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新春第一会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不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区农业农村局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在临安的生动实践,推出《兴村富民新实践 “一镇一例”筑共富》专栏,深度报道各镇街兴村富民新理念新思路,深入挖掘联农带农富农新渠道,助力打造共同富裕临安样板。
在临安区清凉峰镇,浙皖交界处的玉屏村,正悄然开启集体经济增收的全新篇章。曾经,这里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山村,村集体增收困难,村民致富无门。如今,借助“千万工程”的东风,玉屏村紧紧抓住山核桃这一特色资源,打造山核桃共富工坊,在缩小“三大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破局:废弃猪圈变身致富“摇篮”
玉屏村地处山区,山核桃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 600 亩左右,年产量约 20 万斤。然而,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整合和创新,山核桃销售利润微薄,村集体经济一直未能完成“8050”目标。村两委绞尽脑汁,一次偶然的讨论,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村里漫山遍野的山核桃上,“我们村除了山核桃,也没别的资源,能不能把老底子的山核桃制作工艺重新拿起来,做一款‘古法’山核桃,去打打市场看。”玉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学成回忆道。
说干就干,2024年初,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玉屏村多方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将村里一个弃用多年、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废弃猪圈盘了下来,改造成山核桃共富工坊。从3月份开始动工,历经5个月的紧张施工,8月底,工坊正式建成投用,由玉屏村村级强村公司负责运营,开启了玉屏村的共富新征程。
传承:古法工艺焕发新活力
走进共富工坊,仿佛穿越回儿时的农家作坊。一筐筐山核桃在这里严格遵循“浮、热、敲、煮、洗、晒、烘、选、装”九道工序,从浮选剔除残次品,到热煮软化外壳,再到手工敲壳、长时间蒸煮入味、清洗晾晒、炭火慢烘,最后精心挑选、包装,每一步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我们就是要还原小时候的味道,让大家吃到最纯正的山核桃。”强村公司负责人方剑波说道。
这里的山核桃采用古法纯手工炒制,不添加任何多余的香精、色素,只在蒸煮时加盐或者辣椒,最大限度保留了山核桃的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临安本地姑娘小俞品尝后赞不绝口:“好吃,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越吃越想吃,吃了一颗还想再吃一颗!”这种独特的古法制作工艺,不仅赢得了市场的青睐,更成为玉屏村山核桃共富工坊的核心竞争力。
增收: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工坊建成后,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过去,由于山核桃价格波动大,村民担心卖不上好价钱,为避免损失,常常低价抛售。如今,共富工坊主动让利,为村民提供了“最低价保护”,让村民吃下“定心丸”,可以放心地把山核桃卖给村里。同时,工坊还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取额外收入。
“我本来就有加工山核桃的经验,共富工坊建成后,村里把我雇来,不仅干的是轻松熟悉的活儿,还帮助我解决了收入问题,我很高兴。”解枫感激地说。一次意外受伤导致他腿脚不便,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共富工坊建成后,村两委第一时间想到了他,把他雇来工坊干活,减轻家庭负担。目前,工坊已带动村民和周边农户就业10余人,随着工坊的发展,未来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展望:品牌引领拓宽共富路
在销售方面,工坊积极拓展渠道。与“汪记”、清凉峰味品牌合作帮销,借助其成熟的销售网络打开市场;“新农人”直播平台帮销,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让玉屏村的山核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微信朋友圈销售,通过口碑传播,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去年工坊处于试运营阶段,尽管经历了调味调试、样品邮寄等成本增加的情况,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收购和加工山核桃近1万斤,销售额近100万元。
展望未来,玉屏村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全力提升山核桃产量和质量,定制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健康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玉屏村的文化内涵,讲好共富故事,打造共富品牌,设计兼具特色与创意的伴手礼,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不断扩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提高销量,创造更多利润。“我们要让玉屏村的山核桃成为临安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古法’美味。”方学成信心满满地说。
玉屏村山核桃共富工坊的成功,是“千万工程”在临安的生动实践。凭借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村民致富,让曾经偏远落后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玉屏村正以山核桃共富工坊为依托,持续探索创新,打造承载记忆与情怀的共富品牌,让“古法”山核桃香飘万里,历久弥新。