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边界有一处山水环绕着的清一色 白墙黑瓦的小镇—-昌化镇。昌化镇北靠武隆山,南临紫溪,紫溪亦称柳溪江,柳溪江是浙西最美的女人河。上游沙明水净,河滩开阔,游鱼无数;下游江湾相连,青山对峙。整个古镇依山傍水,屹立千年,人文荟萃。小镇虽无北上广的繁华与喧嚣,但她犹如一位温柔娴静的母亲般幽雅恬静。假日漫步在小镇熟悉的弄堂里,弄堂的石板小路,每一寸方砖都飘逸着古朴的气息,抬头仰望,灰色的砖瓦矗立在湛蓝的天空下……悠远、漫长。
沿着小镇继续往西沿河而入,一路田野空旷,屋舍俨然。在一处公路渐渐陡峭,河对面的鬼斧神工般的小石门矗立山顶,拾级而上,溪水淙淙,清脆悦耳;山上大树参天,落叶风飞而下,站立在山顶眺望山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下一个村落几份人家稀稀落落,真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沿着盘山公路继续蜿蜒而上,一条峡谷依山逶迤而绕,盘山而入,一路来到了杭州西部浙皖交界线之巅, 号称“浙西唐古拉”的村落——浪广村。整个村子犹如四座绿色的屏风围起了一个小山坳,临窗而望,村子四周都是绿油油的田野,极目远眺,四面皆山,草木皆绿。春来,阳光明媚、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与绿树相映成趣;山间布谷啾啾,田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乡亲们在田间地头耕种;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此起彼伏,村子中缕缕炊烟袅袅而升。几场微雨,整个村子便是云雾缭绕,此时,沿着弥漫春草嫩叶香味的山间小涧徒步而行,山路两旁米粒似的野山槐嫩嫩黄黄的,点点粒粒缀满枝间,哗哗的山涧溪水淙淙而流。夏日梅雨季节,几场倾盆大雨过后,山谷中丛林葱郁欲滴;峡谷之间飞瀑流泻,一落千丈;山间溪水猛涨,溪石轰隆,犹如惊涛骇浪。此时若登上村后的太子尖,站在山顶俯瞰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其间云海翻滚,犹如海上仙山,又如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宛如仙境。秋高气爽,果蔬飘香,一片金黄的稻浪迎风起舞,乡间小路上弥漫着稻子的清香。田埂下叮叮咚咚的溪水在唱歌,绿藻荡漾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绿波中荡漾着我的童年:孩子们在田间欢蹦乱跳,在稻草上打几个滚,围着稻草捉几回迷藏。添几把稻子到大人手边,大人打稻子我们也学着打稻子,使劲地踩打稻机,踩得打稻机呜呜作响,看着打稻机飞转,笑得前俯后仰。看着一粒粒谷子欢蹦乱跳地跳入稻桶,我们的心也和谷子一样欢快地跳跃着。大人捆稻草, 就学着捆稻草,稻草头捆不起来就捆在中间;大人割稻子我也学着割几根;割着割着,遇到一只虫子吓得哇哇大哭,哭完了再整理收拾一番……夕阳余晖下,乡间的小路上映衬着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两个身影。冬日,山间大雪纷飞,整个山谷被白雪包裹,一片银装素裹。树上堆满了积雪,树冠上摇摇欲坠;树枝上挂满了冰凌,冰雪把松针包裹成琥珀状,晶莹剔透中一抹绿;地上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孩子们在田里滚雪球、打雪仗、滑雪车。 膝盖厚的积雪,人们深一脚浅一脚举步维艰,每当雪夜的清晨,乡亲们相互合作铲雪,等我们醒来村子中间已然铲出了一条大道。雪后的山谷滴水成冰,冰封的小溪下流水淙淙;悬崖峭壁上挂满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柱,河面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冰。太子尖上极目远眺,山峦起伏,千里冰封,惟余莽莽。阳光照射下,犹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我的家乡是浙西天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居山野峡谷, 根据当地的环境与气候,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的味觉就地取材创作了许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味和特产:昌化刀切面、豆腐干、石斑鱼、笋干、山核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谷,村民们根据当地气候与环境种植了高山蔬菜,为杭州、上海、宁波等城市提供大量纯天然的绿色蔬菜。二十一世纪初旅游业兴起,沿路开发了石长城、十八龙潭等景点,推动鸡血石雕刻、竹编根艺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近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发了浙西天路,让更多的人走进山谷亲近大自然,感受家乡的四季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