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115/2022-8412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2-07-21
发文字号 临政办〔2022〕34号 有效性
统一编号 有效性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2—2026年)的通知
日期:
2022-07-21 17:07
来源:
区府办
浏览量: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临政办〔2022〕34号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2022—2026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2—2026年)》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2022-2026年)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巩固深化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打响文化金名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高水平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构建“一廊三圈十八景”新发展格局,努力提升临安文旅产品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文化旅游吸引力和文旅融合发展影响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临安样板,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二、主要目标

主动融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构建“一廊三圈十八景”的全域景区发展格局,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中,绘就“千里天目新画卷”,让临安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到2023年,“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超过600万人次和11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

到2024年,全面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和文旅产业稳进提质行动;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到2026年,旅游核心竞争力、产业规模、综合效益、服务质量达到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一流水平;打造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长三角旅游休闲胜地。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2022年

2024年

2026年

旅游接待能力

接待量50万人次以上景区(家)

2

3

5


招引接待量百万级核心景区(家)

1

1


高端度假酒店(度假村)

3

5

7


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个)

4

5

6


民宿集聚区(个)

5

8

10

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8%

8%以上

8.5%以上

三、发展路径

以“四化”战略为路径,加快构建以临安生态文化资源为基底,绿色、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域景区化。

1.品质化。从“休闲环境”建设向“休闲氛围”营造转变,从“服务游客”向“服务全民”转变,实现临安旅游品质化提升,培育国际化的全域休闲度假型城市。

2.集群化。强化“景、镇、村合一”的一体化运作平台建设,推进围绕核心景区、乡村旅游的集群化,促进要素配套的集群化,打造配套完善、功能完备、产品多样、业态丰富的东中西三大集群。

3.融合化。坚持城市、集镇与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特潜行业向文旅产业转化,深化文旅产业同体育、科创、康养、教育等产业融合。

4.协同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杭黄宁以及周边区县的联动,共推文化和旅游产品一体化、平台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合力。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文旅产业全域布局。

1.注重规划引领。构建完善“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东中西三大组团+十八景”的空间格局。统筹整合名山公园、千年古城、乡村振兴等各类规划,编制《临安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专项规划》和三个圈层分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东中西三大圈层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主要业态。

2.坚持资源建库。实施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程,厘清资源类别标准,全面调查登记,摸清家底,建立全区文旅资源数据库。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研究梳理吴越历史文脉,提炼文化元素价值,构建文化基因库,描绘文化基因图谱。加快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创建,到2024年,完成1个景区城、6个AAAA级以上景区镇、100%的景区村创建。

3.加快分批实施。按照“三圈”的自然禀赋、民俗文化、基础现状,以三圈各自特色为本底,因地制宜打造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揭榜挂帅”建立项目库,分类投资、分批建设。2022年,在东中西三个圈层中各择优选择一处率先启动,同时,推进次年项目的筛选和项目前期。到2024年,基本形成一镇一景,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奠定扎实基础。

4.推进景区提质。推进浙西大峡谷、太湖源、神龙川、浙西天池、东天目、瑞晶洞、西径山、八百里等景区资源进一步整合。通过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实施景区提质升级工程。支持大明山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打造青山湖AAAA级景区,提升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河桥古镇、柳溪江景区、浙西大峡谷景区品质。

(二)提升临安特色文化影响。

5.提升吴越国文化知名度。以打造全国唯一以吴越国文化遗存为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和创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匠心规划建设吴越文化风情街、吴越国王陵太庙山区块、吴越国王陵功臣山区块、衣锦城城址公园区块“一街三区块”,到2024年,打通“吴越国王陵—衣锦城城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功臣山”吴越国文旅带,再现衣锦古城风貌,通过文化演艺、文物展陈、文创制作,打造沉浸式吴越国文化体验胜地。推进吴越国钱王文化省级文化标识建设,持续办好吴越文化节,将临安打造为吴越文化展示新高地。

