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406/2022-8315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2-06-23
统一编号 有效性
杭州市临安区教育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5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日期:
2022-06-23 10:16
来源:
区教育局
浏览量:

朱振华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临安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办理,现答复如下: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之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区教育局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编制统筹管理、优化队伍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和综合精准施策,推动队伍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升级、配套措施健全,努力开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一、统筹把握编制现状,努力提高编制使用效率

(一)充分调研,明确目标。当前,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配置出现了结构性问题,诸如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后,部分学科教师出现了结构性剩余或短缺,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统筹协调;农村小班额学校面临优质师资少、年龄结构不优、艺术类专职教师缺等问题;随着公办幼儿园不断新建,幼儿园缺少在编教师的同时,也面临招聘非编教师的困境。对于我区教育系统出现的师资配置的问题,结合国家、省、市有关编制政策,做好调查研究,明确教师配置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找准突破方向。(二)统筹调配、提高效率。在现有编制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继续推进“公编民用”清理工作。同时,依据新的编制核定标准重新核定各校编制,要求超编学校制定三年消化方案,并提出每年跨校竞聘人数达到超编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刚性要求。统筹做好全区师资配置,积极引导城镇学校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引导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此外,积极鼓励各校通过省民生实事教共体项目,鼓励教师自主开展好校际间交流轮岗等形式,助推了全区教师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三)多措并举,深挖潜力。针对学前教育缺编的实际,根据《关于改革创新公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完善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的指导意见》(浙编办发〔2020〕24号)文件精神,积极主动配合编制部门核定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职工数,与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落实非编教师待遇保障,确保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为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创造条件。

二、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努力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一)完善机制,创新优化师资配备。积极主动顺应国家和省人事改革部署,以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办学活力为导向,扩大学校在人事工作上的自主权,包括教师招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等。深入开展岗位总量管控、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改革,逐步推进学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在原有普高和职高规范有序开展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省市改革要求,逐步扩面至中小学。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适岗竞聘”工作,制定和完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 “适岗竞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直聘、竞聘、轮岗等工作方案,激发广大教师竞争意识和争先意识,充分发挥好人事改革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功能。此外,进一步做好教师管理数智化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浙政钉人事一件事平台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三大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针对个别学校在教师招聘、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推荐等工作中出现了政策不清、程序不当、手续不全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在扩大学校各项人事自主权的同时,着力做好下沉式指导、监督工作,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分类分批精准定向赋权,努力实现全区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二)引才育才,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教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切实改变当前区域性师资分布不均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不科学等问题,在协调编办、财政、人社部门确保教师招聘、人才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育教育人才,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是引才聚才,蓄足源头活水。全面推进“优秀教育人才招引”“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班主任队伍培育”“教育质量提升”四大人才工程,通过赴全国知名师范类院校招聘教师等途径招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重点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招聘比例,实现新教师队伍专业化、高学历化。部分新招聘教师分配至农村学校,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配备。同时组建教育人才储备库,通过柔性引智、“依才引才”等方式,引育D类及以上高端教育人才,通过高层次教育人才建立名师工作室,最大限度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区教师专业水平逐步提升。二是高端育才,加速成长通道。深化与北师大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师资、课程等优势,助力“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梯队培养提档升级。覆盖城乡的名师工作室总计达49个,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尤其是带动农村学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三是暖心留才,携手同心逐梦。建立局领导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倾听人才心声,了解人才需求,收集人才建议,营造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建设90套教育人才公寓——“青蓝书院”,为引进人才及外地单身青年教师免费提供居所,方便进城培训或周末暂住,建立“青年联谊站”“青蓝书吧”“红色团建基地”等平台,打造人才服务工作特色样本,同时也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完善教师关爱机制,努力创设人文工作环境

