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覆盖竹林的选择
1、选择竹笋产量较高的毛竹林。用以覆盖促成出笋的毛竹林一般要求在丰产笋用林中进行,即毛竹林现有亩产春笋1000公斤左右,竹林长势良好,无病虫害。
2、水源丰富。每年7—9月,一般为高温干旱天气,水分消耗量大,如遇15天以上晴旱无雨,地表深度开裂,地块僵硬,应进行浇水,以促进毛竹的正常生长。
3、土层深厚。毛竹林土层深厚,一般在80厘米以上。坡向以朝南朝东为佳,地势平坦或缓坡。此外,交通应方便,并有一定的场地供材料堆放,利于车辆出入,降低生产成本。
二、覆盖竹林的管理
1、立竹管理。覆盖的毛竹林以花年经营形式为好。毛竹林密度,在浙北地区以每亩180株左右为佳,毛竹胸径在8厘米左右;在浙南地区以每亩150株左右为佳,毛竹胸径在9厘米左右。毛竹年龄一般保留三度竹,每度的比例为1:1:1。对毛竹进行钩梢的地区,需确保钩梢后每株毛竹有15盘以上的竹枝。
2、土壤管理。毛竹林每年垦复2次,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为鞭根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第一次垦复在春笋结束至入梅前,垦复深度视竹鞭的分布状况而定,一般在30厘米左右。垦复时应挖除老鞭、死鞭、霉鞭和细弱的浅鞭。第二次在秋分(9月)前后,采取浅垦15厘米即可。垦复一般与施肥同时进行。
3、施肥管理:
(1)笋穴肥。挖春笋时,在笋穴内施复合肥,每穴约半两。注意:不可使肥料直接接触竹鞭,避免灼伤竹鞭。
(2)行鞭肥。在春笋结束后到入梅前,结合林地垦复,沟施或撒施经腐熟的畜肥,埋(翻)入土中,每亩施肥2000公斤,竹笋专用复合肥50公斤。施肥量应随竹笋产量的高低相应增减。
(3)孕笋肥。夏末秋初(9月),结合林地垦复施畜肥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
(4)增温肥。覆盖时,待林地浇透水后,每亩施未经腐熟的畜肥(最好是羊肥或鸡肥)2500~3000公斤和竹笋专用复合肥50公斤。
4、水分管理。在干旱时,特别在8~9月的孕笋期,此时降水量较少,林地水分蒸发量大,若久晴无雨,土壤干燥,笋芽膨大受益,此时应浇水灌溉,浇水量以浇透为宜。在梅季或秋雨季节,若雨水过多,林地易积水,要事先开好排水沟进行排水,以免引起烂鞭。
三、覆盖技术要点。覆盖增温技术主要由覆盖材料、覆盖厚度、覆盖时间三个要素构成。覆盖材料有竹叶、谷壳、稻草、麦壳、麦秆、杂草、厩肥等有机物料。不同的覆盖材料,其发酵增温保温的效果不同。一般采用两种材料,下层用竹叶、稻草等发热效果好的有机物增温,上层用谷壳等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保温。覆盖厚度与选用的覆盖材料有关,与外界的气温有关。冬季气温高、在低海拔避风向阳朝南的竹林、采用高热型覆盖材料等,覆盖厚度可以适当薄一些;冬季气温低、在海拔稍高的山区竹林,采用低热型覆盖材料,覆盖厚度可以适当厚一些。覆盖时间的早迟,一要根据市场价格与需求,使竹林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二要考虑母猪的留养,以利连续覆盖;三要根据竹笋的生长规律与外界气候条件。
综上所述,下面推荐稻草(竹叶)——谷壳双层覆盖法,即下层为发酵增温层,上层为保温层。具体如下:
覆盖:一般覆盖时间安排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覆盖物下层为竹叶、稻草等发热增温效果好的材料,覆盖物上层采用谷壳等保温效果好的材料。覆盖时宜晴天进行,选择雨后的晴天最好。覆盖前先施足肥料,浇透水。然后铺上干燥的稻草或杂草,均匀摊铺,厚20厘米左右,为加快下层覆盖物发酵增温,应该在竹叶、稻草上适当浇一些水,以用手挤压稻草不出水但手上有水印为准,并增施新鲜的猪牛厩肥,厚5厘米左右,辅助竹叶、稻草发酵;最后在上层铺上谷壳扫平,厚度在20厘米左右。竹林中央可稍薄,竹林边缘最易受寒气侵袭,宜适当加厚,或用塑料薄膜围住,增加保温效果。
覆盖物移除:3月上旬,气温逐渐升高,应逐步移去覆盖物,以降低覆盖土壤的温度,延迟竹笋出土,以便于母猪的留养。留养的竹笋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霜冻。覆盖物上层的部分砻糠可收取存放好,待下半年覆盖时再用。已腐烂的竹叶、稻草,结合林地垦复时翻入土中。
竹笋采收:11月中旬覆盖,一般覆盖后45-60天开始出笋。如采用谷壳为上层覆盖材料,有笋时就会发现裂胖与顶起现象,很容易找到竹笋。覆盖物较厚,发现竹笋在覆盖物中,就可以进行挖掘,待竹笋露出覆盖层再挖,竹笋就会偏长。挖笋要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将土回盖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继续保温增温。初期可隔几天挖一次,并逐渐缩短间隔时间,旺季要每天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