6.提升天目山文化美誉度。高质量编制《天目山名山公园总体规划》,做好天目山“生态+文化”保护利用文章,实现“山上核心区重点保护,山下延伸区有效开发”的协同推进,打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名山品牌。建设天目山文化省级文化标识,加强天目窑遗址群系统化保护和科学化利用,深化文创产品研发和精品游线拓展,大力挖掘天目盏、天目茶、天目禅“一茶一盏一禅”文化,做深文化底蕴,让天目山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生态保护、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交相辉映。

7.提升浙西民俗文化体验度。发挥昌化石独特资源禀赋优势,放大昌化石雕、印石篆刻艺术效应,打响国石印信文化品牌。大力保护利用清凉峰、龙岗等镇丰富的古道资源,打造户外徒步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湍口、河桥等镇丰富的浙西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和景区镇品牌,打造非遗市集,常态举办非遗节庆、山货市集、传统节事、节气体验等特色民俗活动,丰富文旅融合业态,打造主客共享、民俗浓厚的人文体验胜地。

(三)着力打造临安文旅品牌。

8.打造文旅公共品牌。建立健全“市场诚信+政府背书”的文旅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2023年底,形成文旅品牌企业数据统一采集标准、平台商家准入统一评定标准、优选特色产品统一认准标准和文旅企业服务质量统一评价标准,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市场公认度的临安文旅公共品牌。广泛征集临安旅游统一LOGO和宣传口号,进一步加大“天目村落、天目乡宿、天目暖锅、天目山宝”推广力度。

9.做强村庄经营样板。继续坚持“前置式招引、轻资产运行、整村落推进”的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道路,盘活乡村闲置资产,通过保底运营、合作经营、委托运营等模式,发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市场共推、品质共提”集群化效应,增长村集体经济收益。出台《临安乡村运营招引工作指导意见》,招引有能力、有情怀的运营商,严格实行优胜劣汰。组建专家团队,定期“把脉问诊”。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提升乡村音乐节、稻田艺术节、畲族农耕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节日活动,形成乡村旅游集群,迭代升级乡村旅游标准。加强人才储备,实施培育百名乡村厨娘、选拔百名乡村向导、推出百名非遗工匠“三个一百”人才工程。

(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10.培育文旅产业项目。围绕发展乐园经济,全力推进主题乐园头部企业招引落地。着力引进高端度假酒店(度假村)、户外运动龙头企业、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品牌山地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冰雪、骑行、露营、徒步等山地户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长三角知名山地运动乐园。培育户外特色营地,扎实推进临安露营地规范建设和星级评定地方标准,培育露营休闲全产业链经济发展模块,形成临安露营旅游目的地新品牌。整合提升乡村精品民宿集群,推进民宿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农家乐升级版改造、短租化经营、主题化发展,实现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

11.加大市场推介力度。立足长三角市场,深耕省内和周边省市客源市场,重点突破山东、福建、湖南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利用现代网络营销和线下推介营销方式,扩大旅游影响力。多渠道推广运动休闲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团建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打造一批夜间特色文旅IP。引导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适应“后疫情时期”市场新变化,加快转型升级。

12.丰富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研究挖掘吴越文化,汲取国宝文物精髓,设计打造一批吴越国文创产品。提取天目盏、耕织图、禅文化等符号为素材,开发天目文创产品。以临安鸡血石、红毛狮子等非遗文化为素材,利用非遗手工艺,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布局文创场所,以临安博物馆和昌化8300文化体验中心为龙头,结合文化驿站、城市书房、旅游驿站、精品民宿、特色餐厅等为载体,植入文创项目,鼓励提供非遗体验、非遗文创产品售卖、文艺文创欣赏等服务,让文创随处可见、让文化触手可及。积极打造塔山路风情街区、高虹石门老街、湍口温泉风情街区、河桥老街、昌化老街等一批文创街区,丰富配套业态。