“双减”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问题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随着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区,教师承担着更大的使命与期待,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对教师造成的心理困扰和精神焦虑。例如,面对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教师可能要担负起“兜底者”的责任,压力倍增。尤其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工作负担和家庭压力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加剧。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我国顺应社会转型要求的主动选择。(一)营造氛围,激发职业幸福感。依靠全社会积极营造好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教师入职培训、教师职业规划等途径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让“四有”好老师成为教师发自内心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当老师心中有爱,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乐趣,内心的幸福感也会自然生成。(二)减轻负担,激发工作积极性。“双减”大背景下,要多部门联动,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与教育教学无关工作对教师的干扰,使教师能够专注教学和教研。加强部门联动督查,切实减少无关任务摊派、表格填写,让教师们安心钻研教育教学,同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层次和水平,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中向教学能力倾斜,真正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提高待遇,提升职业获得感。不断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方面要加快分类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与财政、人社等协调,确保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快津贴补贴、地区补贴、住房优惠、医疗待遇、退休待遇等方面的落实。(四)畅通渠道,解决实际困难。畅通教师诉求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机制,切实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学校要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了解全体教师状况,发挥学校党支部、工会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对存在身体健康问题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关爱,让相关教师切实感受到组织和学校的温暖。

四、坚持精准综合施策,努力谋划教育可持续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精准综合施策,协调稳步推进。在解决大班额问题方面,住建、规资等部门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居住区,若在土地出让合同中载明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用地规模和建设规模等要求,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严格要求企业落实教育设施“三同步”制度,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按土地出让合同或者规划要求完成教育设施配套建设,不予通过相关验收。对于已建成居住区,由政府负责建设的学校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学校建设尽早开工,同时加强对建设中的项目的监督。随着青山湖科技城第三小学、杭十四中青山湖学校新建项目、戚家桥九年一贯制学校、钱锦学校新建项目等陆续开工建设,将大大增加城区教育学位,逐步缓解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助力全区教育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择临优学”目标。

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持续发展是回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群众关切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兴区、人才强区战略,高站位谋划出台一系列扶教、强教、兴教政策。区教育局将不断借势而谋、乘势而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育人才引育模式,引育并重、城乡统筹,全面推进教育“四大人才工程”,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优质发展,为临安创建“重要窗口”示范样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承办领导:褚凯军

人:高  

联系电话:63805979

 

 

杭州市临安区教育局

2022年5月27日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406/2022-8315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教育局
发文日期 2022-06-23
杭州市临安区教育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5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发布时间:2022-06-23
信息来源: 区教育局
浏览量:

朱振华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临安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办理,现答复如下: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之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区教育局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编制统筹管理、优化队伍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和综合精准施策,推动队伍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升级、配套措施健全,努力开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一、统筹把握编制现状,努力提高编制使用效率

(一)充分调研,明确目标。当前,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配置出现了结构性问题,诸如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后,部分学科教师出现了结构性剩余或短缺,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统筹协调;农村小班额学校面临优质师资少、年龄结构不优、艺术类专职教师缺等问题;随着公办幼儿园不断新建,幼儿园缺少在编教师的同时,也面临招聘非编教师的困境。对于我区教育系统出现的师资配置的问题,结合国家、省、市有关编制政策,做好调查研究,明确教师配置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找准突破方向。(二)统筹调配、提高效率。在现有编制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继续推进“公编民用”清理工作。同时,依据新的编制核定标准重新核定各校编制,要求超编学校制定三年消化方案,并提出每年跨校竞聘人数达到超编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刚性要求。统筹做好全区师资配置,积极引导城镇学校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引导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此外,积极鼓励各校通过省民生实事教共体项目,鼓励教师自主开展好校际间交流轮岗等形式,助推了全区教师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三)多措并举,深挖潜力。针对学前教育缺编的实际,根据《关于改革创新公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完善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的指导意见》(浙编办发〔2020〕24号)文件精神,积极主动配合编制部门核定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职工数,与人社、财政等部门协调落实非编教师待遇保障,确保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为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创造条件。

