提升”5大行动,着力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坚持规模适度,实施产业优化行动
以养殖场的提升改造和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新建种猪场1个,种羊场3个;提升供精站3个;确保生猪存栏18万头,肉羊存栏8万只,蛋鸡存栏50万只,奶牛存栏1800头;新建生态示范万头猪场6个,提升或新建标准化湖羊场8个,扩建10万只蛋鸡场3个;建设生猪、湖羊产业集群各1个;肉鸡、兔、中蜂、肉牛等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坚持数字引领,实施智慧赋能行动
以数字畜牧建设为导向,依托数字技术,培育精准、智慧等畜牧新业态,建立生产管理、源头减量、疫情防控、产品安全、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畜牧业绿色发展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动态监测体系和监管机制;出栏万头以上猪场全部实现数字化管控,创建高水平数字化示范牧场8个;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域性智能监控平台。
(三)坚持环保优先,实施生态示范行动
以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为要求,实施“发酵罐+污水生化处理”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提升改造10个,优化沼液资源化利用服务组织5个,初步建成自行处理(存栏3000头猪当量以上)与配套服务(存栏3000头猪当量以下)相结合的、覆盖全区所有养殖场户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8%以上。
(四)坚持预防为主,实施疫病净化行动
以构建高密度防控体系为手段,迁建省际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提升设施装备、应急处理水平,强化区域屏障;加强对种畜禽场和规模场重点动物疫病净化的技术指导,引导种猪场和万头以上猪场建成非洲猪瘟无疫区;种猪场和存栏5000头以上猪场全部建成非洲猪瘟检测室,具备常态化自检能力;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完善“上门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机制,改造提升基层站所、病死动物无害化中心、车辆洗消中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100%。
(五)坚持安全为要,实施品质提升行动
以畜产品安全优质有效供给为目标,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两化行动”,统筹优化屠宰企业布局,建立生猪、家禽等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制度,主要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建立食用动物产品全程追溯制度,三品一标认证新增5个,保障畜产品质量;加强兽药、饲料经营和使用环节的全面监督管理,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强化工作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镇街管理的工作职责。农业农村局负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产业项目管理、生产技术指导、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等;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和资金监督;市生态环境局临安分局负责养殖污染的监管和依法查处;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严格按相关政策落实畜牧用地审批、管理与保障;各镇街负责行政区域内养殖用地规划,配合职能部门做好畜牧产业发展、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等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二)加强政策保障
区级财政每年保障安排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1500万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加强畜牧用地储备保障,优化用地审批机制;区级部门积极争取、筹集各级畜牧业发展项目资金;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
(三)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通过科技试验与技术集成,力争在智能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安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环节取得突破。积极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畜禽养殖科技含量,促进畜牧产业提质增效。
(四)强化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区级畜牧兽医体制,加强动物防疫实验室、区域分所、省际公路动物防疫检查站、定点屠宰管理、畜产品安全监管等人员配备;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检疫及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