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回老家,我们决定自己动手油炸一些肉丸来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妻子在厨房忙碌地准备着食材,而我则坐在灶口前,手中握着一把柴火,轻轻地添入炉膛中。火焰跳跃着,映照出一片暖黄色的光晕,驱赶着冬日里的寒冷。
“桐,你先把作业放下,快点过来,”妻子大声呼喊着女儿,“快用筷子小心翻动锅里的丸子。”
听到这话,我不禁微微一笑。原来是因为妻子需要双手捏制肉丸,腾不出手来,而我要坐在灶边,需时时控制柴火旺灭的情况,为了防止锅中的油温过高导致肉丸煎焦,她便想到了让大女儿来帮忙。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我的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这场景,多么熟悉而又亲切啊!
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总会油炸肉丸。那时候,父亲就会坐在灶口前,手中紧握着一把干燥的松木柴。每一次添柴时,他都轻轻拨弄着火焰,确保它既不会过于旺盛也不会熄灭。火焰在炉膛中欢快地跳动,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偶尔还会冒出几缕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让人感到格外安心。
而我的母亲站在案板旁,双手沾满面粉,熟练地将调好的肉馅搓成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肉丸。她手法轻柔而迅速,每捏一个肉丸都会仔细检查形状是否均匀,大小是否一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入已经预热好的油锅中,听着滋滋作响的声音,心里满是对即将出炉美食的期待。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会大声呼唤我,让我当她的助手。第一次的时候,我既兴奋又紧张。拿起筷子便翻动着每一颗丸子。由于动作还不够熟练,偶尔会有滚烫的油溅出,烫伤我的手指;有时一不小心就把刚放入锅中的肉丸夹碎了,看着原本圆润的丸子变得支离破碎,心里满是懊恼。还有时候,因为掌握不好时间,不是把肉丸煎得太老,就是还没完全熟透就急匆匆地夹了出来。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温柔而耐心地指导我:“慢慢来,别着急”“刚放下去的丸子先别动,等颜色变了再翻动它”“你看丸子的颜色,达到棕黑色了说明已经煎熟了,就可以夹起来了。”……慢慢地,我的技术越来越纯熟了。在一家人的配合下,一个个外焦里嫩,散发着喷香的肉丸就做好了。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这份简单而又珍贵的家庭温暖却从未改变。看着女儿小心翼翼翻动着锅里的丸子,妻子一边捏着丸子,一边耐心指导着。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亲情始终是连接彼此心灵最坚实的桥梁——那是一种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无法磨灭的温暖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