(五)完善全域旅游智治体系。

13.加快数字化改革。通过数据汇聚、协同共治和在线服务,不断打造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服务效能和旅游发展品质。完善旅游公共信息供给,完善“天目智游”小程序,提供个性化、定制式、全过程服务。提升智慧旅游体验,推进5G文旅产业全覆盖,加强旅游业态智慧化体验。到2024年,全区主要旅游景区全部达到智慧旅游景区标准,中高端酒店以及特色餐饮达到智慧旅游企业标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升级完善“天目文保”数字化平台,高效应用吴越国王陵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博物馆数字孪生建设。建设民宿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改革重塑“天目安宿”全生命周期管理。

14.强化机制创新。建立旅游新业态部门联合审批、监管机制,推进新业态、新项目落地。探索旅游资源配置改革,推进村落景区创新运营、景区经营权改革,通过市场主体的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机制创新。鼓励国有公司通过组建或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推进景区建设运营。探索制定文旅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山地运动户外应急救援标准和服务体系,打造户外运动数字化平台,组建“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加强户外规范管理,建立有偿救援等管理制度。

15.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游客权益保障,完善旅游投诉机制,用好旅游服务热线,确保投诉受理率和办结率均在95%以上。强化文旅、公安、应急、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多跨协同,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联动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对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监管,构建旅游安全预警与可追溯管控平台。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旅游市场监管能力,严厉打击非法旅游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保障和机制建设。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临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作为牵头单位,明确阶段任务,协调日常工作。充分发挥部门、国有公司和各镇街作用,有效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行每月例会机制、重点会商机制、定期通报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促进高效运行,切实发挥实效。

2.加强用地改革和项目建设。将重点文旅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与各类用地规划的协调统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加大对文旅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探索文旅项目“标准地”出让、集体土地入市等路径,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3.加强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适时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政策,加大项目和旅游专业人才招引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和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工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邀请院校、行业等各层面专家,组建临安文旅产业发展智囊团,强化人才保障。加大文旅宣传推广资金保障,有效整合城乡风貌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未来村社建设等项目资金,倾斜各类扶持政策,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工作凝聚合力。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纪委,区人武部,区各群众团体。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区各民主党派。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9日印发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115/2022-8412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府办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2-07-21
发文字号 临政办〔2022〕34号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2—2026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21
信息来源: 区府办
浏览量: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临政办〔2022〕34号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2022—2026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2—2026年)》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2022-2026年)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巩固深化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打响文化金名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高水平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构建“一廊三圈十八景”新发展格局,努力提升临安文旅产品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文化旅游吸引力和文旅融合发展影响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临安样板,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二、主要目标

主动融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构建“一廊三圈十八景”的全域景区发展格局,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中,绘就“千里天目新画卷”,让临安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到2023年,“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超过600万人次和11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

到2024年,全面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和文旅产业稳进提质行动;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到2026年,旅游核心竞争力、产业规模、综合效益、服务质量达到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一流水平;打造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长三角旅游休闲胜地。

临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2022年

2024年

2026年

旅游接待能力

接待量50万人次以上景区(家)

2

3

5


招引接待量百万级核心景区(家)

1

1


高端度假酒店(度假村)

3

5

7


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个)

4

5

6


民宿集聚区(个)

5

8

10

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8%

8%以上

8.5%以上

三、发展路径

以“四化”战略为路径,加快构建以临安生态文化资源为基底,绿色、高质量、可持续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域景区化。

1.品质化。从“休闲环境”建设向“休闲氛围”营造转变,从“服务游客”向“服务全民”转变,实现临安旅游品质化提升,培育国际化的全域休闲度假型城市。

2.集群化。强化“景、镇、村合一”的一体化运作平台建设,推进围绕核心景区、乡村旅游的集群化,促进要素配套的集群化,打造配套完善、功能完备、产品多样、业态丰富的东中西三大集群。

3.融合化。坚持城市、集镇与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特潜行业向文旅产业转化,深化文旅产业同体育、科创、康养、教育等产业融合。

4.协同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杭黄宁以及周边区县的联动,共推文化和旅游产品一体化、平台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合力。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文旅产业全域布局。

1.注重规划引领。构建完善“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东中西三大组团+十八景”的空间格局。统筹整合名山公园、千年古城、乡村振兴等各类规划,编制《临安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专项规划》和三个圈层分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东中西三大圈层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主要业态。

