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打工时的精神食粮,曾经宁愿少吃一个馒头也要买的一本书,曾经在打工累了一天后最好的栖息地——《读者》。《读者》伴随着我度过我最美好的十几年青春岁月。直至现在,我还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从青春年少到现在中年妇女还是个完美主义追求者。其实《读者》就是一个“坑”,《读者》上面的文章都是相对知性和完美的,现实生活还不是一地鸡毛嘛!尽管这样,人到中年,我还是戒不了看《读者》这个瘾。这不,知母莫如女,谢谢我的小棉袄送我最喜欢的礼物——《读者》。”
这是某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毕业多年的早为人母的学生朋友发的文案,图文并茂。我想,在她收到女儿的礼物——《读者》时,这番感悟她必定是发自肺腑的。记忆中,那时的她非常热衷课外书的阅读,成绩也不错。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初中毕业她选择了外出打工、结婚生子……她的朋友圈发的文案和视图都是充满诗意和积极乐观的,让人观照到我们凡夫俗子在烦琐细碎生活里追求小美好的模样。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和简单的配图,却总会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文学应该为人类带来清凉,带来宽容祥和,带来宁静和平。”——这只言片语的文学!
有次,听一位历经大半生人生的心理博主的积淀总结,大意是:人一辈子好不好,跟你学什么专业没多大关系,而是跟你读了多少小说,打了多少的人文底子有关。一门专业就是你学的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真正奠定你人格基础的,就是你当年看的那些闲书……一段话引来一片赞同的声音,当然也有极少部分的质疑声:需求层次不同而已,吃饱了饭后的总结,吃不饱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总结。
乍一看,这质疑声不无道理。可是,想想起被贫困折磨一辈子却给人类的精神成长留下极大贡献的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史铁生在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的痛苦辗转中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的追问,病隙碎笔,字字珠玑……每次看到农民工在工地休息的空隙里忘我地读着一本书;看到环卫工人腰里别着微型收音机,在劳作中听他们喜欢的小说连载时,那种“吃饱了饭才有的总结”的质疑声不得不淹没在澎湃翻滚的思潮里:无论吃不吃饭,都需要精神的滋养,否则只是行尸走肉。
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记者采访他的时候,曾经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眼光会那么独特?为什么您的决策总是那么英明?”查理·芒格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阅读。这一生他学习并收藏了一百多种思维模式。
是啊,哪怕你从事的是理工科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你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放弃还是坚持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都不是你学过的专业知识,而是你看过的文史哲等书让你形成的价值观。
还有毕业没多久的一位学生,他父母是卖卤制品的。他的父母白天忙着制作食品和走村串户地吆喝买卖,晚上空一点的时候,就会读各种书籍,古今中外,短篇长篇,天文地理,甚至经史子集……前排商铺烟火里谋生,后排楼房书香里谋心。孩子就读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每周回家一次。周末的晚上,在饭桌上,一家四口经常以“成语接龙”“对联飞花令”“诗词飞花令”来助兴,颇有“谢太傅寒雪日内急”的温馨家庭和文化家庭的氛围。这位学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读过古代史、近代史,《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奇闻轶事、天下新闻……眼界远远超过同学。他们家很少讨论孩子学习分数的事情,但这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稳居前茅……
我想,即使那位曾经宁愿少吃一个馒头也要买一本书的朋友现在由于各种原因而放弃了再读《读者》,当她回首那十多年书香相伴的青春时,当她想着那些《读者》的封面——与人们心目中理想生活很贴近又与现实生活有说不出的距离感的——高贵优雅的封面时,当她回忆在打工累了一天时在《读者》里找回真正的自己时,也定会是带着青春灿烂的笑容,恍惚回到那美好的书香岁月。
一个爱读书的人,是年轻人,与岁月无关。
阅读浸润岁月,书香谱写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