二、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努力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一)完善机制,创新优化师资配备。积极主动顺应国家和省人事改革部署,以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办学活力为导向,扩大学校在人事工作上的自主权,包括教师招聘、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等。深入开展岗位总量管控、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改革,逐步推进学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在原有普高和职高规范有序开展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省市改革要求,逐步扩面至中小学。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适岗竞聘”工作,制定和完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 “适岗竞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直聘、竞聘、轮岗等工作方案,激发广大教师竞争意识和争先意识,充分发挥好人事改革对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功能。此外,进一步做好教师管理数智化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浙政钉人事一件事平台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三大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针对个别学校在教师招聘、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推荐等工作中出现了政策不清、程序不当、手续不全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在扩大学校各项人事自主权的同时,着力做好下沉式指导、监督工作,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分类分批精准定向赋权,努力实现全区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二)引才育才,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教育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切实改变当前区域性师资分布不均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不科学等问题,在协调编办、财政、人社部门确保教师招聘、人才经费保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引育教育人才,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是引才聚才,蓄足源头活水。全面推进“优秀教育人才招引”“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班主任队伍培育”“教育质量提升”四大人才工程,通过赴全国知名师范类院校招聘教师等途径招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提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重点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招聘比例,实现新教师队伍专业化、高学历化。部分新招聘教师分配至农村学校,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配备。同时组建教育人才储备库,通过柔性引智、“依才引才”等方式,引育D类及以上高端教育人才,通过高层次教育人才建立名师工作室,最大限度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区教师专业水平逐步提升。二是高端育才,加速成长通道。深化与北师大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师资、课程等优势,助力“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梯队培养提档升级。覆盖城乡的名师工作室总计达49个,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尤其是带动农村学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三是暖心留才,携手同心逐梦。建立局领导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倾听人才心声,了解人才需求,收集人才建议,营造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建设90套教育人才公寓——“青蓝书院”,为引进人才及外地单身青年教师免费提供居所,方便进城培训或周末暂住,建立“青年联谊站”“青蓝书吧”“红色团建基地”等平台,打造人才服务工作特色样本,同时也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完善教师关爱机制,努力创设人文工作环境

“双减”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问题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随着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区,教师承担着更大的使命与期待,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对教师造成的心理困扰和精神焦虑。例如,面对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教师可能要担负起“兜底者”的责任,压力倍增。尤其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工作负担和家庭压力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加剧。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我国顺应社会转型要求的主动选择。(一)营造氛围,激发职业幸福感。依靠全社会积极营造好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教师入职培训、教师职业规划等途径引导教师确立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让“四有”好老师成为教师发自内心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当老师心中有爱,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乐趣,内心的幸福感也会自然生成。(二)减轻负担,激发工作积极性。“双减”大背景下,要多部门联动,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与教育教学无关工作对教师的干扰,使教师能够专注教学和教研。加强部门联动督查,切实减少无关任务摊派、表格填写,让教师们安心钻研教育教学,同时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层次和水平,在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中向教学能力倾斜,真正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提高待遇,提升职业获得感。不断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方面要加快分类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与财政、人社等协调,确保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快津贴补贴、地区补贴、住房优惠、医疗待遇、退休待遇等方面的落实。(四)畅通渠道,解决实际困难。畅通教师诉求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机制,切实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学校要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了解全体教师状况,发挥学校党支部、工会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对存在身体健康问题的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关爱,让相关教师切实感受到组织和学校的温暖。

四、坚持精准综合施策,努力谋划教育可持续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精准综合施策,协调稳步推进。在解决大班额问题方面,住建、规资等部门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居住区,若在土地出让合同中载明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用地规模和建设规模等要求,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严格要求企业落实教育设施“三同步”制度,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按土地出让合同或者规划要求完成教育设施配套建设,不予通过相关验收。对于已建成居住区,由政府负责建设的学校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学校建设尽早开工,同时加强对建设中的项目的监督。随着青山湖科技城第三小学、杭十四中青山湖学校新建项目、戚家桥九年一贯制学校、钱锦学校新建项目等陆续开工建设,将大大增加城区教育学位,逐步缓解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助力全区教育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择临优学”目标。

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持续发展是回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群众关切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兴区、人才强区战略,高站位谋划出台一系列扶教、强教、兴教政策。区教育局将不断借势而谋、乘势而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育人才引育模式,引育并重、城乡统筹,全面推进教育“四大人才工程”,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优质发展,为临安创建“重要窗口”示范样板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承办领导:褚凯军

人:高  

联系电话:63805979

 

 

杭州市临安区教育局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