2.坚持资源建库。实施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程,厘清资源类别标准,全面调查登记,摸清家底,建立全区文旅资源数据库。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研究梳理吴越历史文脉,提炼文化元素价值,构建文化基因库,描绘文化基因图谱。加快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创建,到2024年,完成1个景区城、6个AAAA级以上景区镇、100%的景区村创建。

3.加快分批实施。按照“三圈”的自然禀赋、民俗文化、基础现状,以三圈各自特色为本底,因地制宜打造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揭榜挂帅”建立项目库,分类投资、分批建设。2022年,在东中西三个圈层中各择优选择一处率先启动,同时,推进次年项目的筛选和项目前期。到2024年,基本形成一镇一景,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奠定扎实基础。

4.推进景区提质。推进浙西大峡谷、太湖源、神龙川、浙西天池、东天目、瑞晶洞、西径山、八百里等景区资源进一步整合。通过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实施景区提质升级工程。支持大明山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打造青山湖AAAA级景区,提升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河桥古镇、柳溪江景区、浙西大峡谷景区品质。

(二)提升临安特色文化影响。

5.提升吴越国文化知名度。以打造全国唯一以吴越国文化遗存为主题的考古遗址公园和创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匠心规划建设吴越文化风情街、吴越国王陵太庙山区块、吴越国王陵功臣山区块、衣锦城城址公园区块“一街三区块”,到2024年,打通“吴越国王陵—衣锦城城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功臣山”吴越国文旅带,再现衣锦古城风貌,通过文化演艺、文物展陈、文创制作,打造沉浸式吴越国文化体验胜地。推进吴越国钱王文化省级文化标识建设,持续办好吴越文化节,将临安打造为吴越文化展示新高地。

6.提升天目山文化美誉度。高质量编制《天目山名山公园总体规划》,做好天目山“生态+文化”保护利用文章,实现“山上核心区重点保护,山下延伸区有效开发”的协同推进,打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名山品牌。建设天目山文化省级文化标识,加强天目窑遗址群系统化保护和科学化利用,深化文创产品研发和精品游线拓展,大力挖掘天目盏、天目茶、天目禅“一茶一盏一禅”文化,做深文化底蕴,让天目山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生态保护、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交相辉映。

7.提升浙西民俗文化体验度。发挥昌化石独特资源禀赋优势,放大昌化石雕、印石篆刻艺术效应,打响国石印信文化品牌。大力保护利用清凉峰、龙岗等镇丰富的古道资源,打造户外徒步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湍口、河桥等镇丰富的浙西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和景区镇品牌,打造非遗市集,常态举办非遗节庆、山货市集、传统节事、节气体验等特色民俗活动,丰富文旅融合业态,打造主客共享、民俗浓厚的人文体验胜地。

(三)着力打造临安文旅品牌。

8.打造文旅公共品牌。建立健全“市场诚信+政府背书”的文旅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2023年底,形成文旅品牌企业数据统一采集标准、平台商家准入统一评定标准、优选特色产品统一认准标准和文旅企业服务质量统一评价标准,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市场公认度的临安文旅公共品牌。广泛征集临安旅游统一LOGO和宣传口号,进一步加大“天目村落、天目乡宿、天目暖锅、天目山宝”推广力度。

9.做强村庄经营样板。继续坚持“前置式招引、轻资产运行、整村落推进”的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道路,盘活乡村闲置资产,通过保底运营、合作经营、委托运营等模式,发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市场共推、品质共提”集群化效应,增长村集体经济收益。出台《临安乡村运营招引工作指导意见》,招引有能力、有情怀的运营商,严格实行优胜劣汰。组建专家团队,定期“把脉问诊”。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提升乡村音乐节、稻田艺术节、畲族农耕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节日活动,形成乡村旅游集群,迭代升级乡村旅游标准。加强人才储备,实施培育百名乡村厨娘、选拔百名乡村向导、推出百名非遗工匠“三个一百”人才工程。

