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坚硬的山核桃,伴随着锤子有节奏的敲打声,飞快地在老师傅手中转动,不到一分钟,一颗完整的山核桃仁便呈现在眼前。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颗如工艺品般的山核桃仁,是靠纯手工敲打出来。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公布,山核桃加工技艺等10多项杭州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山核桃加工技艺包含了18道工序,每一道复杂且严苛。为探寻山核桃加工技艺的秘语,记者走进临安,寻访山核桃加工技艺传承人。
技艺含18道工序每道复杂且严苛
山核桃产区临安,有近60万亩山核桃林,近15万乡民以山核桃种植、加工、售卖为业,其加工技艺也在临安人手中代代相传。
2014年,临安山核桃加工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又入选了省级名录。不禁令人好奇,一颗小小山核桃的加工背后,究竟是什么精妙技艺?
过去,临安山核桃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为主,如今临安山核桃加工企业达250多家,不少企业至今依旧坚持古法手工制作。
80后陈洁,杭州临安康太炒货食品厂负责人,也是山核桃加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陈洁告诉记者,山核桃加工技艺包含18道工序,每一道复杂严苛,且具有地域特色:去壳脱蒲、浮籽去次、筛选大籽、三日曝晒、三次精筛、人工脱壳、去杂祛麻、手工翻炒……从包裹青衣到入口香酥脆爽,一颗山核桃需历经种种“磨炼”。
新鲜的山核桃外面有一层绿色的果肉包裹,被称作为“蒲”,脱去后成为“籽”。每当山核桃采摘季,临安的村庄里机器轰隆声此起彼伏,运下山的山核桃正在脱蒲。“以往传统的方法是用木磨脱蒲,现在改用电动省力多了。”陈洁介绍说。
每一颗山核桃,都蕴藏着临安人的辛劳与智慧。完成脱蒲后的山核桃就要面临第一波“海选”——浮籽,就是将山核桃放入水中,空籽会相对上浮,如重心不稳,则表明果仁已坏,而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全凭老师傅多年的经验和眼力来进行优胜劣汰。在这之后,山核桃还将面临层层筛选。
水煮去涩故事背后“大明果”的由来
事实上,如今美味的山核桃在古时却因为太涩难以入口,而被人当作不能吃的野果。
但聪明的临安人却懂得“苦中作乐”。经过层层筛选后的山核桃,还要经历一道重要的环节——水煮。“好的山核桃要先后用文火煮两次,用水以山泉水为最佳,水温在100℃,第一煮是为了使壳肉分离,便于剥取,第二煮是为去壳取仁之后,用以去除涩味。”陈洁说。
去涩环节的背后有一个传说,也是山核桃又叫“大明果”的由来。相传,朱元璋曾战败屯兵于天目山间,面临军中缺粮的难题。不过,他发现漫山遍野长满了一种野果,可是野果表皮坚硬,果肉苦涩,难以食用。就在他陷入两难绝境的时候,当地一个山民教了他一个办法,那就是可以用高温的水煮去涩。
果然,经过高温水煮的野果不仅丝毫不苦涩,放在炭火上烘烤,更是香味四溢。
山核桃不仅救了朱元璋,也给了他成功的希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余味苦涩,终有回甘。”陈洁说,山核桃加工技艺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承载了临安人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也蕴含着当地民众对待一方水土的生活态度与哲学。
老师傅不到一分钟手工敲出完整果仁
山核桃加工技艺里有一道工序叫敲仁,临安山核桃加工史已达500年之久,但似乎没有人想过,要把山核桃仁从坚硬的壳里完整地取出。
山核桃内部的果壳如犬牙交错般地包裹着果仁,看似不可能的事,有一个人却做到了——陈洁的婆婆,山核桃加工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章爱琳。
1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章爱琳有了加工完整山核桃仁的想法,经过摸索,创造了一套“独门秘技”,并为这颗完整的山核桃仁取名为“团圆仁”,寓意着“团团圆圆一家人”。
怎样才能剥出一颗完整的山核桃仁?目前机器还无法做到,需要纯手工敲制才能保持果肉的完整。
陈洁将挑选出的大颗粒山核桃放在特制带凹槽的敲板上,再用中间带圆弧的锤子,反复敲打,表面的壳就会均匀脱落。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考验经验。不仅要感受敲击核桃的力度,调整方向与轻重,锤子每敲一下,陈洁都会用手转动一下核桃,力道一定要恰到好处,还要掌握好节奏和转动时机,外面的壳才能均匀脱落。跟着自己的师傅练了一年多,陈洁才掌握了其中的火候。
敲打完后,用工具再将里面的壳慢慢挑出来,需要十分耐心和细心,手一抖就前功尽弃了。
短短几分钟时间,整颗的山核桃仁就如工艺品般呈现在记者眼前了,熟练的老师傅只需要1分钟就能敲出一颗完整的山核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