(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10.培育文旅产业项目。围绕发展乐园经济,全力推进主题乐园头部企业招引落地。着力引进高端度假酒店(度假村)、户外运动龙头企业、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品牌山地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冰雪、骑行、露营、徒步等山地户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长三角知名山地运动乐园。培育户外特色营地,扎实推进临安露营地规范建设和星级评定地方标准,培育露营休闲全产业链经济发展模块,形成临安露营旅游目的地新品牌。整合提升乡村精品民宿集群,推进民宿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农家乐升级版改造、短租化经营、主题化发展,实现民宿经济高质量发展。

11.加大市场推介力度。立足长三角市场,深耕省内和周边省市客源市场,重点突破山东、福建、湖南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利用现代网络营销和线下推介营销方式,扩大旅游影响力。多渠道推广运动休闲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团建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打造一批夜间特色文旅IP。引导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适应“后疫情时期”市场新变化,加快转型升级。

12.丰富文创产品开发。进一步研究挖掘吴越文化,汲取国宝文物精髓,设计打造一批吴越国文创产品。提取天目盏、耕织图、禅文化等符号为素材,开发天目文创产品。以临安鸡血石、红毛狮子等非遗文化为素材,利用非遗手工艺,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布局文创场所,以临安博物馆和昌化8300文化体验中心为龙头,结合文化驿站、城市书房、旅游驿站、精品民宿、特色餐厅等为载体,植入文创项目,鼓励提供非遗体验、非遗文创产品售卖、文艺文创欣赏等服务,让文创随处可见、让文化触手可及。积极打造塔山路风情街区、高虹石门老街、湍口温泉风情街区、河桥老街、昌化老街等一批文创街区,丰富配套业态。

(五)完善全域旅游智治体系。

13.加快数字化改革。通过数据汇聚、协同共治和在线服务,不断打造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服务效能和旅游发展品质。完善旅游公共信息供给,完善“天目智游”小程序,提供个性化、定制式、全过程服务。提升智慧旅游体验,推进5G文旅产业全覆盖,加强旅游业态智慧化体验。到2024年,全区主要旅游景区全部达到智慧旅游景区标准,中高端酒店以及特色餐饮达到智慧旅游企业标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升级完善“天目文保”数字化平台,高效应用吴越国王陵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博物馆数字孪生建设。建设民宿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数字化改革重塑“天目安宿”全生命周期管理。

14.强化机制创新。建立旅游新业态部门联合审批、监管机制,推进新业态、新项目落地。探索旅游资源配置改革,推进村落景区创新运营、景区经营权改革,通过市场主体的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推动文化旅游市场机制创新。鼓励国有公司通过组建或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推进景区建设运营。探索制定文旅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山地运动户外应急救援标准和服务体系,打造户外运动数字化平台,组建“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加强户外规范管理,建立有偿救援等管理制度。

15.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游客权益保障,完善旅游投诉机制,用好旅游服务热线,确保投诉受理率和办结率均在95%以上。强化文旅、公安、应急、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多跨协同,建立健全旅游安全联动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对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监管,构建旅游安全预警与可追溯管控平台。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旅游市场监管能力,严厉打击非法旅游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保障和机制建设。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临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作为牵头单位,明确阶段任务,协调日常工作。充分发挥部门、国有公司和各镇街作用,有效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行每月例会机制、重点会商机制、定期通报机制,强化制度保障,促进高效运行,切实发挥实效。

2.加强用地改革和项目建设。将重点文旅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与各类用地规划的协调统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加大对文旅新增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探索文旅项目“标准地”出让、集体土地入市等路径,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3.加强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适时优化完善现代服务业政策,加大项目和旅游专业人才招引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和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工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邀请院校、行业等各层面专家,组建临安文旅产业发展智囊团,强化人才保障。加大文旅宣传推广资金保障,有效整合城乡风貌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未来村社建设等项目资金,倾斜各类扶持政策,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工作凝聚合力。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纪委,区人武部,区各群众团体。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区各民主党派。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